1.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句話涉及三個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進一步簡化表達為:基本原理、具體實際、相結合。
一、從“普遍真理”到“基本原理”、從“具體實踐”到“具體實際”
以前我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概念的解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對照今天的表述,發生了兩個關鍵詞的變化:從“普遍真理”到“基本原理”,從“具體實踐”到“具體實際”。以前毛澤東、鄧小平較多地使用“普遍真理”這個詞,而江澤民、胡錦濤則更多用“基本原理”來表述。以前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更多用“具體實踐”這個詞,而胡錦濤則采用“具體實際”的表述來取代“具體實踐”的表述。
“普遍真理”與“基本原理”兩個詞,毛澤東是把它們同等使用的。今天把“普遍真理”表述為“基本原理”,在意義上沒有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仍然是普遍真理這一觀點,之所以要改變表述,是因為把馬克思主義表述為“普遍真理”,一方麵可能有人拉虎皮做大旗,將一些根本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東西,一些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的東西,冒充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打扮成所謂“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從而歪曲和篡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係和科學內容,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的勝利,逼得它的敵人裝扮成馬克思主義者,曆史的辯證法就是如此”;另一方麵可能有人把毛澤東同誌所說的“至今未變”的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大肆刪改,或者說成是“過時了”“不合中國國情了”。“基本原理”的表述,一方麵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一定要堅持;另一方麵也強調了普遍真理反映的隻能是具備普遍本質的基本原理,隻能是具備共性特點的立嚐觀點、方法,因而還需要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
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其中“具體實際”是胡錦濤對前人“具體實踐”提法的發展。“實踐”與“實際”既有區別又有聯係,“實際”是指一種靜態的客觀存在,是客觀的事物或狀態,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是動態的活動。實際是實踐的基礎和對象,實踐是對實際的改造(準確地說隻能是對實際的部分改造,因為實踐是進入人們視野的部分實際)。實際與實踐通過理論這條主線有機聯係在一起,與理論相結合的實際是與理論相結合的實踐的基礎和對象,與理論相結合的實踐是與理論相結合的實際的改造。
實際與理論之間應當是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的關係,二者的相互結合是成功實踐的保障,並對實踐產生強大的推動力。實踐能否成功,不取決於能否結合理論,而取決於結合的是不是正確的理論。然而,正確的理論來源及檢驗,除了來自實踐和由實踐檢驗外,還依賴於實踐主體的素質提高及實踐的不斷發展:第一,正確理論的來源,不僅依賴於實踐,同時還依賴於認識主體素質的提高,盡管認識主體素質的提高也離不開實踐,但卻有著相對獨立性和穩定性。任何實踐都是人的意識活動與物質活動的結合,都是在實踐主體意識支配下進行的。能否保證實踐活動符合客觀規律性,實現主觀與客觀相統一,實踐主體的主觀素質(包括科學理論水平等),起著決定性作用。第二,實踐是檢驗標準,凡經實踐檢驗證明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理論都是真理性的理論。然而,從實踐手段看,任何實踐的方法、工具都受科學技術的限製,都影響和規定實踐水平的高低;從實踐客體看,進入具體實踐領域的都是具體、有限的事物,任何實踐都是發展著的眾多實踐中的一個組成環節。因此,任何一項具體的實踐,都不可能對當時一切理論作出完全正確的檢驗,還需要不斷接受新的實踐的檢驗。正是以上兩條原因,使得“理論與具體實踐的結合”不一定是成功或正確的,最終還是由理論與具體實際的結合決定的。“具體實踐”更改為“具體實際”,彰顯了實踐本身的開放性特征,提出了正確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必要性,內在包含了主體素質提高的要求。
怎樣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本原理”是那些經過實踐檢驗又經抽象、概括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方法。所以基本原理既來自於實踐,同時又指導實踐,既具抽象性,不能為後人的實踐提供現成的結論和觀點,同時也為後人提供立嚐原則和方法,並能不斷實現“理論化為物質”這一過程。
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進一步地同中國實踐、中國曆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具體化。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指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實踐相結合
即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嚐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中國各個曆史時期所麵臨的各種現實問題,總結在實踐中積累的經驗,製定出合乎中國實際需要的路線、綱領、方針和政策,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一步具體化,同時進行合乎解決中國現實實際需要的理論性創造,又指導中國的實踐取得成功。
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把這種結合比作“有的放矢”,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按照中國的特點去靈活應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二是指在運用的基礎上創造一些新的東西——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化。毛澤東的這段話表明,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踐相結合,包含了“理論→實踐”“實踐→理論”,以及二者雙向運動的過程。
從本原上看,先有人的實踐,然後才有理論。人們認識世界的第一過程,應當是“實踐→理論”。從理想狀態上,每個人都可以從實際的經驗、從對世界的觀察與體驗中總結出理論來,但是這種創造太困難了,一般人的聰明才智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一下子就從第一手材料進行原創的概括和係統化,因而必須從第二手材料,即理論學習入手進行創造,這就是恩格斯講過的,人的思想的發展不是對客觀世界的直接反映,必須有前人的思想資料作為基礎,進行加工。所以從本原上看,是先有實踐,後有理論,即“實踐→理論”先於“理論→實踐”,而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先依據理論,再進行實踐,是“理論→實踐”先於“實踐→理論”的過程。
“理論→實踐”是我們認識世界的第一個環節。從理論出發的好處是,可以從前人的理論探索中直接尋找行動的依據,以節省精力和時間。缺陷在於,由於理論本身隻是一個框架,一個普遍原則,理論本身也是前人從自己的實踐出發總結的,帶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需要“理論→實踐”“實踐→理論”的雙向運動、無限循環來解決這個問題。在這個雙向運動中,最初的階段就是對經典理論的演繹及對理論的實踐檢驗、驗證,但是人們的實踐不會停留,它必然會對理論重新進行歸納和創造,把理論充實飽滿起來,或彌補它,或修改它,這就完成了“理論→實踐→理論”的“正反合”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