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一年八月,我從美國去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暑期學校講課。隨後,在去香港城市大學就任秋季學期客座教職之前,回上海探望親友。在與安迪兄見麵時,我跟他說起兄姐的紀念冊裏,有些前輩文人留下的墨寶,倒可以寫些小品。次年年初,他邀請我參加由他擔任責任編輯的《文彙報·周末茶座》,就讓我以這些前人手澤為題,這就是《翰墨風流》專欄的由來了。自二零一二年三月至歲尾,陸續刊發,前後曆時凡十閱月。
二零一二年八月,我回國去江蘇南通開會,會後又回上海小住數日,適值“上海書展”期間,通過安迪兄結識了中華書局總編輯徐俊先生,承他熱心當場答應在專欄結束後由中華結集出版。今年六月回國時,在申江再度相聚,徐先生告知他已委托文化遺產分社社長朱振華先生具體負責其事。隨後我去北京開會期間,與振華先生晤談,知道我的這本小書能受到他專業的“照顧”,至為欣慰。
當初專欄在周末刊發,大多文稿也是我於教學之在周末率爾操觚趕寫出來的,發刊之後,幸承《文彙報·筆會》很多既細心又熱心的讀者,陸續發現了不少舛誤,使我得以在此次結集出版時一一予以更正,其中包括鍾叔河先生、俞可先生、網上一位“野藤齋主人”、以及大姐在約大的老同窗朱森茂大哥等人,在此一拱拳作揖謝過了。有這樣的讀者,是《文彙報·筆會》之幸,也是作者之幸。
這一專欄,每次在報上刊發時都配有圖片,排版、刊發頗費心神,謹在此向《周末茶座》的兩位正副主編周毅、舒明先生表示誠摯的感謝。至於安迪兄,這次出書時慨然應允擔任特約編輯,精心策劃,助我良多。相知日深,訥於道謝,還是一切盡在不言中了罷。
二零一三年六月葉揚於滬上
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