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感染與免疫(1 / 3)

傳染病學是一門研究各種傳染病在人體中發生、發展、傳播、診斷、治療和預防規律的學科。其重點在於研究各種傳染病的臨床表現、診斷依據、鑒別診斷、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以求達到治病救人、防治結合的目的。

傳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細菌、立克次體、螺旋體、衣原體、支原體、真菌和寄生蟲)感染人體後產生的有傳染性、在一定條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體感染所致的疾病,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傳染性,包括傳染病和非傳染性感染性疾病,感染病中僅具有傳染性的在人群中傳播並造成流行的才稱為傳染病,它是感染性疾病的一種。

一、 感染的概念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體和人體之間相互作用和相互鬥爭的過程。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有些微生物、寄生蟲與人體宿主之間達到了互相適應、互不損害對方的共生狀態(commensalisms),如腸道中的大腸埃希菌和某些真菌。但是,這種平衡是相對的,當某些因素導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損(如患艾滋病)或機械損傷使寄生物離開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達其他部位寄生,如大腸埃希菌進入泌尿道或呼吸道時,平衡被打破而引起宿主損傷,這種情況稱為機會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病原體是指感染人體後可導致疾病的微生物與寄生蟲。病原體進入人體後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由於適應程度不同,在雙方相互鬥爭的過程中可產生各種不同的表現,臨床上稱為感染譜(infection spectrum),即感染過程中的各種不同表現。出現明顯臨床表現的感染隻占全部感染中的一部分,大多數病原體感染以隱性感染(無臨床表現的感染)為主,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腦炎病毒、結核杆菌等,但有些病原體感染則以顯性感染(有臨床表現的感染)為主,如漢坦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

臨床上可見各種形式的感染情況。人體初次被某種病原體感染稱為首發感染(primary infection)。有些傳染病很少出現再次感染,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人體在被某種病原體感染的基礎上再次被同一種病原體感染稱為重複感染(reinfection),較常見於瘧疾、血吸蟲病和鉤蟲病等。人體同時被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病原體感染稱為混合感染(co infection)。這種情況臨床上較為少見。人體在某種病原體感染的基礎上再被另外的病原體感染稱為重疊感染(super infection)。這種情況臨床上較為多見,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重疊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在重疊感染中,發生於原發感染後的其他病原體感染稱為繼發性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如病毒性肝炎繼發細菌、真菌感染。

二、 感染過程的表現

病原體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後就開始了感染的過程。感染的發生、發展過程及最後結局,主要取決於病原體的致病力和機體的免疫功能,也受到當時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結果,可有以下五種表現:

1.病原體被清除(elimination of pathogen)病原體進入人體後,可被處於機體防禦第一線的非特異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如胃液對少量傷寒杆菌、霍亂弧菌等的消除作用。也可由事先存在於體內的特異性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物質將相應的病原體清除。特異性免疫功能可通過疫苗接種或自然感染而獲得主動免疫(active immunity),也可通過胎盤屏障從母體獲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而獲得被動免疫(passive immunity)。

2.隱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稱亞臨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是指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僅誘導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而不引起或隻引起輕微的組織損傷,在臨床上不出現任何症狀、體征或生化改變,隻能通過免疫學檢查才能發現。在大多數傳染病中,隱性感染是最常見的表現,其數量常遠遠超過顯性感染。隱性感染過程結束以後,大多數人獲得不同程度的特異性免疫,病原體被消除,少數人可轉變為病原攜帶狀態。病原體持續存在於體內成為無症狀攜帶者(asymptomatic carrier),如傷寒杆菌、誌賀杆菌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