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城際遇(1 / 2)

碧雲天,黃花地,北雁南飛,秋高氣爽之日,隴國邊疆小城寧遠縣郊外一條坎坷不平的鄉間小道上,一輛馬車正在顛簸急行。

馬車由一匹馬拉拽行駛,沒有車篷,略顯陳舊,車上除了賣力吆喝的車夫外,便是五六名孩童,有男有女,年齡相仿,都在十歲上下,這其中有一對孿生兄弟,這兩人年紀雖小卻已長得劍眉星目、相貌俊朗,身材單薄、仿若風一吹便倒的是兄長,名叫楊旭,略顯壯實的則是弟弟楊彪。

馬車的顛簸對於其他人倒沒什麼,可對於體質差的楊旭來講可就有些受不了了,雖然弟弟楊彪和小夥伴穀滿倉坐在兩側扶著他,但伴隨著不斷顛簸起伏的車輪,楊旭依舊大口喘著粗氣,而發青的臉色、厚厚的氈帽棉衣更顯得他頗為另類。

隨著長長的馴馬聲“籲——”,顛簸的馬車停了下來,前麵趕車的王大鐵轉過身來,神色關切地望著楊旭道:“小旭,還能堅持嗎?歇一歇再趕路!”

看著周圍關切、焦慮的眼神,楊旭強笑了一聲道:“不要緊,大叔還是快點趕路吧,別因為我耽擱時間誤了大事。”

王大鐵微微搖頭,略帶責怪地道:“你這孩子鄉裏鄉親的,這麼見外,休息一下再趕路!”

楊旭聞言,臉色不喜反憂,語氣焦慮地道:“大叔,這可不行,因為我路上已經耽擱了不少時辰,再下去就來不及了,到時候上麵的懲處咱們哪受得起呢?還是快些!

王大鐵聞言,臉色變了數變,最後仿佛下了很大的決心似的,對楊旭身邊的楊彪喊了聲:“彪子,看好你哥,咱們歇息下!”

楊彪應了一聲,用手揉了揉兄長的胸口,這時王大鐵已將馬車趕到路邊一處樹蔭下停了下來,楊旭無奈地歎了口氣卻沒再說什麼,隻是和王大鐵一樣臉上的焦灼之色愈甚,而這起因於隴國一個久遠的慣例——“迎仙節。”

“迎仙節”顧名思義和傳聞中那些可飛天遁地、呼風喚雨的仙師有關,傳承自何時已無據可考,但規矩卻變動不大,即是每隔三年,隴國上下凡年不滿十三的孩童,無論男女、病弱都要接受仙師的驗根,條件符合者即可由仙師收錄山門,從此逍遙於天地之間、超脫於凡塵之外,其家眷亦可由此求得一世尊榮,享盡人間富貴。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雖說凡人中有靈根者莫不是萬千之一,但人們依舊趨之若鶩,企盼自家有時來運轉之日,更何況朝廷苛刻嚴厲的律法懲處:凡到期未查驗者,輕則抄沒家產,重則流放千裏。因此每到三年一次的“迎仙之日”,凡家中有適齡孩童者莫不以此為首務,將孩童集中送往縣城官衙讓仙師驗根。

楊旭一行來自離城四五十裏的楊家莊,本來這段路程說長也不長,何況他們一早便出發了,奈何車上有楊旭這個病秧子,走走歇歇,直耽擱了不少時辰,哪叫人一個急字得了。

約莫過了盞茶時間,王大鐵看了看楊旭略顯好轉的氣色,揚鞭一擊,駕馭著馬車向縣城方向急趕而去。

黃昏時分,王大鐵一行終於趕到了寧遠縣城,望著漫天晚霞、如火夕陽,王大鐵自是心急如焚,連連揮動手中的馬鞭直往縣衙方向而去。

寧遠縣衙的大門前此時人已不多,七八名軍士、衙役稀稀落落的站在大門兩側,一名手持文書的官吏頗為焦躁的來回走動著,並不時向遠處張望。

寧遠不過一邊陲小縣,縣城中也就那幾條街巷,沒多久王大鐵的馬車便拐過街角到了縣衙大門近前,旋即王大鐵便帶著幾名孩童向大門旁的那名文吏快步走去。

那名文吏見狀臉上怒色一閃而過,旋即快步迎上,沉聲嗬斥道:“哪裏過來的?現在什麼時辰了!”

王大鐵身子微微發抖,躬身一禮,賠笑道:“小民城東楊家莊,路途遙遠,望官爺見諒!”

那名文吏冷哼一聲,橫了王大鐵一行一眼,卻也沒多糾纏,翻了翻手中的文書,盤問了幾名孩童的姓名、出身、籍貫後,神色稍霽,旋即揮了揮手讓一名衙役帶著王大鐵、楊旭等人向大門內走去。

寧遠縣衙雖小,但作為一方官衙,其氣派自不是普通民宅可以比擬的,該有的還是得有,大堂、回廊等處兵丁衙役來回走動,倒也多了幾分肅穆,但讓楊旭等人心中疑惑的是前麵的衙役直把他們往出迎賓廳後麵的三堂方向帶去。

過了三堂,楊旭等人眼前一亮,隻見眼前秋菊怒放、金桂飄香,卻原來此處乃是縣衙的後花園。

後花園中人倒不少,但最為矚目的則是正中一張擺放著各式瓜果、茶茗的白玉石方桌,方桌的後麵坐著一男一女,男的年約五旬、精神矍鑠,頜下一縷長須,身著一襲青衫,女子容貌清秀、身著白色宮裝,兩人的衣擺上都繡有一個紅色的火焰,上麵用金絲書就“玄陽”二字,筆走龍蛇,頗為醒目。

方桌的右側站三名孩童,衣著不一,臉帶稚氣,年齡跟楊旭相仿,方桌的左側則站著縣令等幾名官吏,頭戴烏紗,身著官袍,可惜此時全然沒有了平日裏的微風霸氣,全然恭恭敬敬、目不斜視的樣子。

那名衙役帶著楊旭等幾名孩童到得方桌近前,躬身一禮,向桌後的兩人道:“秉仙師大人,城東楊家莊五名適齡孩童帶到,請大人查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