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高脂血症
血脂紊亂是指血液中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等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所謂“高脂血症”主要是指高膽固醇血症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因為血液中的脂質是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而運轉全身,所以高脂血症又稱為高脂蛋白血症。
2.血漿脂蛋白的組成
血漿脂蛋白由脂類和蛋白質兩部分組成。脂類部分主要包括膽固醇、甘油三酯、遊離脂肪酸(和卵磷脂。蛋白質部分主要為載脂蛋白。現已發現的載脂蛋白有載脂蛋白A,載脂蛋白B,載脂蛋白C,載脂蛋白D,載脂蛋白E及脂蛋白a等。脂類物質相對地不溶於水,在血漿中必須先與蛋白質結合,形成水溶性的複合體即脂蛋白後才能轉運。載脂蛋白的功能主要是運輸脂質,維持脂蛋白的結構和調節與脂類代謝有關的酶類。
3.血漿脂蛋白的分類
由脂質和不同比例的載脂蛋白結合而形成的脂蛋白可以分為許多種,其大小和密度均有差異,可以用超速離心(按其密度)或用電泳(按其泳動速率)法進行區分,一般分為4種類型,即乳糜微粒極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此外,在極低密度脂蛋白轉化成低密度脂蛋白時還形成中等密度脂蛋白,但中等密度脂蛋白在一般情況下並不在血漿中沉積,其電泳移動、密度及化學組成等性質則介於極低密度脂蛋白與低密度脂蛋白之間。隨著脂蛋白密度的增加,甘油三酯的含量逐漸減少,蛋白質含量逐漸增加,磷脂成分增加,脂蛋白的親水性增強,故它在血漿中的穩定性也隨之增強。
近年來發現,脂蛋白a,它不是極低密度脂蛋白或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謝產物,也不能轉化為其他脂蛋白,但它的血漿濃度與冠心病有明顯的關係。
4.血漿脂蛋白的作用
乳糜微粒主要運輸外源性甘油三酯,極低密度脂蛋白主要轉運內源性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主要轉運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主要轉運磷脂及膽固醇。血漿膽固醇增高可能是因為低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和/或高密度脂蛋白增多,血漿甘油三酯增高可能是由於極低密度脂蛋白與乳糜微粒增多的緣故。
5.什麼是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是指動脈某些部位的內膜下有脂質沉積,同時有平滑肌細胞和纖維基質成分的增殖,逐步發展到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斑塊部位的動脈壁增厚、變硬,斑塊內部組織壞死後與沉積的脂質結合,使斑塊切開後流出黃色的像小米粥樣的脂類物質,因此稱為動脈粥樣硬化。
6.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好發部位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可以在主動脈至直徑為3毫米的動脈內膜發生,其中以中等動脈(如冠狀動脈)的受累最為突出。斑塊是散在性的,多在血管分支開口的內側或血管固定於周圍組織的部位,如左冠狀動脈前降支的近端,主動脈弓的彎曲部,因為這些部位的動脈腔內血流高度紊亂,內皮細胞摩擦受損,最終形成動脈粥樣硬化。
7.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如何形成的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包括以下過程:血漿脂質進入動脈內膜,在內膜下間隙沉著;單核細胞與內皮粘附並進入內皮,攝取脂質後轉化成巨噬細胞,後者通過細胞膜上的清道夫受體攝入大量脂質形成泡沫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受到脂質的影響,以及斑塊局部形成的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的影響開始增殖,並向內膜方向遷移,同時也能攝入脂質而形成泡沫細胞。平滑肌細胞的增殖使動脈壁變厚並可發生纖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