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聰明與愚笨(1 / 1)

在人生命的一開始,就像是宿命一般,人的天賦已注定,也就是聰明或者愚笨,完全相反的兩種特性。但誰能說,聰明人的人生就一定會順遂?而愚笨的人生就注定是個笑話?更何況,我們要怎麼分辨,誰聰明誰愚笨?當然沒有人想要當笨的人,但是,人生就是一段聰明與愚笨對戰的曆史。競爭與比較,就是為了聰明和愚笨。到頭來,聰明與愚笨卻不像是宿命,反倒是一種亟待我們去厘清的一種智慧。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大智若愚!又有多少人聰明反被聰明誤!把握自己的優勢,去分辨所謂的真智慧吧!

每個人都想要成為聰明的人,所以我們要學習、要成長,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而努力地吸收知識。

小時候,父母親會要求我們當聰明的小孩。開始上學了,老師會把聰明加注在分數上,要求大家聰明地得到好分數。等大家長大了,到社會上工作了,上司會要求高業績和效率,這些也跟聰明脫不了關係。大家希望世界上隻有聰明的人,那麼,愚笨這個詞又是從哪裏來的呢?大智若愚又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呢?到底怎麼樣才能被叫做聰明?我想了很多,但我想大家最想要知道的應該是,要怎麼做才能讓自己變得更聰明,要怎麼做才讓自己避免做愚笨的事。

在美國有學者做過一個心理學實驗。首先讓一群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樣學習,之後一樣進行測驗,不同的是,在每次考完試之後,把成績低的考卷挑出來,去掉名字,再發給孩子們,讓他們討論。根據實驗結果可將孩子分成兩個類型。之後,讓孩子們正常的學習,然後再從成績上來看,A類型的孩子成績較為優異,而且比原來的成績有進步;B類型的孩子成績和原來一樣,並沒有特別顯著的進步,在學習上表現得較為遲緩。

我看到這篇報導之後,馬上很想知道,到底這兩個類型的孩子在哪裏有所差異。專家根據這兩個類型的區分標準下了一個結論,指出,這兩個類型的孩子的主要差異在於心態。

專家發現,在討論時,這兩種類型的孩子明顯分於兩個板塊,討論得都很熱烈,他們先調查孩子們在討論什麼。A類型的孩子正指著考卷錯誤的地方,分析著錯誤的原因,並提醒自己,下次不可以犯同樣的錯誤。專家又走到另一群孩子身邊詢問:

“你們討論什麼這麼開心啊?”

“哈哈!我們在笑這個人,連這麼簡單的題目都會寫錯。還好,有人考的比我更爛。”

所以我常告訴身邊的孩子,要當聰明的人,就要發現錯誤,然後改正錯誤,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重複錯誤。千萬不要發現錯誤,嘲笑錯誤,然後逃避錯誤。你們身邊一定會遇到一些孩子,也一定聽過類似如此的對話:

“你這次考的怎樣啊?”父母親一邊打開手上的成績單,一邊詢問孩子自己的狀況。

“我考得不好,如果我少犯點粗心的錯,多做一次複習,我就可以贏過我前一名的那個人。”孩子沮喪地說著,並在心中暗自許諾下次考試再好好加油。

如果你聽過以上這段對話,那麼,你也一定聽過下麵這段對話,看過這樣的場景:

“你這次考的怎樣啊?”父母親一邊打開手上的成績單,一邊詢問孩子自己的狀況。

“就上麵那樣啊!”孩子有點心不在焉地說著。

“為什麼你這次的數學考的這麼差,才60分?”父母親換以嚴肅的表情,急切地想要了解這一次孩子退步的原因。

“還好吧!我們班還有好多人不及格的,像誰誰誰……不信你看……”孩子搶過成績單,指著上麵數學不及格的同學,臉上顯露出得意的表情。

如果你有心去小小分一下類,第一種類型的孩子,往往成績比較優秀,以後走上社會,無論工作還是處事,他們一般都會比較積極進取,遇到困難會主動解決,並且提醒自己不可再重複,大家總是稱讚他們聰明。而第二種孩子,就犯了一個得過且過的毛病,成績表現平平,在之後的工作和生活上遇到了問題,也往往選擇逃避,或者是忽略錯誤。所以,你希望自己是眼睛看著前方,不斷為了前進而努力,還是希望自己忙著回頭嘲笑自己後頭的同伴,而往往滯留不前?我想若是後者,假以時日,在你身後苦苦追趕你的同伴,早已經超越你的腳步,向成功與智慧邁進。

想要當一個聰明的人,不外乎學習、成長、反省跟努力。而愚蠢的人,在成功的路上省略了其中的步驟,就妄想自己是個聰明人。聰明與愚蠢,在態度上就決定了最後的結果。下次看到身邊的朋友,為了自己微弱的優勢沾沾自喜時,記得要告訴自己,自己千萬不可以重蹈覆轍。

記住,每個人眼前都有一麵鏡子,愚蠢的人手上的那一麵,隻能照到自己,所以他隻能看到自己;而聰明人的那麵鏡子,可以照到他所認識的每一個人,讓他時時提醒自己,每件事情的好壞,其實早有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