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的臨床指導意義
痧證的臨床表現是頭昏重脹,胸煩鬱悶,發熱,全身酸脹倦怠乏力,四肢麻木,肌肉酸痛,重者可見胸悶煩躁,胸部劇痛,上吐下瀉。甚則猝然昏倒,麵唇蒼白,口噤不語,手足厥冷,或頭額汗出如珠,唇舌青黑等。中醫認為“通則不痛,不通則痛”,痧證是經絡受邪導致的一類全身症狀,是以痛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閉塞瘀阻症候群。絡脈受邪,閉塞瘀阻的病機狀態正是出現痧疹的病理基礎,也是使用經絡刮痧法的主要依據。
刮痧與疾病
上文已經說過,刮痧既是一種治療方法,同時也是疾病作用於人體外部的表現。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通常,完全健康的人,刮拭後不出現痧;而一些“亞健康”人群和已經患病的人則在刮拭後會出痧,且痧的部位、顏色、形態與病變部位、病情輕重、病程長短有著密切的關係。同一種病症出痧的部位、顏色、形態有一定的規律性,這種規律多與傳統的經絡循行或者全息穴區的相應點有一定的聯係。一般認為,痧的顏色、形態與體內毒素含量多少有關。病變部位缺氧時間越長,微循環障礙的麵積越大,痧的麵積也越大;內毒素少,則痧色淺,痧粒分散;沒有內毒素的部位,微循環及毛細血管通透性正常,怎樣刮也不會出痧。
刮痧與診斷
刮痧的診斷應用主要是根據痧的顏色,形態變化,陽性反應物的形態大小、軟硬及敏感區疼痛的程度,直觀地了解病變的部位,病情的輕重及病勢的進退。由於經絡是內聯髒腑,外聯肌膚的全身的氣血運行通道,所以一旦髒腑及各組織器官發生病變,其相應的經脈腧穴或者全息穴區上,在刮拭時就會有痧的出現,同時還會出現敏感疼痛、結節等陽性反應現象。如痧的部位淺,顏色鮮紅,分布分散,陽性反應物柔軟,敏感區疼痛輕,則病情輕,體內毒素產生的少;反之,痧的部位深,顏色紫紅,分布集中,陽性反應物堅硬,敏感區疼痛重,則病情重,體內毒素產生的多。如果通過刮痧,出現痧色由淺變深,分布由分散到集中,陽性反應物由柔軟到堅硬等現象,表示病情加重;反之,病情向愈。
刮痧的治療作用
祖國醫學對刮痧治療作用的認識
1.調節陰陽
陰陽是中醫理論的基本核心。人體在正常的情況下,保持著陰陽相對平衡的狀態。如果因七情六淫以及跌打損傷等因素使陰陽的平衡遭到破壞時,就會導致“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等病理變化,從而產生“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等臨床證候。刮痧治療的關鍵就在於根據證候的屬性來調節陰陽的偏盛偏衰,使機體轉歸於“陰平陽秘”,陰陽相對平衡,從而恢複其正常的生理功能,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刮痧調和陰陽的作用,具有雙向良性調整的特點。這是通過刮痧手法和選取部位等方麵來實現的。例如:病在經絡、在皮肉者屬表,刮痧宜輕刮;病在髒腑、在筋骨者屬裏,宜重刮。如血壓不穩者,經刮拭軀幹、四肢腧穴後,偏低的血壓可升高,偏高的血壓亦可降低。
2.活血化瘀
刮痧療法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人體肌肉、韌帶、骨骼一旦受到損傷,便會在局部產生瘀血,使經絡氣血流通不暢,若瘀血不消,則疼痛不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通則不痛,不通則痛”。這時在局部或相應腧穴刮拭,可使瘀血消除,新血得生,經絡暢通,氣血運行,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
3.清熱消腫
中醫治法中有“熱則疾之”的治療法則,意思是治療熱性病的時候,要采用泄熱之法治療。根據這一原理,在治療熱性病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放痧手法進行刺激,使熱邪疾出,達到清熱的目的,如此一來,內部陽熱之邪可以透達體表,最終排出體外,清除體內的瘀熱、腫毒。
4.祛痰解痙,軟堅散結
由痰濕所致的體表包塊及風證,通過刮痧、放痧治療,使腠理宣暢,痰熱膿毒外泄,有明顯的止痙散結效果。
5.扶正祛邪
刮治病變相應腧穴的皮膚,使之出現青、紫充血的痧痕,使腠理得以開啟疏通,將滯於經絡腧穴及相應組織、器官內的風、寒、痰、濕、瘀血、火熱、膿毒等各種邪氣從皮毛透達於外,使經絡得以疏通。另外,當人體正氣虛時,外邪易乘虛而入,通過補虛瀉實之法刮拭相關腧穴部位,可使虛弱的髒腑功能得以增強,可與外邪相抵抗,使機體恢複正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