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益加劇的全球化進程中,中國與世界各個國家間的國際交流和對外貿易不斷擴大加深。各國間頻繁的接觸,使國家之間的了解也不斷深入。我們對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認識。同樣,其他國家的人民在特定時期對我們也有特定的認識,並且這種認識隨著時代局勢的變化而變化。馬可波羅來中國時,他眼中的中國表現在他的書中是遍地黃金的天堂。這一令人豔羨的形象驚動了歐洲。清末的中國像是一塊肥肉,引來了全世界的掠奪者。經過艱苦抗戰後的中國是貧窮的,在別國眼中更是滿目瘡痍。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還是弱小的,麵臨著大國的欺淩。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是嚐試者,是蹣跚學步的兒童,接受著世界懷疑的目光。那麼如今的中國呢?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國家與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取得了方方麵麵的成功。世界各國在投來不同的目光,感受中國不斷強大的同時,他們又是如何看待我們的呢?在他們眼中的中國是否與我們自己定位的國家形象一致呢?在當今國際社會裏,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如何定位和宣傳中國的國家形象,這其中涉及了一個傳播學的問題,但傳播的效果則要通過考察來判定。不同的國家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中國,兩國間的交流和相互關係影響著一個國家在另一個國家認識主體中的群體觀念。對於法國人而言,中國的形象就是他們(法國人)站在法國國家利益的立場上,以法國人習慣的方式來思考中國及其相關問題,並由此產生的對中國的總體印象和群體觀念。“國家形象是在國家政治、外交、經濟、軍事、社會、科技、文化、自然等各個領域裏,現實的與曆史的客觀存在,在認識主體(包括政府、政黨、社會集團、組織機構、大眾等)中所形成的模式化的總體印象和群體觀念”。本章研究的是法國人眼中的中國,是從法國工商界人士的角度來看待中國,因為他們是最直接最廣泛接觸中國和中國人的群體。他們的看法往往是從個別的、直接的、感性的認識開始,進而形成一個總體印象和群體觀念。本章將著重論述法國工商界人士對中國經濟的看法與評價。
中國的經濟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百廢待興到如今的繁榮興旺,期間曆經了不少艱難曲折。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公有製還是私有製,閉門造車還是對外開放,照搬還是借鑒,堅守還是改革……在這一係列的選擇題中,中國摸索出了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雖然途中困難重重,但如今獲得的成效是顯著的。世界在驚呼:中國覺醒了,中國經濟複蘇了,中國站起來了。
的確,20世紀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體製的改革、經濟結構的變動、經濟增長率的穩步攀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也成為世界的焦點。正如法國前外交部長、時任議會主席的J·弗朗索瓦·蓬塞在《中國:新的經濟巨星--法國的一次機遇》中指出的“中國經濟的複蘇足以讓未來的曆史學家評價為20世紀末最為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國經濟的活躍,除了體現在那些尚未確定的數據之外,還表現為其十多個百分點的高經濟增長率……這一典型的中國特色變革所吸引的關注,絲毫不亞於任何一個國家”(FranoisPoncetJ.,1995)。隨著中法交流合作的日益頻繁,我們認為有必要了解以其為代表的法國工商界人士到底是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他們的觀點又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