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這些反薛官員,虧得京軍營及時趕到,這才算保下一條性命。聞聽得禦王殿下所說,睿王爺您是皇上擬詔的皇位繼承人。不知聖上詔書可在,若此事當真,我等必輔佐王爺登基稱帝,與叛逆之輩抗衡到底,護我大周正統千秋萬世。”
原本還有些遲疑的百姓,一看這麼多官員都跪在了地上,而且明顯是擁立周顯睿稱帝。
本就在百姓間聲望極高的周顯睿,那真可謂是民心所向。
尤其是看見率兵攻城多日的周顯禦竟然也單膝跪地,一時間眾百姓也不在遲疑,全都紛紛跪倒在地,口中更是自發的改口稱呼起了吾皇萬歲。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眼見得周顯睿的到來,確實將盡數傾向薛後的人心又給拉了回來。
就連這幾日受盡閑氣的京軍營士兵們,如今也終於是個個仰首挺胸,一改壓抑的心情,士氣瞬間也再次高漲了不少。
而眼見得百姓們高呼他為吾皇,周顯睿最直接的感受不是激動歡喜,而是沉重的壓力和責任。
想到明帝在病榻前的囑托,看著百姓們望著他時,寄予希望的神情。
以及跪拜的官員,還有即將為了他登基繼位,而要拋頭顱灑熱血的京軍營將士們,周顯禦忽然更加深切的體會到。
他的生命甚至是一切,在這一刻似乎都將不單單隻屬於他自己。
而周顯睿也在心裏默默的發誓,為了這片江山,為了大周的所有黎民百姓,他也一定要為社稷安邦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而等到眾望所歸的周顯睿,將百姓們紛紛勸起身後,並囑咐大家不要盲目針對京軍營的士兵,隻要靜觀其變,保護好自身以後。
終於將百姓都勸退離開後,當即周顯睿就在大軍的護送下,即刻趕赴皇城腳下,並和反薛的大臣們,一起商討起眼下的應對之策。
而等到數個時辰的商討結束後,眼看著都到日落西山的時候了,諸人最後才算是達成了統一。
因為皇城乃是大周國之根本的象征,從正麵突圍強行攻破,不但舉國難安,就算周顯睿登基稱帝,後世恐怕仍舊要詬病於他,並且也會遭到其他國家的恥笑說他無能。
因此等到周顯睿將從永昌王那裏得到的,有關皇宮密道的事情說出來後,在周顯禦主導分配兵力,郭儀孟冕等人在旁補充謀劃之下。
最終所擬定好的方案,便是兵分兩路,大股部隊仍舊圍困住皇城四門,並由周顯睿這位名正言順的儲君統帥,不過卻是隻圍困而不動手。
如此不但彰顯了周顯睿的仁德,若是薛後在出麵蠱惑人心,有他這位百姓中聲望極高的賢王坐鎮,彼此自然可以周旋一二。
而最為關鍵的其實還是周顯禦這邊,他將率領精銳小股部隊,占領行宮別院,然後從密道進入皇宮。
然後和周顯睿來個內外夾擊的同時,盡可能不大動幹戈的控製住皇城內的局勢,到時從內部將宮門打開迎周顯睿登基稱帝。
如此不但傷亡會降低不少,而且登基也將變的更加順理成章。
所以當主意敲定之後,郭儀善謀而且不懼危險,最終他便以軍師的身份隨周顯禦一並赴行宮別苑。而沈牧,孟冕這些大臣則留下輔佐周顯睿。
一切都商討好後,因為有周顯睿這個至關重要的主心骨趕到,而變得越發充滿鬥誌的眾人,一時間都趕緊各司其職忙碌了起來。
至於周顯禦就在他點選出,三千京軍營最精銳的士兵,準備好一切之後便要即刻動身。
卻不想就在這時蕭瑾萱竟然趕來了,並提出要和他一起趕赴行宮別苑的要求。
因為當初薛後急於殺永昌王等人滅口,最後卻聽掌控行宮的將士回稟,說這群人竟然突然出現在別苑,並且順利的逃脫了。
因此當即便想到宮內必然有密道直通行宮別苑的薛後,雖然後來大肆翻查下,沒有將這條密道翻出來。
但她還是派了不少兵力駐紮在那裏,防的就是有人會從密道直接進入皇宮。
因此若想奪下密道進出權,周顯禦知道今晚必然又是一場惡仗。加上為了防止周顯睿這邊兵力不夠,因此他隻得帶三千人趕赴行宮。
這麼危險的事情,周顯禦哪怕凡事向來都沒和蕭瑾萱說過一個“不”字,可這回他卻擔憂的斷然回絕了對方的要求。
而周顯禦的反應,其實蕭瑾萱早就預料到了,可是她卻凝視著這個已經托付終生的男人,朱唇輕啟間透著一絲恨意和決然的說道:
“顯禦你其實不必瞞我,適才你們在商討事情的時候,隨行出征負責探查情報的蘇啟已然告訴我了,把手行宮別苑的守將是季淩風。我與他之間的仇怨這世上旁人或許都不清楚,但唯獨你知道的明明白白。是時候將我和他以及蕭瑾瑜之間的恩怨作個了斷了,因此無論你同意與否,今日我都要趕赴行宮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