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尋覓逝去的帝國古陵 黃陵之謎
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上,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墓。黃帝是傳說中中國遠古時代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姓姬,號軒轅氏。後人尊稱其為“黃帝”。“黃”就是上地的光輝,象征著農業。黃帝領著他的臣民開發黃河中下遊;他的妻子嫘祖教人們如何種桑、縫衣、養蠶。
後世推黃帝為始祖,“軒轅”一詞便成為中華民族和祖先的代名詞。黃帝乘黃龍升天後,華夏臣民便將其衣帶、靴子、寶劍等物埋於橋山,即現在的黃帝陵。
在橋山山頂有一塊下馬石,上麵寫著“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幾個大字。“漢武仙台”位於“下馬台”左前方,是一個高十幾米的大土丘。傳說當年漢武帝北征匈奴大獲全勝歸來時,特地下令築了一座土丘祭祀黃陵,一是為了顯示他的戰功,一是為了祈禱自己能長壽成仙。這裏是橋山的最高處,俯瞰全山,整個林海一覽無餘。由此向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黃帝陵。陵墓上長滿古柏,高3.6米,墓周長48米,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花牆。圍牆正麵的碑上,鐫刻著四個行書大字“橋山龍馭”,為明朝唐煓所書。相傳此處便為黃帝升天處。陵前有一座祭亭,四角飛簷,亭中碑上鐫刻著“黃帝陵”三個大字,是郭沫若先生的手筆。在甘肅、河北、河南等地都有黃帝陵,但《史記·五帝本紀》以及《黃帝本行記》都記載:“黃帝崩,葬橋山。”
阿房宮遺址之謎
阿房宮位於西安市西郊阿房村一帶。據史載,秦始皇在統一中國的大業中,每征服一國,便仿照其國宮殿在鹹陽重新建造,此即“六國宮殿”。各地的12萬領主和富商大賈被一次性遷入鹹陽,導致南臨渭水、北靠高原、無發展前途的鹹陽宮殿林立,人口劇增。秦始皇又開始向滑河以南的廣闊平原拓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征發刑徒70萬,在西周灃鎮附近興建阿房宮前殿。誰知秦始皇在前殿尚未竣工前便駕崩了。他死後,秦二世繼續修建。楚霸王項羽入關後,將宮殿付之一炬,“火三月不滅”。
阿房宮殿基夯土台址東西長2500米,南北長1000米,包括前殿和後宮兩大部分。前殿遺址麵積約為60萬平方米,東西寬1300多米,南北長500米。殿內可容納1萬人。遺址高台堅硬的夯土層高數米,今日仍清晰可見。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相傳,阿房宮共有700餘所大小殿宇,各殿氣候在一天之中不盡相同,宮內深藏珠寶、美女無數。秦始皇巡回各宮室時一天住一處,到其死時還沒住遍所有的宮室。由此可想象阿房宮昔日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