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優秀的品格(1 / 3)

優秀的品格不僅是為人處世應有的修養,而且更是韜光養晦者必須具備的素質。如果沒有優秀的品格,那就不會做到韜光養晦,如果沒有優秀的品格,韜光養晦本身也是難以想象的。

◎ 淡泊名利

見到利益,人人都想得到,而且得到的越多越好,這是人們共同的心理。看到別人賺錢,自己也想發財,這也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不能貪心不足。人過於貪婪,就會走向滅亡。作為國君如果太過貪婪,那麼亡國的日子就不遠了;作為官員,如果貪無止境,那麼他的政治前途就要喪失;作為商人,如果貪心不忍,那麼他在商戰中很快就會敗下陣來。人由於貪欲不止,往往隻見利而不見害,結果是利也沒有得到,害反而先來臨了。

霍去病屢立戰功,拒府第流芳千古

霍去病是西漢武帝時期的著名軍事將領,官至驃騎將軍,封冠軍侯。24歲時,由於勞累過度,病逝於軍中。

霍去病是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縣)人,父親在平陽縣衙供役,母親則做平陽公主的侍婢。他雖出身貧寒,卻聰明好學,精於騎射。後來他的姨母衛子夫成為武帝的皇後,霍去病隨其來到長安,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

18歲時,他曾跟隨舅父衛青北擊匈奴,獨軍北上,榮立戰功,深得武帝的重用。此後,又先後五次率軍北擊匈奴,大獲全勝,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元狩二年(公元前123年),漢武帝為了截斷匈奴與羌、氐等族的聯係,打開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解除北部邊患,拜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兵萬餘騎,發動了河西戰役。他率軍深入匈奴境內千餘裏,直搗小月氏,征服祁連山的匈奴部,斬敵三萬,生俘數千,基本上控製了河西地區,使漢朝在西北方麵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早在大軍出征後,漢武帝為了表彰那些長年在外征戰的將軍,派京城中最有名的工匠修造了幾座府第,其中最考究的一座就是準備賜給霍去病的。飛簷碧瓦的高樓大院簇擁在綠樹垂柳之中,裏麵樓台亭榭,曲徑通幽。武帝知道霍去病酷愛牡丹,又命人種植了數十種稀有牡丹,賜名為“牡丹園”。

河西戰役結束不久,霍去病受命班師回朝,武帝特意為他準備了隆重的祝捷儀式。然後,又將“牡丹園”賜給霍去病,並要宦官帶他親自去看一看是否中意。去病聞聽立即跪拜說:“陛下深恩厚澤,賜臣以府第,臣真是感恩不盡,然而這座府第,臣實在不能接受,望陛下寬恕!”武帝沒想到去病竟然拒絕所賜,心裏有些不高興,問道:“這是為何呢?”去病慷慨地說:“臣本出身微賤,自從戎馳騁沙場以來,屢受陛下恩賜,心中早已不安,今日怎敢再受陛下如此重賜!況且,今日河西大捷靠的是陛下的卓見和將士們的死力拚搏,我本人豈能獨取首功!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陛下還是讓我重返軍營,為剪滅寇仇,解除邊患效命吧!”

武帝被去病的一番話感動了,不再計較去病不受府第的態度,而且還接受了他的建議,將這座府第改作了迎賓館,專門接待那些來長安(今陝西西安)訪問或貿易的外國使節,並妥善地安排了北邊防務。

在封建社會,因功受封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霍去病為國家立了大功,但他淡泊名利,受到了當時和後世的好評。

智伯貪欲無邊,遭遇四麵楚歌

春秋末年,晉國有一個當權的貴族叫智伯。他名叫智伯,其實一點都不聰明,相反,卻是個蠻橫不講道理、貪得無厭的人。他自己本來有很大一塊封地,但還嫌不夠。有一回,他平白無故地向魏宣子索要土地。

魏宣子也是晉國一個貴族,他很討厭智伯的這種行為,不肯給他土地。一個臣下叫任章,很有心計。任章對宣子說:“您不如給智伯土地。”

宣子不理解,問:“我憑什麼要白白地送給他土地呢?”

任章說:“他無理求地,一定會引起鄰國的恐懼,鄰國都會討厭他;他如此利欲熏心,一定會不知滿足,到處伸手,這樣便會引起整個天下的憂慮。您給了他土地,他就會更加驕橫起來,以為別人都怕他,他也就更加輕視他的對手,而更肆無忌憚地騷擾別人。那麼他的鄰國就會因為害怕他、討厭他而聯合起來對付他,那他便不能這樣長久下去了。”

任章說到這裏,停頓了一下,見宣子點頭稱是,似有所悟,便又接著說:“《周書》上說,‘將要打敗他,一定要暫且給他一點幫助;將要奪取他,一定要暫且給他一點甜頭’,就是說的這個道理。所以,我說,您還不如給他一點土地,讓他更驕橫起來。再說,您現在不給他土地,他就會把您當作他的靶子,向您發動進攻。您還不如讓天下人都與他為敵,他便成了眾矢之的。”

宣子非常高興,馬上改變了主意,割讓了一大塊土地給智伯。

智伯嚐到了不戰而獲、不勞而獲的甜頭,接下來,便伸手向趙國要土地。趙國不答應,他便派兵圍困晉陽,把趙國包圍了。這時,韓、魏聯合,趁機從外麵打進去,趙在裏麵接應,裏應外合,內外夾攻,智伯便滅亡了,果然如任章所料。貪欲不忍,給自己帶來的後果是很可怕的。

和珅貪墨富可敵國,一日被捕懸梁自盡

清朝乾隆時,出了一個大貪官和珅。

和珅字致齋,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出身貧寒而無依靠,乾隆中葉,和珅以正紅旗滿洲官學生,在鑾儀衛當差,有了接近皇上的機會。

有一次,乾隆帝準備出外巡視,叫侍從官員準備儀仗。官員一下子找不到儀仗用的黃蓋,急得不知怎麼才好。乾隆帝十分惱火,問:“是誰之過?”

官員們聽到皇帝責問,嚇得張口結舌。有一個青年校尉在旁從容不迫地說:“典守者不得辭其責。”

乾隆帝側過臉一看,那個校尉眉目清秀,態度鎮靜,乾隆帝心裏高興,把追問黃蓋的事也忘了,問他叫什麼名字。那青年校尉回答,名叫和珅。乾隆帝又問他的家庭情況,讀過哪些書,和珅也無不對答如流。

乾隆帝十分讚賞和珅,馬上宣布他總管儀仗,以後又派他當禦前侍衛。和珅是個非常伶俐的人,乾隆帝要什麼,他件件都辦得十分稱心;乾隆帝愛聽好話,和珅就盡說順耳的。日子一久,乾隆帝把和珅當作親信,和珅也步步高升。不出十年,從一個侍衛提升到了大學士。後來,乾隆帝還把他女兒和孝公主嫁給和珅的兒子。和珅跟皇帝攀上了親家,那權勢更別提有多大了。再加上乾隆帝年老力衰,朝政大事,就自然落到了和珅手裏。

和珅掌了大權,別的大事他沒心思管,卻一味搜刮財富。他不但接受賄賂,而且公開勒索;不但暗中貪汙,而且明裏掠奪。地方官員獻給皇帝的貢品,都要經過和珅的手。和珅先挑最精致稀罕的留給自己,挑剩下來再送到宮裏去。好在乾隆帝不查問,別人也不敢告發,他的貪心就越來越大了。

有一回,有個大臣叫孫士毅,從南方回到北京,準備朝見乾隆帝,正巧在宮門口遇到了和珅。和珅一見孫士毅手裏拿著一隻盒子,就問:“你手裏是什麼東西?”

孫士毅說:“沒什麼,是一隻鼻煙壺。”

和珅走上前去,不客氣地把盒子抓在手裏。打開一看,那隻鼻煙壺竟是用一顆大珠子雕刻出來的。和珅拿在手裏,看了又看,嘴裏連聲嘖嘖稱讚:“好寶貝!就送給我,怎麼樣?”

孫士毅慌忙說:“哎,不行了。這件寶貝是準備獻給皇上的,昨天已經奏明皇上了。”

和珅臉色一沉,把珠壺往孫士毅手裏一塞,冷笑著說:“我不過跟你開個玩笑,何必那樣寒酸相!”

孫士毅把那隻珠壺獻給了乾隆帝。過了幾天,他又跟和珅碰在一起,隻見和珅得意洋洋地說:“我昨天也弄到一件寶貝,您看看,能不能跟您上次進貢的那隻比?”

孫士毅走過去一看,原來就是他獻給乾隆帝的那隻珠壺。孫士毅嘴裏隨口應付了幾句,心裏想,這件寶貝怎麼會落到和珅手裏,一定是乾隆帝賞給他了。後來,他偷偷打聽,才知道和珅是買通太監從宮裏偷出來的。

和珅利用他的地位權力,千方百計搜刮財富,一些朝臣和地方官員,知道他的脾氣,就盡量搜刮珍貴的珠寶去討好和珅。大官壓小吏,小吏又向百姓層層壓榨,百姓的日子自然越來越難過了。

乾隆帝在做滿60年皇帝後,傳位給了太子顒琰,即嘉慶皇帝。

嘉慶帝早知道和珅貪贓枉法的情況。過了三年,乾隆帝一死,嘉慶帝馬上把和珅逮捕起來,叫他自殺;並且派官員查抄和珅的家產。

和珅的豪富,本來是出了名的,但是抄家的結果,還是讓大家大吃一驚。長長的一張抄家清單裏,記載著金銀財寶,綾羅綢緞,稀奇古董,多得數都數不清,粗粗估算一下,大約值白銀八億兩之多,抵得上朝廷十年的收入。後來聽說,那查抄出來的大批財寶,都讓嘉慶帝派人運到宮裏去了。於是,民間就有人編了兩句順口溜諷刺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和珅被收監後的第7天,即正月十五元宵節,在大牢中寫了一首詩,題為《上元夜獄中對月》:

夜色明如許,嗟餘困不伸。

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

室暗難挨曉,牆高不見春。

星辰環冷月,縲絏泣孤臣。

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

餘生料無幾,空負九重仁。

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

可憐此夜月,分外照愁人。

思與更俱永,恩隨節共新。

聖明幽隱燭,縲絏有孤臣。

這是大貪官和珅在獄中所寫的一首絕筆詩,詩中“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二句,堪稱神來之筆。古人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觀和珅絕筆詩,何止是“善”,其悟也真啊,可惜醒悟太遲!

不可一世,貪欲無邊的和珅最後被嘉慶帝賜死。

◎ 謙虛

謙虛是美德,謙虛能贏得人們的尊重,能獲得人們的支持。當你困難時,謙虛會使你得到眾人的幫助;當你強大時,謙虛會贏得眾人的佩服。古語雲:“謙受益,滿招損。”毛澤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無論何時,韜光養晦者都需要謹記謙虛二字。

陳堯谘百發百中,賣油翁不屑一顧

歐陽修的《賣油翁》中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樞密使陳堯谘是狀元出身,大哥陳堯叟也是狀元出身,三哥陳堯佐是個進士。真是棠棣聯芳,一門風雅。陳堯谘還會拉弓射箭,百發百中,矢無虛發。這不僅在文官中絕無僅有,即使在武官中也不可多得,因此陳堯谘總是沾沾自喜,有一股驕氣。為此,人們不喜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