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受這項任務以後,立即打開爐門仔細觀看,並且點火試燒,越看越明白,從而聯想到我年輕時在農家得到的一點盤灶知識。當時,我家的灶膛不好燒,點著火的柴往灶膛一塞就滅,要不就是光冒煙不見火。對此,我父親也不知是怎麼回事,就在鄰居家請來一位老瓦匠師傅。瓦匠師傅一看,立即說:“你這灶膛過火處有擋頭,可能過火上邊的土坯壞了。”父親一聽,隨手把灶台上的鐵鍋搬掉,一看,就是過火處上邊橫蓋著的那土坯塌了下來,擋住了煙氣的順流。改修後,立即好燒了。
瓦匠師傅在指點父親修灶膛時,說了一句瓦工技術話“遠隔山,近隔柴”,意思是灶膛內有障礙,點不著火。炕洞和煙囪內有障礙,煙氣不通順,必然返煙。
我當時才十來歲,聽到這種瓦工語言,並不在意,要不是遇上修鍋爐的事,早把這種技術語言丟到天外去了。於是,針對小鍋爐的毛病,正和“近隔柴”的道理相吻合。小鍋爐就是添上煤以後,光見混煙,不見火苗。圍繞這個難題,我仔細觀察了爐膛內的構造,斷定是灶膛上端兩膀阻煙,根在製造不合格。本來鍋爐上頂應是“窩頭”形,下大上小,與煙囪形成喇叭狀,使煙氣暢通順流,可這個小鍋爐不知是哪個外行人設計的,鍋爐上頂與煙囪形成了倒反的“丁”字,煙不能順通,反複在爐膛內混轉,致使爐火無法興旺。
針對這個毛病,我使用了土法,用泥土把灶內的上膀尖抹成了偏圓形,與煙囪口形成喇叭狀。經過點火試驗,完全成功,不大一會兒,鍋爐的水沸騰起來,觀者無不叫好。
小鍋爐修好以後,又引來了新的任務——前紡車間地下暖氣洞也不好用,每逢點火就到處冒煙,連燒火的工人也嗆得站不住腳。經過我的檢查,都是因為煙不順造成的。前紡車間地下的過火洞有障礙,設在房後的煙囪問題更嚴重。煙囪通常是下粗上細的圓筒形,可房後邊這個煙囪是方塔形,雖然表麵顯示下大上小,實際上是每收縮一節,煙囪內就縮進半個磚,整個煙囪有五六節都是向內縮進半磚,使整個煙囪成了倒裝的台階,使煙氣步步受頂,節節碰頭,根本達不到煙氣暢通,自然形成到處返煙,爐灶內的火苗也旺盛不起來。
經過我跟靠邊站的諸位夥伴一齊動手,把煙囪修改以後,宿舍裏的暖氣增強了,屋內的空氣也沒有熏人的煤煙混雜了。
修好鍋爐和暖氣洞以後,接著我又帶領諸位夥伴為廠裏蓋起幾間職工新宿舍。事後我想,要不是年輕時在家學習了點瓦工技術,怎麼會在此時此地顯示這點技能呢!再說,我要不是戴上走資派的高帽子,哪能有演出這場戲的機會。真是無巧不成書,曆史上難得的奇聞呀!
讀完父親的這篇回憶錄,更覺這頂高帽子不一般了。
後來,我把這頂高帽子拿給一個文物收藏家看。他一眼就看上了,硬要出十萬元高價收購。並說,這可能是文革留下的唯一的一頂高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