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你的支持者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我清高自傲,受薩特的影響,信奉“他人即地獄”,很少與同學交朋友,沉湎在自我的世界,雖然孤單,好在一路有爸爸媽媽寵著我陪伴著我,倒也不至於寂寞。隨著年齡漸長,當父母越來越老,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越來越多,再也不好意思向他們提要求的時候,我才真正體會到朋友的重要性。
端坐在香山腳下的我,再回首時,才意識到,學校本身就是社會組成的一部分。以前老師和父母總是說要我們“走入社會”,那時總覺得學生時光離社會太遙遠,殊不知學校也是社會的一個層麵。其實,人生下來就成了社會的一部分,我們從生到死,始終生活在社會之中。而我做學生時,卻選擇逃避,把自己封閉在象牙塔裏,封閉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小世界裏,不願勇敢麵對社會。
和很多人一樣,我內心高傲外表靦腆,剛參加工作時,這種靦腆給我帶來了很多麻煩。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總是很直接快速地去淘汰一個人。一個人要想在這種高競爭強度的社會占有立足之地,必須尋求脫穎而出的機會。而我,害怕跟老板打招呼,羞於表現自己,所以在單位工作了很久,老板也沒有注意到我,升職加薪的時候當然也沒有我;我不習慣跟同事打交道,很長時間都沒有融入同事們的交際圈子,也無人關注我,我總是被孤立……
慢慢的,我省悟到:一個人不管念多少書,學多少知識,總是要學以致用,要與人打交道的。如果在學校的時候就開始培養人際交往能力,你會比同齡人更容易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因為此時的你身邊有很多的支持者,他們會一直推著你往前走,走在別人的前麵。
好在意識到這些問題之後,我沒有繼續逃避,而是選擇積極主動去尋找新的機遇,與周圍的人交流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我從文化公司的前台做起,用業餘時間寫作,開始隻是在論壇發帖,很快就遇到許多誌同道合的良師和益友,我主動與他們交流溝通,不斷學習充電,提高自己的業務素養,然後做圖書編輯,直至現在的專欄寫作。雖然過程很艱辛,但終究我還是走出了孤芳自賞、孤立無援的困境。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掙脫這種困境的方式隻有一個:用一顆真誠的心對待身邊所有的人。
俗話說:“要做事,先做人。”人際關係是人生重要的一堂課,而這堂課學校並沒有專門設置,隻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多年的社會經驗告訴我: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一個再有能力的人,他的成功也需要眾多的支持者,需要家庭的支持、社會的支持、親友的支持、同事的支持……一個人的支持者越多,就越能幫助他獲得更好的發展。
現在我總是聽到很多中學生朋友說:“我很孤獨,找不到可以交朋友的人。”“班上的同學都很幼稚,跟他們沒什麼可聊的。”“我還是喜歡原來的班級,現在的沒勁。”其實,當他們發出這樣的抱怨時,他們的人際交往狀況已經出現了問題。一個不願與人交往,不敢與人交往,或是不知道如何與人交往的人,又何談找到自己的支持者呢!
現在的中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很多人家境良好而且父母又比較嬌慣,和當初的我一樣,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擅長與人打交道,不懂得如何與他人和諧相處,或是在人際交往中錯誤地認為“自己不求於他人,不需要與他人融洽相處”。也有些中學生在與同學和朋友交往時遇到挫折和困難,感受不到他人對自己的關心和支持,不知道換位思考,總認為是朋友做得不好,是他們在孤立自己,疏遠自己,這其實都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為人處世造成的。
由於害怕和回避社交,很多中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社會活動都受到嚴重影響,他們學習和鍛煉社會技能的機會減少,人際交往能力下降,從而產生孤獨、封閉的不良心理。社交恐怖症已成為阻礙中學生正常心理塑造的一大障礙,將會影響他們今後心理和事業的發展。
這本書是我最想寫也是最用心寫的一本書。我想用我自己的親身經曆和個人感悟告訴大家:真正幫助我取得發展和成就的,並不僅僅是我們在學校裏學到的那些知識,很大程度上是人際關係拓展我們的人生際遇,幫我們走向新的領域。學校裏學到的知識隻是一個人能力素養的一部分,還有更重要的——人際交往能力,而這種能力給予我們的力量是無法估量的。
人際交往能力是衡量現代人整體素質及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我寫這本書初衷就是希望通過一些常見的典型事例,來教中學生朋友如何為人處世,學一些基本的社交常識和社交禮儀,懂得如何表達自我、關注他人,尋求心靈的溝通與對話,建立與他人的和諧關係,學會自我成長。
這本書讓我們都更快更好地找到自己的支持者,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讓別人心甘情願地來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