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管好你的時間(1 / 3)

吃一頓陽光午餐

早春的一個午後,阿杜、卡眉和慧妮正在黃浦江邊享受一頓陽光午餐——小型披薩、重乳酪蛋糕、花式咖啡。不遠的黃浦江對岸,日光照耀下的外灘金融街更顯曆史厚重感,不時有貨船轟隆隆地劃過靜靜的江水,好生愜意的午後時光。

這時候,薇薇風風火火地闖進門來,剛一坐下就指揮慧妮幫她買咖啡:“親愛的慧妮,幫我點個熱摩卡,半糖,不加奶油。”薇薇的氣流打破了這裏的和諧,一下子將氣氛搞得淩亂。

自從薇薇進入機關刊物擔任法律顧問以來,雖然享受著公務員待遇,收入穩定薪酬不薄,可是沉悶的工作環境總是讓薇薇感覺像是工作在上一個年代,“朝氣蓬勃”的性格與“穩重”的同事圈子顯得格格不入。工作至今,算算也有近兩年了,可她仍然難以適應,每天數著時間等下班。不過,最近她可是在醞釀一個“大動作”——下海開茶館,親自做老板!

這自然也是“欲望都市四人組”近期頭等的“大事件”。當時,誰能想到,商場的汪洋大海,竟也能被薇薇這個小女子自由馳騁。幾年下來,“薇茶館”逐漸在上海灘小有名氣,薇薇也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薇老板。

“薇老板,茶店賺了錢,我可不可以入股啊?”卡眉最有興趣也最有“財力”,工作兩年一跳,三年一跳,用她的話,在外企跳一次薪水漲一次,但時間久了,重複且缺乏新意的工作內容逐漸令卡眉失去了興趣。一番職場摸索之後,卡眉終於找到了可以提升她管理才能的地方,這一站,她落腳在一家創投公司,不再做一個外企格子間裏的“小人物”。身價穩步攀升的她也是一個財女,頗有理財天賦,自然不會錯過這樣的投資好機會。

“薇薇姐,半糖無奶熱咖啡到!”慧妮還是四人組裏的“小朋友”,自然格外勤快。

“等你的茶館賺錢了,我就在旁邊開個咖啡屋,中西客人一網打盡。”在幾個閨蜜當中,阿杜的工作最是奔波,收入雖對得起每日辛勞,但仍屬有限,總是月光。

“我坐個20分鍾就要走了。”家—單位—茶市—茶店,薇薇“四點一線”了好幾個月,事事親為,雖然樂此不疲,但做老板還真沒那麼容易。

越忙越窮,越窮越忙,越來越沒有競爭力

一杯咖啡的時間,還沒來得及被這早春的陽光曬暖,薇薇又要閃人了。目送她又風風火火奔去的身影,幾個閨蜜眯起眼睛,趕緊珍惜眼前的愜意時光。

“我什麼時候才能不用那麼忙呢?”阿杜也有點倦意地說。找選題、約采訪、跑現場、寫稿件,新聞工作的自由散漫慢慢失去了吸引力。不用打卡上下班,就意味著隨時都在上班;不用在辦公室坐班,就意味著工作地點可能是新聞會場、酒店大堂,也可能是咖啡屋、街邊麵館。

“我得找個地方坐下來寫稿。”這是阿杜每次接到編輯部指令後的標準回答。

“我也快成窮忙族了……”慧妮接著抱怨。

“小富婆,你可不是窮忙族。”卡眉插了一句。

“我已經自立門戶了!”慧妮急著證明自己不是坐享榮華的“小富婆”,收支都是和爸媽獨立核算的,與家族產業沒什麼緊密聯係。

不過,慧妮真的算不上窮忙族。“working poor”,比月光族更窮,比勞模更忙,才是窮忙族的標準特征。

“不管再怎麼工作,生活還是不見優渥。”日本作家門倉貴史在他的《窮忙族——新貧階級時代的來臨》裏語重心長地說。在《新周刊》2008年7月15日的封麵策劃《窮忙族》中有這樣的闡述:“窮是技術性的(技術分工),忙是社會性的(上行社會),窮忙是世界性的。”窮忙族在世界各國蔓延,美國有500萬人過著“辛勤工作卻朝不保夕”的生活;在德國,窮忙族人數超過100萬;在日本,窮忙族人數超過1500萬;在中國,《中國青年報》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結果同樣令人吃驚——75%的人自認為是“窮忙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