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嗬護孩子的想象力(1 / 1)

友 瑤

報載:江蘇省常熟市何市鎮有個叫陸宏達的小男孩,因從小隨父母下地勞動,對蝸牛危害農作物特別是棉花幼苗的現象深為痛心,而又苦悶於蝸牛背著“房子”走四方,一般農藥奈何不了它,於是忽發奇想:要是有一種蟲子能吃蝸牛就好啦!他經過夏秋兩個季節的仔細尋覓觀察,終於發現了一種小黑蟲是蝸牛的天敵,並掌握了它的生活習性,提出了“以蟲治蟲”的大膽設想。

在科研單位的幫助下,陸宏達的願望實現了,目前一種全新的“以蟲治蟲”的方法已被試驗用於蝸牛防治工作中。為此,陸宏達被譽為“發現蝸牛克星的第一人”。

杭州市有個8歲的小女孩,因父母外出,她一人在家照顧臥病在床的奶奶。奶奶想吃玻璃罐頭瓶裏的糖水桃子,小女孩用剪刀撬,用菜刀割。手指被紮破直流血,可罐頭瓶蓋還是打不開。小女孩想:別的小朋友、叔叔、阿姨、爺爺、奶奶也這樣開罐頭該多不方便呀!

如果能在鐵皮蓋卷邊的地方加一個小環,手指套在環裏沿著壓橡皮的外圈把一小條鐵皮拉開,罐頭不就方便地被打開了嗎?她的這一想法,不僅得到了家長的嗬護,還得到學校老師的支持,人們幫助她完善了構想。

不久,一種側拉環開瓶式玻璃罐頭誕生了。為此,這個8歲的小女孩成為我國年齡最小的國家發明專利的申報者。

無數事實證明,科學事業的成功,是與豐富的想象力相伴隨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同大人相比較,孩子的好奇心更甚,對事物的想象力也更為豐富。然而,孩子因受生活閱曆和知識的限製,許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大人看來難免幼稚可笑,有些舉動可能還帶有“破壞性”和“危險性”。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采取粗暴斥責的態度,則可能會扼殺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正確的態度是從孩子不當的行為中發現積極的因素,並正確地加以引導。

在英國亞皮丹博物館中,有兩幅引人注目的藏畫,一幅是人體骨骼圖,一幅是人體血液循環圖。

這是當年一個名叫約翰?詹姆士?麥克勞德的小學生的作品。在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天,他忽然想親眼看看狗的內髒是怎樣的,於是和幾個同學偷偷地套住一隻狗宰殺後,把內髒一件一件地分割、觀察。誰知這隻狗是校長家的,為此,校長很惱火,心想,這真是無法無天了。

再說,被狗咬了怎麼辦?不加懲罰,絕對不行。他決定罰麥克勞德畫一幅人體骨骼圖和一幅血液循環圖。麥克勞德也知道自己錯了,願接受處罰。他非常認真地畫了兩幅圖交給老師,殺狗事件就這樣了結了。

以後,麥克勞德更加發憤地致力於解剖學的研究,終於成為一名著名的解剖學專家。

麥克勞德後來的成功雖然取決於他自身的努力,但誰能排除校長的一片苦心為他提供了探索進取的動力呢?這種寬容孩子的過錯,嗬護和引導孩子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的做法,無疑是我們的一麵鏡子。

不久前,在一場國際性的“未來家庭娛樂產品概念設計大賽”中,與一些發達國家的少年兒童相比,我國學生的想象力顯得相當貧乏。

我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是我國少年兒童天生就缺乏想象力,而應從我國現行的教學體製、教育觀念、教育方法上找原因。

一方麵,在許多學校裏,有主科、副科之分,中考、高考要統一考核的科目為主科,其餘為副科。至於能夠極大限度地培養和激發學生創造力、想象力的音樂、勞動技能、課外活動以及某些社會實踐活動等,則成為副科中的副科,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另一方麵,學校老師、家長也缺乏對孩子好奇心、想象力的嗬護和引導,大都希望孩子“聽話”、“守規矩”,按老師和家長規定的程序去辦事。

能考高分就行,而極少鼓勵他們說出一個“異想天開的設想”,完成一件別出心裁的手工製作,或獨立自主地完成一件事情,這就難免窒息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精神,長此下去,不利於創造性人才的培養。

郭沫若同誌生前曾大聲疾呼:不要把想象力都留給藝術家了,我們的科學家,特別是青少年都要展開想象的翅膀。

青少年中間蘊藏著極大的想象力和創造精神的源泉,隻要我們滿腔熱忱地嗬護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創造精神,加以正確引導,並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條件,就一定能使更多的具有豐富的創造想象力的開拓型人才脫穎而出。

心靈智語

童話,是大人寫給孩子看的;玩具,是大人設計給孩子玩的;動畫,是大人畫給孩子欣賞的。那麼,孩子知識的限製和思想的模式自然也是大人給予的。

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的想象力可能透視著我們最原始的渴望與需要,可能蘊含著淺顯但沒被發掘的道理。

別扼殺孩子純真廣闊的想象,那等於斬斷讓夢飛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