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首飛成功的喜訊激動著每一個炎黃子孫。作為《文學少年》雜誌的一個編輯,在那舉國歡慶的時刻,我們立刻想到要在刊物上向中小學生們介紹和宣傳航天英雄楊利偉的事跡。作為楊利偉的遼寧老鄉,這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事情。
為了采訪組稿,我和雜誌社的老主編趙鬱秀迎著初冬的小雪先到葫蘆島再到綏中縣,努力地收集著各種有關楊利偉的素材。有關楊利偉少年生活的稿子在刊物上發表後,立刻受到了讀者們的熱烈歡迎。
這本書的寫作是在省委宣傳部和省作協領導的支持下進行的。
我在圖書館、資料室、各種媒體以及因特網上追蹤著楊利偉的身影,認真篩選著構建此書的文字。嚴格地說,這本書應該是集體創作的,很多的東西是屬於資料性的。我隻是執筆。許多了解和熟悉楊利偉的朋友向我熱情地介紹楊利偉的故事,那點滴的細節彙聚成了小溪最後有了大海樣的規模。翻檢成型的書稿,說心裏話,我並不十分滿意。寫這種紀實的文字必須尊重生活的真實,而虛構和想象恰恰這類作品的大忌,它不像我寫小說那樣更具有創作的自由度。
寫作的過程也是我學習的過程,這是我寫此書的一個重要的動力。我比平常人更多地了解了航天英雄成長的曆程,也受到了英雄事跡的鼓舞和激勵,這對我很有用。特別是我能有機會與楊利偉麵談,這都是我幸運的偏得,楊利偉的樸實、謙遜以及對生活的卓見對事業的忠誠都深深地感動著我,我想,這些也將會感動並激勵著我們的讀者。
我感謝綏中縣原副縣長現任葫蘆島市文聯主席劉明、綏中利偉高中校長李偉、楊利偉的少年好友陳綏新、劉競等父老鄉親為我的采訪給予的幫助。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呂衛真主任、《兒童文學》雜誌主編徐德霞大姐為本書的出版竭心盡力,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還要特別提出的是,北京航天工程醫學研究所政治部宣傳科長楊永禎、在航天城工作的徐波同誌等,百忙之中,審閱稿件,並提出中肯意見,一直幫助修改稿件,提供資料和照片,滿腔熱情地支持我的工作。他們的身上折射著航天人崇高的奉獻與敬業精神,這也感動著激勵著我們。
因本人水平有限,文中難免有魚魯之誤,祈請讀者批評是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