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魂穀01(1 / 1)

序 言

周六的晚上,一杯突然來電,告訴我他有一本民間故事集即將出版,邀我作序。一杯又要出書了,可喜可賀,雖然我自知不善於寫序跋類的文字,但對一杯的要求,我還是當即在電話中答應了下來。

一杯,是鮑宜龍的網名,其實他網名的全稱叫“想喝一杯”,也許是嫌四個字太長,大家都將他叫作“一杯”。我更是如此,網上網下都這麼叫,甚至連他的電話號碼,我儲存的名字也是“一杯”。

認識一杯,是2005年的事了,那年6月,我所辦的故事網校招收第十二期學員,一杯也來報名了,當時我要求報名者要交兩篇故事,一杯交的稿子類似新聞報道,根本不是故事。但也許是我也好杯中之物的緣故,看到“想喝一杯”這個名字,感覺特別親切,想也沒多想,就把他收了進來。

開學之後,通過在網上的交談,我知道一杯原來是在鄉鎮寫新聞的報道員。我一直認為,搞新聞報道的人接觸麵廣,素材來源多,如果能掌握些寫故事的技巧,寫起故事來會源源不斷,遠比獨坐家中拍腦袋要好。於是,我私下不斷鼓勵他,幫他描繪前景。記得他在網校所交的第一篇作業,是寫農民工進城打工的故事,寫成了一篇流水帳,出於鼓勵,我挖空心思點出了些優點,然後指出了不足,讓他修改。他每改出一稿,我又是先表揚為主後提不足,讓他再改……一直改了十餘稿,我還是不滿意。此時,有朋友和我說,要我就此打住,別讓一杯再寫故事了,寫故事要有點天賦的,一杯沒這天賦,他太老實,隻有種毅力,你這樣老鼓勵他,他隻會一條道走到底,到頭來還是害了他。朋友的話使我沉思良久。對於寫故事,大家都覺得要有天賦,但我卻認為後天的努力比天賦更重要。回想我的第一篇故事,也是改了十二稿還不行,最後是靠別人改出來的,之後,屢寫屢敗,屢敗屢寫,終於闖了出來。從一杯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當年的影子……當天晚上,我通過QQ與一杯長談,告訴了他我當年的處境,繼續對他進行鼓勵……

不久,一杯的故事一篇比一篇像樣了,再不久,一杯的故事一篇接一篇在故事刊物亮相了,更可喜的是一杯的故事不斷獲獎,應邀參加一次次故事活動,我們一次一次地相聚在故事活動中,網絡的交流上演了現實版,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在現實生活中“一杯”又“一杯”了……

年紀大了,記性不是太好,大約是在三四年前吧,一杯出了他第一本故事集,讓我給寫了個序。這次又要出書了,他還是讓我寫序。仔細看完了他的書稿,我首先在腦海中跳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一詞,一杯有長進了,一杯在趨向成熟……

一杯的這本新書,是一本民間故事集,民間故事過去都是收集整理的曆代流傳下來的故事和傳說。現在由於傳統的民間故事收集得差不多了,出現了一種新創作的但故事背景發生在古代的新民間故事。一杯的這本新書雖有一部分收集整理的故事,但大多數是新創作的民間故事。看完了整部書稿,有一點感覺十分明顯,與上一本集子相比,深深感到一杯的故事已有了質的飛躍,不少作品,我看後拍案叫絕。作為一個寫了幾十年故事的老作者,我一直認為:故事是“一件事、三兩個人、拐幾個彎。故事的精彩,就在於後半部的拐彎,在於尾巴是不是能翹起來。故事是情節文學,情節生動曲折,不時地出現一個個意想不到,最後再來個意想不到,但又在情理之中,那你這篇故事就能算基本完美。這部集子的大部分故事都達到了這一要求,這使我感到十分欣喜。我在網校教學時曾經說過,看故事時,讀者的思路是超前,一邊看,他一邊在猜故事的結尾,如果故事的結尾讓他猜到了,他會覺得這個故事不過如此,如果猜不到,而細想一下這結果又合情合理,那他就會覺得這個故事很好。我們的故事作者在編故事時,就是要和讀者鬥智鬥勇,不時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杯的這本新書,絕大部分作品都較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很不容易,可喜可賀。

如好故事信手揀來:《人不貪心山不死》、《狀告城隍爺》、《孤膽神投手》、《王八抗金軍》等都是故事中的上品,具體作品,在此我不展開點評,是好是壞最有發言權的還是讀者。但有一點我要說,在個別作品中,一杯過分地追求多拐幾個彎和尾巴翹起來,至使拐得不太合理,翹得不多自然,這點有待於一杯在今後的創作過程中繼續努力,創作出更多的精品!

為一杯喝彩!

是為序。

豐國需

2012年4月11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