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並第一章 故事少年烽煙(1 / 2)

關於現代特種部隊的最早起源,一直以來都眾說紛紜。比較權威的說法有:德國起源說、英國起源說和中國起源說。

德國起源說:二戰前,1936年德國最高統帥部軍事情報局局長卡納裏斯海軍上將成立勃蘭登堡特種部隊,該部成員均會說一種以上外語,並熟知所在國情況。二戰爆發後,該部隊成員潛入敵對國實施廣泛的破壞行動,戰果赫赫,世界上特種作戰部隊的主要作戰模式因此確立。

英國起源說:二戰期間,1940年6月6日,為粉碎納粹德國的瘋狂進攻,英國首相丘吉爾下令“立即對整個德國占領區發動積極而又連續的反攻擊”。於是,英國組建了一支由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組成的特種部隊,頭戴綠色貝雷帽,取名“哥曼德”。世界上第一支獨立執行特種作戰任務的新型部隊應運而生。

中國起源說:中國使用特種部隊的曆史很久遠,紅軍時代就有精銳“手槍隊”,抗日戰爭中“敵後武工隊”大顯神威,朝鮮戰爭時期,中國特種部隊曾炸毀美軍重要橋梁,破壞美軍整個戰役布局,最有名的是中國特種部隊奇襲韓國最精銳的首都師白虎團團部的行動,為中國軍隊粉碎白虎團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由於“手槍隊”和“敵後武工隊”這一類的特種部隊不是常設性質的部隊,有一定的臨時性和任務單一性,同時這一類特種部隊的訓練和裝備也缺乏係統性和科學性,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特種部隊。有人提出中國第一支現代意義上的特種部隊應該是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大規模組建和使用的特種部隊。

作為軍迷徐春來經常在網上和人爭論“手槍隊”和“敵後武工隊”到底算不是算真正意義的特種部隊,中國到底是不是特種部隊的最早起源地?

不管爭論的結果如何,總也擋不住徐春來對特種部隊的向往和熱愛。

第一章故事少年烽煙

為推動新聞工作者切實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在新聞宣傳實踐中,促進新聞單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一步製度化、常態化,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五部門在全國新聞戰線組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

徐春來隨新聞中心副主任在太行山老區踐行“走轉改”,兩個多月下來,原本細皮嫩肉的“小白臉”已成長為一位“帶有清新的泥土氣息”的新聞戰士。副主任不止一次的拍著的他肩頭誇獎道:“小徐很踏實,也很能幹,是個好小夥,將來肯定能有大出息。”

盡管得到了副主任的誇獎,但徐春來並沒有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反而以更大的熱忱投入到以後的工作之中。

這天在和老鄉聊天中,老鄉隨口說的一件事,引起了徐春來的注意。良好的新聞素養和敏銳的新聞敏感力讓他感覺到這裏麵也許會有一個很大很大的故事。

當晚,徐春來向副主任做了彙報,副主任建議他把工作做得再細致一些,並且要深挖下去。

第二天,徐春來請老鄉帶路,拜訪了那位獨居的老人——故事的唯一知**,由此也揭開一段沉封了許久,幾乎被所有人忘記了的曆史。

具體的拜訪過程就不多說了,我們直接講述這段被沉封許久的曆史。

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年僅六歲的溥儀皇帝退位,中國結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迎來了共和的新時代。

當天子夜,關外營口遼河邊一個普通的小村莊裏一個新生命誕生了。共和來臨,又逢喜得貴子,中年的父親難抑心中的歡喜,鄭重的為兒子定下了這麼一個很有時代性和紀念意義的名字——張共和。希望他能在共和的新時代裏幸福的成長,將來為共和的新國家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讓新國家能自豪的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1915年,小共和已經三歲了,長得虎頭虎腦,圓圓的黑眼珠溜溜的轉著,清脆的笑聲,甜甜的笑臉,很是招人喜愛。原本小共和可以一直這樣幸福的生活下去,但是共和初立的中國內憂外患有著太多太多的大事發生,許許多多的人的生活隨著國家的命運而起伏波折。

5月,父親張自強和革命同誌策劃和組織東北百姓反對二十一條,被漢奸告密慘遭日本間諜殺害。半年後,母親也因憂傷過度而病逝,小張共和輾轉被父親的支持者遼西土匪鄭老壞接走撫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