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四十八景,其稱呼的由來始於明萬曆年間,南京人士把金陵地區有名的景觀遴選成冊,記四十八景;不同版本中所說的景點亦有一些區別,如餘氏說,取鍾山、牛首山、梅花山、燕子磯、靈穀寺、鳳凰台、桃葉渡、雨花台、方山、落星崗、獻花岩、莫愁湖、清涼寺、虎洞、長幹裏、東山、冶城、棲霞寺、青溪、達摩洞等二十景。
而朱蘭隅則引經據典,查找文獻,親身經曆,終列出金陵四十景,至於金陵四十八景則是在清朝年間,版本不一。
還有另一種記載金陵四十八景的說法,金陵有‘東山秋月’、天印樵歌、鳳凰三山、秦淮漁唱、杏村沽酒、祈澤池深、牛首煙嵐、台想昭明、石城霽雪、鍾阜晴雲、清涼問佛等四十八景,每一景都有各自獨特之處。
林峰、徐天、李三娃等人站在金陵中華門外的天界寺,不由感到一種心酸,一種無比淒涼與落寞,曾經無比繁華的天界寺卻變得斷壁殘垣,野草蔓生,雖仍能從昔日的建築中感受到曾經的繁華,但卻使人感受到一種淒涼…
天界寺地處金陵南郊,丘陵環抱,綠樹掩映。晨鍾暮鼓,廟宇軒昂。環境幽樸,形同世外。墨客騷人,多駐其間。或吟詩作賦,了悟禪機,或遊山玩水,好不熱鬧。每當春回大地,熏風和暢,萬木吐翠、百鳥齊鳴之時,踏青尋芳的遊人,皆以“遊牛首,宿天界”為美事,樂此不疲,以為美事。
天界寺據傳建於元文帝時期,是元文宗為不忘落魄而建,名龍翔集慶寺,洪武二十一年,龍翔集慶寺遭大火焚毀,這迎合了明帝朱元璋的心理,朱元璋大喜之下,下令龍翔集慶寺重建,而且要擴大規模,選址於瑞氣氳氤的鳳山。
重建後的龍翔集慶寺更為氣勢磅礴、莊嚴巍峨,有金剛殿、天王殿、正佛殿、左觀音殿、石輪藏殿、三聖殿、左伽蘭殿、右祖師殿、回廊、鍾樓、毗盧閣、半峰亭、華嚴樓以及方丈、僧寮、齋堂、倉廩等建築,寺產田一萬三千餘畝,遍布高淳、溧水。僧侶雲集,香火嫋嫋。為金陵著名的大寺。
後,朱元璋下令,改龍翔集慶寺為‘天界寺’,並賜‘善世法門’的牌匾,足以見朱元璋的喜愛,從此,天界寺香火鼎盛,成為明初有名的佛家聖地。
然,明永樂二十一年,天界寺再次遭到大火焚毀,名景不複,至此,天界寺衰敗下來,雖有主持修繕,但也隻是杯水車薪,無從恢複往日繁華。
林峰心中一陣感慨,天界寺真是曆盡滄桑,幾次涅槃,幾次重建,在現代見到的天界寺,不過是後人重建和修繕的而已,早就麵目全非,今,雖隻是見到焚毀後的天界寺,可也是一種欣慰。
“興衰更迭,如朝代更替,有繁盛,有衰敗,曾經往昔榮華,盡被一把火焚毀,繁華不再,留給後人的隻是斷壁殘垣、荒蕪野草,興衰榮辱,世間榮華,盡如天界寺一般,隨時會化作灰灰,讓人落寞。”林峰看著野草叢生、斷壁殘垣的天界寺,並想起天界寺曾經的輝煌、繁華,不由幽幽一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