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現象(1 / 1)

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洲厄爾尼諾的厄瓜多爾、秘魯等西班牙語係的國家的漁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的3月,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

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 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

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秘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幾千千米的東太平洋海麵,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

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範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至6℃。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厄爾尼諾並不是一種孤立的海洋現象,它是大氣和熱帶海洋相互作用的結果。厄爾尼諾的爆發與結束,完全取決於由海洋和大氣構成的動力學過程。

由於東南和東北太平洋兩個副熱帶高壓的減弱,分別引起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的減弱,造成赤道洋流和赤道東部冷水上翻的 減弱,從而使赤道太平洋海水溫度升高,形成了厄爾尼諾現象。

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時候,海水增暖往往從秘魯和厄瓜多爾沿海開始。接著向西傳播,使整個東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廣大洋麵,出現長時間異常增暖現象,造成這裏的魚類和以浮遊生物為食的鳥類大量死亡。

厄爾尼諾現象,除了使秘魯沿海氣候出現異常增溫、多雨外,還使澳大利亞叢林,因幹旱和炎熱而不斷起火;大洋洲和西亞發生嚴重幹旱;非洲大麵積發生土壤龜裂;我國南部也發生幹旱現象,沿海漁業減產,全國氣溫偏高,糧食大麵積減產。

厄爾尼諾現象的決定因素,也就是海洋和大氣係統內部的動力學過程的持續時間,決定了厄爾尼諾事件發生周期一般為2年至7年,平均每3年至4年發生一次。一般認為海溫連續三個月在正常值以上,即可認為是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 溫連續三個月正常值以下,則認為是反厄爾尼諾事件,又稱“拉尼娜事件”。當前據氣象學家的研究普遍認為: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對全球不少地區的氣候災害有預兆意義,所以對它的監測已成為氣候監測中一項重要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