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林語堂01(1 / 3)

一 煙鬥與笑容

林語堂認為:“人必有癡,而後有成。”一根小小的煙鬥,勾勒出來的卻是林語堂的整個人生。

從一張照片說起

翻閱許多關於林語堂的照片,有這樣一張照片讓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在我的理解中,這也許是最能代表林語堂精神的一張照片了。照片上的林語堂身穿長衫,笑容可掬,手持碩大的煙鬥,如果我們細心一點的話還可以發現他拿煙鬥的姿勢並不是標準的握式,而是隻用一根手指不經意地住這根煙鬥。

餘光中認為,這個世界上隻有一種人可以讓時間停住三秒,那就是攝影師。但這隻是表麵,所有的攝影師都可以讓時間停留三秒,但唯有高明的攝影師才能讓這三秒成為永恒。我很佩服為林語堂拍攝這張照片的攝影師,他捕捉機會的能力簡直令人驚歎,這樣的照片一定是產生於一個稍縱即逝的瞬間,才會如此的真實和生動,並且正如王羲之酒醉時寫的《蘭亭集序》,之後是無法複製的。我看過許多類似的照片,要麼表情過於嚴肅,要麼姿勢過於隆重,跟這張照片相比,都顯得有點刻意和做作,更無法反映出一個完整的林語堂。

大部分人看照片喜歡看一個人年輕時的容顏,因為人老了總不如年輕時來的漂亮。譬如李敖,在他的觀念中,看到老去的奧黛麗?赫本或者伊麗莎白?泰勒的樣子簡直是對自己心靈的一種摧殘和折磨。但也有例外的,在杜拉斯的《情人》中,一開頭就這樣描述道:“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裏,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地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的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麵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麵容。’”

而在我看來,要看林語堂的照片就一定要看老年的林語堂,年輕時的林語堂和老年的林語堂相比,可以用林語堂的好友鬱達夫在《故都的秋》裏麵的一段話來作總結: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幹,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換句話說,那味道,差遠了!林語堂隻有以老者和長者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麵前時,才會如此親切和動人。

晚年的林語堂曆盡人世滄桑,經過了遠行之苦,破產之悲,喪女之痛,但難能可貴的是,他仍然保持著一顆純真的赤子之心。照片上的林語堂,笑得如此燦爛和放鬆,動作又如此隨意和從容,隱隱之間讓我們感受到了一股返璞歸真的震撼。在中國人的文化中,笑總是跟悟聯係在一起,所以佛祖拈花,迦葉“破顏微笑”,佛祖就把禪宗的衣缽傳與了他。此時的林語堂,應該也大徹大悟了吧!

煙鬥的背後

許多文人都有一些特殊的癖好。蘇東坡酷愛竹,他有一句話讓如今賣竹地板的都為之興奮不已——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宋代大書畫家米芾則愛石,出門見到奇峰異石必要頂禮膜拜,口呼“石兄”。現代的邏輯學大師金嶽霖終身不娶,以養雞為樂,每餐與雞們平等共食,安之若素。另外,一些文人的癖好甚至影響到他們的寫作,德國大戲劇家席勒隻有聞爛蘋果才能找到寫作的靈感,他的書桌抽屜裏全是爛蘋果。而美國作家海明威隻有站著才能寫出東西,一旦“坐”著就成不了“家”。

我覺得,一個沒有癖好的文人簡直是讓人難以接受的,沒有癖好意味著沒有缺點,這樣的人我們隻好像孔子對待鬼神一樣敬而遠之。對此,明代文學家張岱也深有同感,他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相比之下,林語堂的癖好要中庸得多,他的癖好是愛抽煙,這同時也是中國大多數男人的嗜好,但是抽煙要抽到林語堂這樣的境界可不容易。林語堂抽煙已經成為全世界煙民的楷模,他的名言“飯後一根煙,賽過活神仙”被煙民們奉為箴言,他的宣言“隻要清醒,就抽煙不止”更讓很多業餘煙民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