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惠風》有緣結集,源於“金融作家”和“中國金融文化網”。有了這個載體,便有了培育金融文化的沃土,在文化大觀園中,便有了這朵小花。
嶽麓山,薈萃了湘楚文化之精華,集儒釋道為一體。其山脈屬南嶽衡山,古人把嶽麓山列為南嶽七十二峰之一,稱為靈麓峰,或為二十三洞真虛福地。北望洞庭,西臨茫茫原野,東瞰滔滔湘流,玉屏、天馬、鳳凰、橘洲橫秀於前,桃花、綠蛾竟翠於後,金盆、金牛、雲母、圭峰拱持左右,靜如龍蛇逶迤,動如駿馬奮蹄……置身於此,受澤於斯,讓一個沐浴天門惠風的“七溪山人”沉醉、感悟,吮吸著中華民族母親的文化營養,因此有緣又有一個“孩子”誕生。
“是張家界的山水催化了你吧?”這是湖南省作家協會主席唐浩明先生,在他辦公室激勵我說過的一句話。隨後,形成《唐浩明與<;沉醉張家界>;》,刊發《作家天地》。作為“壓軸”之作,輯入本卷。
的確,在張家界工作期間,我逐步感悟“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有緣於此,我在“真虛福地”,以半百年齡,努力修持三年,完成了中央黨校在職法學理論專業的研學。誠然,這次學習,還是在兒子研究生畢業之時的促動下,才參加入學考試錄取的。萬物有緣,我的一家都是沐浴麓山惠風度化的。首先是母子、父子,先後在師範大學和黨校畢業;繼而兒子、兒媳婦相繼又被湖南大學和中南大學錄取攻讀在職碩士。我沒有想到,2008年10月,湖南銀監局組織機關幹部在嶽麓山登山,我尊敬的老局長蔣民生同誌,囑我寫點感受,隨後有感:“千年學府凝斯地,四海精英沐惠風”。數年之後,我們全家結緣,澤被福蔭。沉醉感悟,取《麓山惠風》之名,蓋源於此。
《麓山惠風》結集,先後有300餘篇作品刊發在詩刊、有關雜誌和中國金融文化網。謹此,對給予我熱情關注的編輯先生、女士致以衷心謝忱。
本書的出版,得到中共湖南省紀委原副書記、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湖南詩詞協會會長、湖南省嶽麓詩社社長趙焱森同誌的厚愛,他認真審核,親自作“五言”《麓山惠風》出版誌賀,並賜墨寶。
特別是張綾屏先生,經常在手機上收到我的拙作,每每給予適時的韻味指正,並熱情序言、贈詩和書法,為這個集子增色添彩。還有我的啟蒙老師張海帆,以85歲高齡關愛弟子,審閱作品,並贈詩賦致賀、誌感,予以激勵。
尤其是工作數十年中,有緣相處的一些不同單位老領導、老同事(這次收集了部分照片),仍然關愛愚職和老朋友的點滴成長。如晉升為將軍的老領導楊達璋,贈言《磨勵》;中國銀監會紀委副書記廖有明,有時看到手機上的作品,引起《共鳴》;湖南省金融係統紀檢組原副組長、外彙管理局原處長王傳利,不僅熱情賦詩撰文,還為我到嶽麓山選景,拍攝照片,為這個集子增色;時任中國銀監會湘潭監管分局調研員邱昭新,撰文相贈,同感“麓山惠風度心香”;時任中國銀監會株洲監管分局副局長張京華,因了解“七溪山人”,熱忱致賀《麓山惠風》付梓。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物理學教授,撰《父親的門生》,反映師生情誼。青年作家、書法家陳忠,“知根知底”,以《文學使他永遠年輕》、《生活如詩》,感慨“成就人生的五味詩”,並贈墨寶。
湖南省文聯廖靜仁、趙濤先生,長期給予關愛和扶持。妹夫吳洪、妹妹胡伏珍和外甥女朱潔,認真審核校對,付出了努力。
書稿付印,特別感謝內蒙古出版集團和內蒙古人民出版社的厚愛,感謝湖南作家網主編餘豔,以及“芙蓉國文叢”總策劃張立雲先生和夫人的幫助。衷心感謝所有關心和支持我的人。
“草根文化”的小花,需要的是關愛與嗬護。
水平有限,錯誤和疏漏難免,敬請讀者諸君批評指正。
作者
2011年4月9日於湘江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