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1

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俄羅斯生理學家。1904年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巴甫洛夫於1849年出生於俄國中部梁讚的一個貧苦家庭。很小的時候,他就幫助家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繼承了父輩勤勞好學的美德。青少年時期,巴甫洛夫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熱愛學習。他對教會中那些神學理論沒有任何興趣,相反,一些科普讀物倒成了他的至愛。11歲時,巴甫洛夫進了教會中學。當父親發現他對科學的愛好之後,不等中學畢業,就把他送到了彼得堡大學生物科學部學習。

在大學期間,巴甫洛夫把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學習上。他不願意浪費在大學裏的每分每秒,每天早晨隻要一睜開眼,就會立刻從床上起來,往實驗室或圖書館裏跑。晚上,一般都要熬到中夜以後。他那種快節奏的生活習慣搞得同學們很不適應,有人甚至在背後罵他腦子有毛病。

有一天,他們班級的一位“領導級”的同學找他談話,希望他與其他同學的生活節奏協調起來,不要影響別的同學的生活。可是巴甫洛夫真誠而坦率地對他說:“在這個世界上,人的生命隻有一次,所以我們應該格外地珍惜。我覺得我必須去珍惜光陰,過真實的生活,過有價值的生活。”那位同學最後被他的真誠所打動,決定號召其他同學向他學習,積極進取,攀登科學的高峰。後來,他周圍的許多同學果然比以前用功了許多,不像以前那樣整天混日子了。

1879年,巴甫洛夫在軍事醫學院取得了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一年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本校教育係三年級的女學生塞拉菲瑪·瓦西裏耶夫娜·卡爾捷夫斯卡婭,很快雙雙墜入了情網。當時女友年方20歲,正值女孩子青春浪漫的時刻,而他已經31歲了,正處於創業時期。盡管進入了熱戀時期,巴甫洛夫對時間控製得特別嚴,每次約會都給自己限定時間,一到時間就會不顧女友再三挽留,堅決回去。女友剛開始很不理解這種做法,後來才明白了。

1880年的聖誕之夜,已經和他訂了婚的卡爾捷夫斯卡婭約了幾個女友到巴甫洛夫宿舍裏去玩。盡管事先已經預約好了,但當她們來到宿舍時卻空無一人。她們左等右等,他還是沒有回來。女友們見等不來宿舍的主人,隻得掃興地離開了。原來,巴甫洛夫已經忘記了這件事,到實驗室去做實驗了。已經了解了他的女友決心在實驗室門口耐心地等他。直到午夜,他才從實驗室裏緩步走出來。看到著了銀裝的女友,巴甫洛夫這才想起今天是什麼日子。他一把將她摟在懷裏,愛憐地說:“這麼冷的天,你怎麼在外麵雪地裏站著呢?為什麼不直接去實驗室找我呢?”

“我知道你一進入實驗室,就忘記了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我與其去實驗室裏礙手礙腳,不如在外麵等著你,這反而可以讓你快點做完實驗出來。”女友認真地說,並無半句怨言。

巴甫洛夫一生最偉大的實驗是狗的假喂飼實驗,這個實驗奠定了消化生理學、胃生理學的基礎,被稱為19世紀生理學最傑出的實驗。他也因此獲得了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巴甫洛夫曾經到法國留學,1886年學成回國之後就專注於研究動物消化係統的生理狀況。他最喜歡的動物是狗,覺得它既通人性又有靈氣,因此他就拿狗來做實驗。可是這個研究課題要求是在活體狀態下進行。怎樣才能觀察到活蹦亂跳的狗體內的消化活動呢?經過長時間的冥思苦想,他終於設計出了一個非常絕妙的假喂飼實驗。

他首先對狗做了兩個手術:一是切斷狗的食道,使食物不能通過食道進入胃;二是從狗的胃裏接出一根橡皮管,穿過肚皮通到體外,其目的主要是了解狗吞食與胃液分泌之間的關係。實驗正式開始後,先對狗喂飼新鮮的肉食,餓了兩天的狗大口大口地吞食,鮮肉在它嘴裏咀嚼了幾下便吞了下去,可是吞進去的肉通過被切斷的食道進入了食盤。狗雖然不停地吞食,卻沒有一塊肉進入胃中。這時奇跡出現了,橡皮管裏竟然出現了胃液,並滴入事先準備好的廣口瓶中。這一實驗充分證明了食物一進入狗的口腔,胃就會自然分泌出胃液,而不是在食物進入胃裏才分泌出胃液。

實驗取得了成功。可是巴甫洛夫沒有到此止步,他還想知道胃分泌胃液內在的原因。於是他又進行了另一個類似的實驗。他先把與狗的胃相連的神經係統進行手術處理,給它的迷走神經安亡了“開關”。當他切斷了兩條支路的迷走神經,使腦與胃的聯係中斷時,雖然狗仍然在吞食鮮肉,可是胃液再也不產生了。這一實驗證明了是神經係統在調節分泌胃液的腺體並控製整個消化係統的活動。

試驗取得成功以後,巴甫洛夫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了工作。1935年8月,86歲高齡的巴甫洛夫主持了在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召開的第15屆國際生理學大會,獲得“全世界生物學界元老”的榮譽稱號。

1936年2月27日,巴甫洛夫因肺炎不幸逝世。臨終前,當看到一縷陽光透過窗戶射進了屋內時,他喃喃地說:“起來,我要起來!”他還希望迎著清晨的陽光抓緊時間工作!

巴甫洛夫為科學事業奮鬥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分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奧地利精神科、神經科醫生,世界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於摩拉維亞,於1939年9月23日午夜逝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是一個內容十分龐雜的宏大體係。總的來說,潛意識說、泛性說、人格說、本能說等是最具代表性的幾個部分,其中,潛意識說和泛性說又構成了精神分析學說的理論基石和核心。

精神理論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裏發生和進行。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下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它們就好像一座水中的冰山,在水上麵的是意識,在水下麵的是無意識;也正像實際中看到的冰山一樣,(水麵上的)意識隻是心理結構中的一小部分,而(在水下麵的)無意識則是一個相當大的構造。

人的心理活動有些是能夠被自己覺察到的,這種能夠被自己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叫做意識。而一些本能衝動、被壓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卻在不知不覺的潛在境界裏發生,因不符合社會道德或本人的理智,無法進入意識被個體所覺察,這種潛伏著的無法被覺察的心理活動被稱之為潛意識。下意識乃界於意識與潛意識的中間,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覺、意念、回憶常存於下意識這個層次,一般情況下不會被個體所覺察,但當個體的控製能力鬆懈時比如醉酒、催眠狀態或夢境中,偶爾會暫時出現在意識層次裏讓個體覺察到。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如右圖所示,小孩子之所以無所顧忌地通過攻擊對方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是因為他們的本我還未處於自我和超我的控製之下。

自我,是自己可意識到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衝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範、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而心理防禦機製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很多時候,超我與原我之間,原我與現實之間,經常會產生矛盾和衝突,會讓人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一個衝突雙方的關係,使超我的監察可以接受,同時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禦機製。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人類在正常和病態情況下都在不自覺地運用,運用得當,可減輕痛苦,幫助渡過心理難關,防止精神崩潰,運用過度就會表現出焦慮抑鬱等病態心理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