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一頓飯(2 / 2)

若涵瞧著桌上的情況,不由得暗暗搖頭,雖然腹中空空口水直流,奈何這個場景著實有些不合時宜,索性就強忍著肚中饑餓,幹脆沒動筷子。

果不其然,張清宇率先冷下臉,將筷子拿在手中把玩了一下,隨意的扔在了桌上:“主人的這才便飯倒是蠻豐盛的,在京城也不過如此把?奈何本官意已決,這城外頭的災民一天吃的是什麼,本官就和他們吃一樣的東西。”他臉本來生得偏向清俊柔和,平時沒有什麼嚴色,不過這時候他臉色這麼一沉,倒是有了幾分官威。

若涵雖然並不反對他這樣做,但是自己這十好幾天可是沒有少吃粗餅菜粥,這時候看著這一桌子的珍饈美味,心中也不由得有氣。但是張清宇這樣一說,就算是太早的表明立場了,這樣一來,就容易過早樹敵。曆來像這樣沒有城府又不留底牌的愣頭青,都死得比較早。

這睢陽城,先是閉門不開,之後又是太守親自赴死,水不是一般的深。任誰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這中間定有蹊蹺。所以現在這樣的狀況,若涵還是有所預見的,但是這位張清宇同誌,您就不能忍一下嗎?正所謂“放長線,釣大魚”!“打入敵人內部”您會不會啊?中國古時候的這些正直的書呆子,怎麼都是寧折不彎的性子啊?要知道當年的汪精衛還會‘曲線救國’呢!您就不能迂回一下?您這麼囂張的把立場往這裏一擺,之後還怎麼談啊?

可惜,眼前的這位張清宇同誌,卻毅然決然的繼承了那彰顯讀書人風骨節義的優良傳統。畢竟喝止貪官這樣的事情,還是有一定的實際作用的。辯證的來看,雖然過早的表明立場,的確是很容易樹敵。將來倘若有命,當了什麼閣老、相爺的,這樣的往事回憶起來,也就多一樁可留汗青的美談啊。自古以來,曆史上做官的讀書人不都是這樣嗎?

可是就在這個緊要關頭,若涵因為稍稍的遲疑,所以沒來得及準確及時的表明自己堅決支持的立場和態度。可周萬通那邊卻已經大聲擊節道:“張大人所言甚是!卑職敢不從命?”揮手就命侍女撤掉了麵前的菜肴。

結果,桌上的情況瞬間轉變,算算也就幾秒鍾的時間,反應遲鈍的若涵就成了,除倒黴的管家外最後表態的那一隻。尷尬之下,隻好連連點點頭:“我也是,我也是。”又兼,因為身體虛弱,所以說話有氣無力,很有隨大流的嫌疑。此時,已經可以預見,將來她就是那汗青史書裏,名臣逸事美談中為張大人正氣所伏,不得不勉強依從的某隻。

那倒黴的管家臉都嚇得白了,隻好尷尬的說:“在下無知,在下慚愧。”揮手讓歌舞藝伎也快速退下,侍女仆童們寂靜無聲地收拾完未動的菜肴,片刻之後就端上來四碗顏色詭異的稀粥。

若涵一邊暗自揣測那些撤下去的菜肴會如何處理,一邊和眾人一起“咕咚咕咚”一言不發地,把粥迅速喝完。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食物對人影響果然巨大,片刻之後,大家臉色都迅速變得和喝下去的粥一樣詭異。

用膳畢,應該說正題了,不料若涵還沒開口,周萬通卻突然離座,往大家麵前推金山,倒玉柱地直挺挺一跪,朗聲說:“卑職有罪,罪無可恕。請二位大人責罰。”

冷若涵一聽這話心中又是一驚,這睢陽城到底是怎麼了?一日之內竟然要出兩個烈士不成?不過她還是很配合地說:“周大人何出此言?”

周萬通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許太守為人不端,心思詭譎,喜好奇技淫巧,時而開荒,時而修壩,巧立名目,往往對百姓多征徭役賦稅,向上頭索要錢糧。卑職因而素來對其有偏見。此次旱災,卑職也曾視察過周邊縣郡。之後發現許太守言辭浮誇,言之失實。便以為也是如往常一般找來的托詞,隻是為了多從國庫支取錢米。周某也不曾好生查訪,便將睢陽之中的大小事務,連同手下的兵勇將士一並都交由許太守調度差遣。可是不曾想到,他竟然下令睢陽城閉門不開,縱容饑民夾道,百姓失所。今日看來,竟是卑職失察,錯才釀成大錯。然而大錯已經釀成,多說無益,故懇請二位大人將卑職治罪。”說著便抬手將頭上的烏紗帽撤了下來,放在地上。

若涵一時之間聽得目瞪口呆,暗想:這周萬通實在不簡單,這番話說得合情合理,不卑不亢,擲地有聲,還處處不忘貶低許穆,抬高自己,推卸責任,洗脫罪責。偏生給人的感覺又很真切,像是勇於承擔,認真悔愧。倘若是裝出來的,這一手以退為進、貌似正氣凜然實則栽贓嫁禍以求自保,簡直就是‘秦檜在世’、‘嚴嵩附體’一般的神技啊!。

隻是——現在一時之間,又如何看得出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