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徽宗宣和二年,宋金兩國訂立海上盟約,相約一起攻遼,得勝之後共分其土。殊不知遼國雖打不過金人,卻不懼怕與大宋軍隊作戰。宣和四年,大宋兩次出兵攻打遼國的燕京,卻反都被遼軍打的落花流水,一敗塗地,潰不成軍。

再反觀金國這邊,一路奏捷,高唱凱歌,橫掃遼軍。這一年年底,金軍自居庸關進兵,攻占了遼國的燕京,立國二百餘年的大遼便這樣被金國滅掉了。

金國看出了大宋的衰弱,滅遼後,不僅未分一裏遼土與宋,反而還向大宋勒索了大批金銀財物,才答應將燕京六州之地叫還給宋朝。而且在交還之時,金兵卻把燕京的金帛子女官紳富戶席卷而去,隻是把幾座空城交給了宋朝。

宋朝徽宗君臣不僅不以此為恥,反而自欺欺人的大肆慶賀,將一係列敗仗吹噓為勝仗,宣揚自己克複燕雲的“不世之功”,宣稱攻遼之戰“大勝”。整個朝廷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

宣和七年八月,金國以大宋屢次收留遼國的大臣,背棄宋金兩國的盟約為借口,趁機兵南下,金國兵馬分為東西兩路大軍,攻打宋朝。

東路大軍以二太子完顏宗望為主帥,統兵南下,於古北口大敗宋軍,宋將郭藥師降金,宗望以其為前鋒,一路勢如破竹,連克中山、真定、信德等河北重鎮。

西路的兵馬則以完顏宗翰為統帥,自大同進兵,攻擊太原,卻被宋軍阻截於太原城下,屢次攻擊之下,竟然不能攻克。

此時,東路金兵的前軍距東京城不過十餘日路程。徽宗見金兵勢大,便聽從了大臣們的建議,匆忙將皇位傳於其太子趙恒,是為欽宗。自己卻以“燒香”為名,跑到鎮江去避禍。欽宗任用李綱為尚書右丞,主持京都保衛戰。李綱調兵遣將,指揮將士奮勇殺敵,加上城外各路勤王義軍紛紛趕至,又有名將種師道的指揮,城內外宋軍遙相呼應,終於打退了金兵的進攻。宗望見宋軍頑強抵抗,久攻開封不克,加之自己的後援不濟,西路的宗翰遲遲不至,而宋軍則愈來愈多,便欲退兵。

於是宗望就遣使入城來見欽宗,向宋朝索要大批金銀財物,再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並要遣親王宰相為質,方肯罷兵。欽宗軟弱,怕金兵克城,兼之又有李邦彥、唐恪、耿南仲等奸佞之臣讒言惑上,欽宗便全部同意了金人的條件。宗望得到這些之後,方才罷兵北返。

金兵北返後,徽宗方才帶人返回東京。欽宗又聽信讒言,拒絕接受大將種師道的建議,不在黃河兩岸駐紮大軍,以防金兵。種師道氣憤致疾,以至病死。李綱則先是被外調河北宣撫使,後又被逐至江西。內憂外患之下,徽宗、欽宗仍然不覺,不思進取,相互爭權,任用奸佞,打壓忠良,裁撤能戰之兵,以圖使金人看到之後,不再來攻。之後便依舊沉醉於聲色犬馬之中,對於朝堂內外之事不聞不問,卻不知危機馬上又要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