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1
盧拉·達席爾瓦
2002年12月14日,對於盧拉·達席爾瓦來說,是一個最值得高興和紀念的日子。這一天,他接受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證書,這個證書正式確認他為巴西第40任總統。他從一個普通的技術工人成長為一個地區大國的總統,走過了漫長而艱辛的道路。盧拉接過證書時,激動得流下了熱淚。2003年1月1日,盧拉·達席爾瓦在國會大廈舉行隆重總統就職儀式,他莊嚴地從卸任總統手中接過綬帶,正式成為巴西聯邦共和國第40任總統。盧拉早年受古巴社會主義革命和拉美左派思潮的影響,曾是一位激進的鬥士,對美國和資本主義一直持批判態度,他曾毫不留情地抨擊美國所代表的資本主義,前3次總統競選中,盧拉激烈的“反美”言辭讓華爾街的大亨們感到恐懼,使在巴西多有投資的國際金融機構和大型跨國公司心存憂慮。他們想方設法,動員一切力量反對盧拉當選。然而,盧拉在吸取前3次競選失敗的教訓後,在2002年的第4次競選中,開始改變激進的左派代表的態度,不再抨擊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經濟政策,承認美國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巴西經濟的作用,主動改善與美關係。他還選擇巴西自由黨領袖做競選搭檔,以爭取美國和國內外商界的認同。盧拉明智地看到了這些因素,開始以務實的態度與布什政府打交道,與美國建立和諧的外交關係與往來。早在2002年7月,盧拉就派遣經濟顧問訪問華盛頓向美國政府解釋未來的經濟政策以換取支持。12月他親自出訪華盛頓,會晤布什總統,重申承認債務、穩定經濟的承諾,爭取美國為巴西的“反饑餓運動”提供貸款。他當選總統後,又任命了符合美國和國際金融界意願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在美巴有爭議的美洲自由貿易區問題上,盧拉態度已有所軟化,從堅決拒絕,到同意進行自由貿易區談判。美國原擔心盧拉執政後對美立場強硬,在美國後院形成又一個反美核心,影響其實現全球戰略。麵對盧拉對美態度轉向溫和務實,美國對盧拉的態度也來了180度的大轉彎,從開始“打壓”、進而“默許”,到最後進行“拉攏”。
大力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和第三世界之間的合作,是盧拉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作為巴西左派代表人物,對社會主義中國有著“天然的階級情誼”。1974年巴中建交以來,兩國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外交和政治關係,並且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兩國在航天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成功發射了兩顆地球資源衛星,並正在繼續研製第三和第四顆衛星。兩國經貿關係近幾年發展迅猛。中國已經成為巴西的第三大貿易夥伴。
應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邀請,2004年5月22日晚,巴西總統盧拉抵達北京開始對中國進行為期6天的國事訪問。隨同盧拉總統來訪的有420多名巴西企業家組成的巴西商務代表團,創下巴西總統出訪隨行人數的最高記錄。除了龐大的商務代表團,與盧拉總統同行的還有外交部、發展工商部、旅遊部、能源礦產部的多位部長。可以說,影響巴西經濟發展的關鍵人物都來了。據統計,巴西是中國在拉美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是巴西全球第四大貿易夥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場。2003年,雙邊貿易額達7989億美元。5月23日,盧拉總統參加了巴西石油公司北京代表處的揭幕儀式。這家石油公司是全球領先的20家石油公司之一。巴西石油公司駐北京辦事處成立後,巴西對中國的石油出口將從以前的每年200萬桶猛增6倍,達到每年1200萬桶。巴西將成為中國又一個重要的能源供應國。盧拉總統訪華期間還接受了中國旅遊局遞交的“旅遊目的地”文件,巴西有望成為中國公民的下一個旅遊目的地國。
盧拉在評價他2004年中國之旅時說,這是“巴西政府一次偉大的旅行”。借著巴西總統盧拉訪問中國的契機,中巴兩國政府在工業、商業、科技等方麵建立起廣泛合作,這將極大地改變目前國際經濟關係中的不均衡狀況,也將對兩國自身的發展起到明顯推動作用。中巴兩國簽訂多個合作協定標誌著亞洲和拉美兩個大國將在經濟互補和雙邊合作方麵更進一步尋求互利互惠的雙贏局麵。中巴兩國間的合作邊遠離國際經濟舊秩序裏的掠奪和依附關係,更衝破了美國淩駕於拉美國家之上的不平等的經濟局麵。《波士頓環球報》載文稱,盧拉總統對中國的訪問,再一次體現了盧拉“靈活務實”的外交謀略,盧拉政府積極的態度發展對華關係,這是由盧拉總統所確定的外交路線和政策決定的。巴西對外關係研究所所長薩拉伊瓦指出,盧拉政府的外交政策包括三項基本原則,即平衡外交、提升雙邊關係地位和(巴西)國際作用普遍化。在這些原則指導下,巴西加強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與其中的大國發展關係。中國、印度、南非和俄羅斯被巴西列為重點發展關係的對象國。巴西這樣做,欲達到“一石二鳥”的目的:在經濟方麵,增加與上述國家的經貿合作,以實現盧拉總統本人提出的改變“巴西貿易地理”的目標,減少巴西出口對歐、美發達國家的依賴程度;在國際政治方麵,加強與發展中國家中的大國溝通,通過國際作用普遍化的逐步實現,最終完成“巴西需要在世界上占據突出位置”的目標。盧拉以左派身份當選巴西總統後,在國際舞台上往往以第三世界代言人而自居。盧拉總統訪問南非、印度、中國,以及對其他非洲和中東的發展中國家的訪問,與印度、南非結成三國集團,在坎昆會議出麵組織20國集團,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巴西為達成既定的戰略目標而采取的具體手段。比爾·克林頓
在阿肯色南部黑人居住地帶,有一個叫做霍普的小鎮,1946年8月19日,比爾·克林頓就出生在這裏,而他的生父早在3個月前,在經商歸來的途中翻車而身亡。
1984年初,克林頓宣布競選連任州長之職,並以64%的選民支持率連選連任阿肯色州州長。阿肯色州法律並未規定州長連任幾屆的限製,在他之前隻有兩位州長曾幹過3任。這時的克林頓已變得更加圓滑和更加自信,並著手“塑造阿肯色州的未來”,使阿肯色州躋身於美國先進州的行列,成為不亞於任何州的發達州。
1986年克林頓宣布再次競選連任州長,並以壓倒優勢擊敗來自兩黨的對手。他之所以能第四次獲得阿肯色民眾的多數選票,關鍵就是在他當州長期間落後貧窮的阿肯色州麵貌有所改變。
克林頓在阿肯色順利地做完了第四任州長。1990年3月他決定爭取連任第五任州長,並十分自信地說:“我知道許多人都認為我當州長已經當得夠長的了。可是,我認為與其他人相比,我繼續當州長最合適。”
他於1991年8月15日突然辭去民主黨領導委員會主席之職,組成一個顧問小組專門幫他研究參加總統競選的可行性問題。他的另一步棋是與在民主黨內頗有影響的黑人領袖、自由派代表人物傑西·傑克遜和解,這為民主黨實現團結掃清了拌腳石,也為克林頓參加總統競選開辟了道路。
1992年11月3日清晨。一架波音727客機在阿肯色州首府小石城機場降落。艙門打開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阿肯色州州長比爾·克林頓出現在機艙門口,向歡迎的人群招手致意。
24小時之前,克林頓和他的競選班子包租了三架波音727客機,於2日出發,先後到賓夕法尼亞等8個州進行了大選前的最後一輪競選,這8個州大多是共和黨的根據地,爭取這些州的選民對克林頓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擁有任何總統候選人要獲勝所需要的270張選舉人票的一半。在29個小時的閃電式競選旅行中,克林頓沒有睡上一覺。當日晚9時45分,部分投票結果顯示:克林頓所得普選票為44%,已處於領先地位,午夜過後不久,終於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大局已定,克林頓獲得全部538張選舉人票中的370張,以壓倒多數擊敗競爭對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現任總統喬治·布什和獨立候選人、億萬富翁羅斯·佩羅,當選為美國第42任總統。
1993年1月20日,47歲的年輕新總統站在國會山前,躊躇滿誌,宣誓就職。克林頓看著眼前的一切,心中憧憬著他連任下屆總統的夢,開始實現他當一名“致力於變革的跨世紀美國總統”的政治生涯。
但是,在國內外一係列嚴峻的挑戰麵前,他如何實現競選諾言,不讓選民失望,使經濟迅速回升,使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阻止美國綜合國力下降的趨勢,保住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將是對他的嚴峻考驗。克林頓接管的是經濟上和社會上都處於十字路口的國家。無疑,克林頓政府的政策變革能否成功將決定2000年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克林頓斷言,沒有強大的美國經濟,就沒有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如果美國經濟虛弱,就不可能在國外強大。因此,必須把重振經濟擺在壓倒一切的首要地位。
對克林頓來說,1994年是其施政的關鍵性一年,特別是許多重大的國內問題需要解決,其成敗直接關係到他任內的業績,還將直接影響到1996年的總統競選。但早在這年3月中旬,新聞媒介就捅出了克林頓夫婦很早便與一家房地產公司有經濟方麵的往來,該公司叫白水門公司,是在克林頓州長的庇護下經營的,克林頓還曾用其職權向該公司優惠貸款,因而該公司倒閉之後,被查出有詐騙銀行的嫌疑。
但無論如何,自克氏上台以來,他的一係列改革措施還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的,比如,長期利率、通脹率以及失業率都有微弱的下降趨勢,國內生產總值則有一定的提高。另外,美國的勞動生產率和企業的設備投資都在好轉,汽車銷售量增加,建築業開工率提高,消費者支出在增加。所有這些表明,美國經濟正處於上升階段,在向好的方向發展,而且在一些尖端科技領域美國都走在日德前麵,這些對克氏來說,顯然都是有利的。
克林頓的外交重點開始明顯地向亞太傾斜。克裏斯托弗曾說,“對美國的利益而言,沒有比亞太地區更為重要的地區了”,“亞太乃是影響克林頓總統國內日程的關鍵性地區”,而克林頓的首次海外之行在亞洲,並提出了建立“新太平洋共同體”的建議,並於1993年借擔任亞太經濟合作會議輪任主席的機會把在西雅圖舉行的亞太合作會議部長級例會升格為首腦會議。此次會議上,美中兩國最高領導人舉行了自1989年以來的首次正式會晤,促進了美中關係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