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灶君廟前解救百姓的鐵獅子
北京民間有一句歇後語:“灶君廟的獅子,鐵對兒。”用來是形容永遠解不開仇恨的死對頭或永遠分不開的死搭檔。其實,北京的獅子很多,為什麼單單用說灶君廟的獅子去編歇後語呢?這裏麵有一個傳說。
灶君廟位於北京崇文區花市大街,過去是個非常窮的地方,住在那裏的老百姓多數靠做紙花、做小手工藝維持生計。
可是,灶君老爺卻偏偏看中了這塊地方,他奏明了玉皇大帝,想在這裏蓋了一座灶君廟,有人說,這不是灶君老爺自己蓋的,而是信灶君老爺的有錢人出錢蓋的。
不管灶君廟是怎麼蓋起來的,隻要灶君老爺能“保佑一方”,人們就願意到灶君廟上香,上供品等。
可日子長了,人們並沒有受到保佑,反而是窮人越過越窮,有錢的人越來越有錢,大夥兒犯起嘀咕了,這灶君廟裏肯定有些蹊蹺。
有那細心的人,就天天到廟裏廟外,仔細的查看,卻沒有發現什麼可疑的地方。
一天,有個挑著擔子,串街補漏鍋的白胡子老頭兒,走到灶君廟門前,放下了擔子,他左瞧右瞧,又到廟裏瞧了一遍。
他這個怪舉動,招來不少圍著瞧熱鬧的人,有那愛說話的人,就問了:“老大爺,您看什麼呢?”白胡子老頭兒笑著說“沒看什麼。我想,若在廟門前給添上兩個鐵獅子,就更好看了。”
大夥兒笑了,都說:“誰有這些錢哪!從打有了這座廟,我們就得出錢買香買供,就得按月送香油,弄的我們窮的更窮了,哪還有錢給它鑄獅子啊?”白胡子老頭兒聽了笑而不語,挑起擔子走了。
第二天,人們便見灶君廟門前,多了一對鐵獅子。第三天,灶君老爺的馬沒有了,廟門前散了一堆馬骨頭,據說,夜裏,人們都聽見獅子的吼叫了。第四天,第五天,廟門不開了。打這兒起,廟裏就成為做小手藝的和無家可歸之人的住所,人們再也不用給灶君老爺買香、買供、送香油了,大夥兒都省下了一筆錢買自己吃的用的東西,日子慢慢地也好過一點了。
人們都說:那白胡子老頭是魯班爺,那一對鐵獅子,是魯班爺鑄成來解救百姓的。鐵獅子把灶君老爺的馬吃掉了,還嚇跑了灶君老爺,所以鐵獅是灶君老爺的死對頭。望家樓的傳說
乾隆年間,新疆地區有一個維吾爾族首領的妻子,長得國色天香,並且身上有一股奇異的香味兒,令人如癡如醉,人們都管她叫香妃。
乾隆皇帝聽說了,對香妃仰慕不已,便下旨召香妃進宮,納為嬪妃。
香妃自從來到清宮,沒有一絲快樂,她仍然想念著自己所愛的人和生她養她的家鄉。她身上藏著鋒利的匕首,不容乾隆接近自己,否則就要自尋短見。
乾隆整日巴望著香妃答應做自己的妃子,可是香妃任憑誰來勸說都堅決不同意。乾隆眼巴巴地看著貌若天仙的美女,卻不敢接近,生怕她急了去尋死。
無奈之下,乾隆隻得將香妃安置在寶月樓住下了。
香妃是維吾爾族人,維吾爾族多信奉伊斯蘭教,也就是回教。為了討好香妃,乾隆命伺候她的仆人,一切一定要按回教的風俗習慣安排飲食起居。但是,即便這樣,香妃依舊斷不了想家的念頭。
乾隆天天琢磨給香妃消愁解悶兒的法子。他想,香妃信奉回教,家鄉有做禮拜的教堂,我若在京城給他蓋一個伊斯蘭教樓,她想家時去看看,不就如同回到家裏一樣嗎?
乾隆想到這兒,立即下旨在寶月樓的對麵蓋一座伊斯蘭寺。
沒過多長時間,一座兩三丈高、莊嚴肅穆的伊斯蘭教樓便蓋成了,這座樓麵闊七間,是兩層木結構的樓房,山頂為重簷琉璃瓦卷的。乾隆還命許多信奉回教的人住在附近。
每當香妃思念家鄉的時候,便登上寶月樓,向南眺望仿照家鄉教樓而新蓋的教樓,看到那些頭戴回民帽子、出來進去的家鄉同胞,香妃思鄉的心終於得到了些許安慰。於是這座樓便被叫做了望家樓。
但是香妃仍然不願意陪在乾隆身邊,她依然思念生她養她的故鄉。皇太後生氣了,皇上如此費盡心機,取悅於她,她還是不動心,這樣長此以往,怎麼能行呢?
為了不讓乾隆為香妃再浪費心思,皇太後產生了除掉香妃的念頭。
一天,乾隆出宮去了,皇太後便召見了香妃,她問香妃:“你到底是從還是不從?”
香妃還是不情願地搖搖頭。
皇太後說:“不從,就叫你死!”
香妃笑著說:“我被你們搶來就沒打算活著!”
於是皇太後就扔給她一條白綢子,賜她自盡。
現在“望鄉樓”雖然不複存在了,寶月樓也改成了新華門樓。但香妃的故事卻一代一代地傳下來了。關帝廟與白馬告狀
在北京的廟宇中,關帝廟修建的最多,加上北京郊縣的關帝廟,全北京的關帝廟總數達二三百座之多。
這些關帝廟塑像大體相同,中間坐的是關公,手捋長髯,微閃丹目,手持《春秋》,白臉捧印的關平和黑臉托刀的周倉分列兩邊。廟門口的一副對聯,寫道:
“赤麵秉赤心,赤兔追風,一片忠心照赤膽;
青燈觀青史,青龍偃月,千秋義氣對青天。”
橫批:“亙古一人”。
北京城的關帝廟中,正陽門月城西側的關帝廟香火最盛。從明代開始,每年五月十三日,皇帝必遣太常寺上官行禮。除此之外,凡是國家有大災大難,皇帝或百官也會到關帝廟上香,焚表祭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