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華家池
早先,杭州慶春門外是一大片荒蕪的官地。有一年,當朝的華太師派他的管家臭鼻頭到杭州來。臭鼻頭騎馬繞著荒地跑了一圈,這一大片荒地就算是華家的了。華太師又在杭州四城張貼榜文,招佃開荒,說明隻要把生地變成熟田,長出莊稼,十年之內不起租。
窮人們都扳著手指頭算起來了:頭一年沒出息,第二年收五成,第三年收七成……噯,天下哪有這麼好心腸的財主呀!
湊巧這時候從外鄉來了一對夫妻,他們急著要尋個落腳的地方,聽說有這麼個招佃的財主,便不管三七廿一,在華太師的契約上捺下了手指印。
夫妻兩個來到慶春門外,找到一個深水潭,在潭邊搭起一座小草棚安下了家,就起早摸黑,下死力開起荒地來。
這一年隆冬臘月,天下大雪,妻子要生伢兒了。在這孤零零的小草棚裏,沒有親戚送包紅糖,也沒有鄰舍遞碗薑湯,隻有丈夫守著妻子,急得團團轉。呼啦啦!北風把草棚的門刮開了,丈夫趕忙起身去扣好;呼啦啦!北風又把草棚的門刮開了,丈夫又起身去扣好;呼啦啦!北風第三次把草棚的門刮開了,丈夫第三次把門扣好時,“哇”的一聲,伢兒生下來啦。
丈夫對妻子說:“生這伢兒扣了三次門,就叫他‘三扣’吧。”
丈夫嫌三扣長得慢,說:“三扣呀,快些長大吧!爸的腰骨都累折啦!”
三扣飛快地長高了一截。
妻子也嫌三扣長得慢,說:“三扣呀,快些長大吧!娘的眼睛已昏花啦!”
三扣又飛快地長高了一截。剛生下來的伢兒,就有七八歲那麼大,比十來歲的伢兒還懂事,家裏家外的生活都幫上一手。
三扣幫他阿爸種田,天上總有一片烏雲跟著他走,六月裏的毒日頭曬不著他;三扣替他媽媽去擔水,隻要朝桶裏吹口氣,兩隻水桶就滿滿的啦!人們都說,三扣不是凡胎,三扣是龍出世的。
自從三扣爸在華太師的契約上捺下手指印以後,就有不少窮苦人也做了華太師的佃戶,搬到這片荒地上來住。漸漸地,在那口深水潭的周圍,聚成一個二三十戶人家的村莊。你一鋤,我一耙,荒地很快變了樣:東一片綠油油的田,西一片青蔥蔥的地,楊柳枝兒搖,百花迎風笑,景致好看極了。
第三年春天,田剛耕好,秧才插下,三扣爸用完了力氣,累死在地裏。三扣媽心中悲痛,把一雙眼睛也哭瞎了。從此,三扣替這家放牛,那家割草,娘兒倆苦挨著過日子。
不久,華太師告老還鄉,回到杭州。他見這片荒地已經變成肥沃美麗的田園,就要收回來蓋太師府養老。
臭鼻頭領人闖進村子,逼著佃戶立刻搬走。佃戶們聽了都叫嚷起來:“不是講明十年之內不起租嗎?”
臭鼻頭嘿嘿奸笑了兩聲:“十年之內嘛,一年也是十年之內,半年也是十年之內,如今已是第三年,太師的好事做到頭啦!”一聲吆喝,手下人便動手拆屋子。拆屋拆到三扣家,三扣不依。三扣像發瘋一樣地撲上去,扭住臭鼻頭亂抓亂咬。臭鼻頭急了,命手下人把三扣捆綁起來,吊上一塊大石頭,“撲通”一聲,丟進門前的深水潭;他又放起一把火,把三扣的瞎眼媽活活地燒死在草棚裏。
等臭鼻頭這班人走了以後,鄰居們都趕到深水潭來打撈三扣。他們撈了半天,什麼也沒有撈到。有人鑽進水裏去探探,原來潭中央出現了一個無底洞!
很快,在這片土地上就蓋起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太師府。太師府裏金磚鋪地,銀磚砌牆,明珠嵌板壁,白玉鑲棟梁。真是“天上神仙府,人間宰相家”呀!
太師府剛造好,華太師六十歲的生日也就到啦。這一天,太師府裏張燈結彩,熱鬧極了。華太師坐在客堂當中的太師椅上,拜壽的官員土紳黑壓壓的跪滿一地。拜完壽,正要入席吃酒,忽見臭鼻頭連滾帶爬地奔進來,大叫大嚷:“太師爺不好啦!後院突然長出兩根柏樹幹,一定是出了什麼妖怪!”
華太師不相信,便和官員紳士同到後院去看,果然有兩根光禿禿的柏樹幹矗立在那裏,有個官員忙湊趣說:“這是天降祥瑞,太師爺壽比鬆柏,萬古長青……”
話沒說完,隻見柏樹幹往上一冒,“轟”的一聲,從地底下飛出一條巨龍。原來這柏樹幹就是巨龍的兩隻角。這巨龍就是三扣——三扣報仇來啦!
巨龍轉下身,龍頭一搖,龍尾巴一掃,就把整個太師府沉入地底,變成方圓幾十畝大的一口池塘。華太師和官員紳士都淹死地裏麵了。
被趕走的窮佃戶又從四麵八方聚攏來,在這池塘邊安下了家。他們耕田種地,植樹栽花,一年一年,這片地方慢慢地變得越美麗了。
因為華太師的太師府沉在池底,人們便把那口大池塘叫做“華家池”;也有人看這片地方風景好,稱它為“小西湖”。
豆腐橋
杭州上城有座“安樂橋”,同一條河上,還有並排三座“豆腐橋”。這四座橋都是南宋年間造成下的,到如今已經有八百多年了。
嶽飛大破金兵的時候,手下有個將軍叫王佐。他用苦肉計說降了陸文龍,把金兀術打得大敗。從此他缺了一隻胳臂,不能再打仗了,嶽飛便保舉他做安樂王,皇帝還答應他在杭州城內造一座王府養老。
安樂王的王府造在河邊。動工的時候,泥沙、石灰、石板、木材堆滿在河埠上。河上沒有橋,原來的一隻擺渡船,又被運磚送瓦的工匠占用了,老百姓沒法來往,心裏很生氣,便編出歌兒來唱:
“安樂王,安樂王,
為你安樂大家忙!”
王佐從軍中回到杭州,得知了這件事情。他想:我一個人要那麼大的王府做啥!不如拿這些材料在河上搭座橋,好讓大家方便些。於是,他就吩咐工匠,先挑紮實的青磚石板,在河上搭一座大橋,剩下的材料,隨便造兩間房子做王府。
百姓聽說不造王府先造橋,大家都來幫忙。人多力量大,不到一個月工夫,便在河上造起一座寬闊平整的大橋。
河上有了橋,往來很方便,老百姓一高興,又編出新歌兒來唱:
“安樂王,好心腸,造座大橋通四方。”
你唱我唱,一傳兩傳,安樂橋越來越出名。消息刮進宰相秦檜的耳朵裏。秦檜心裏很妒忌,他說:“造一座橋也揚名!我如今就造它三座,一座比一座闊,一座比一座高,跟你王佐鬥鬥富有,看看你強還是我強!”
秦檜動動嘴,下麵的官員便跑斷了腿:增捐加稅,抓夫派工,強迫老百姓不分晝夜地造橋。過了整整三個月,在安樂橋同一條河上,並排造起了三座橋,果然是一座比一座闊,一座比一座高。秦檜很得意,親自給這三座橋取了名字,叫做“鬥富一橋”、“鬥富二橋”和“鬥富三橋”。
橋是給人走的,一條河上有一座橋就夠了。要造那麼多做什麼!老百姓恨死了秦檜,都賭氣不走他那三座鬥富橋。
因為杭州人講話的聲音“鬥富”與“豆腐”差不多,老百姓取笑秦檜,就把那三座橋叫做“豆腐橋”。一直叫到現在。尉遲恭造寺
杭州下城有座仙林寺。仙林寺光有大殿,前麵少了個山門。這座不尷不尬的寺院,據說是唐太宗時候造下的。
唐太宗小時候多災多病,他老子怕他養不大,就讓他拜一個名叫仙林的和尚做師父。後來,唐太宗打出天下,做皇帝啦。仙林和尚聽說杭州地方風景好,就要唐太宗在杭州造一座頂大的寺院,讓他養老。
唐太宗礙著師父的麵子,不好推托,便答應下來。還差大元帥尉遲恭到杭州來,監造這座頂大的寺院。
仙林和尚跟尉遲恭到了杭州,兩人便商量這座頂大的寺院到底要造多麼大。仙林和尚說:“這寺院是皇帝的師父養老的,非同小可,至少也得圈它五裏地皮!”
尉遲恭一聽火起來:“誰見過五裏大的寺院呀!我沒當大元帥時候,和七八個徒弟做生活,家裏打鐵的工棚爐房也不過五丈見方!你一個老和尚,除了吃飯、困覺、念經,又不做別樣生活,要那麼大的地方做啥?給你圈五十丈地皮造寺院,也算碰頂啦。”
仙林和尚漫天計價,尉遲恭就地還錢,兩個人從早晨爭到天黑,沒有結果。
第二天一早,仙林和尚差人請尉遲恭再去商量。尉遲恭到了仙林和尚門口,剛剛跨下馬鞍,隻聽仙林和尚在屋裏大喝一聲:“聖旨下!”尉遲恭一聽聖旨下,隻好趴在地下磕頭。仙林和尚篤定站在屋裏念聖旨,一字一板,拖長聲調慢慢來,幾十個字的聖旨,足足念了半個時辰,念了一遍又一遍,念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從清早念到響午。尉遲恭是個又黑又粗的大塊頭,你叫他馳馬上陣,三日三夜也不會吃力的;如今卻叫他跪著半日不動,真累得滿頭大汗,腰酸背疼,差點爬都爬不起來了。仙林和尚念罷聖旨,笑嘻嘻地問尉遲恭:“大元帥,這回聽清楚了吧?聖旨上講的明明白白,要造一座頂大的寺院給我養老。頂大的寺院嘛,方圓五裏地少得了嗎?”
尉遲恭仍舊搖搖頭,說:“聖旨上隻講造一座頂大的寺院,卻沒有講要造五裏大。我是欽差監造寺院的,說一無二,還是頂多五十丈!”
兩個人又爭了一天,還是沒有結果。過了一夜,仙林和尚又差人去請尉遲恭。尉遲恭心想:這刁和尚叫我跪了半天,我也要叫他嚐點味道!就從箱子裏翻出一柄碧玉如意,藏在懷中,騎著馬去了。他剛在門口下了馬,仙林和尚的老辦法又用上啦——“聖旨下!”這一回,尉遲恭不慌不忙地走進屋裏去,往正中太師椅上一坐,摸出碧玉如意,喝道:“太上皇恩賜如意在此,下跪宣讀聖旨!”原來這柄如意是唐太宗的老子給尉遲恭的,因為尉遲恭打天下的功勞大,應該讓他事事如意。仙林和尚沒料想他會有這一著,隻好跪下來,急急忙忙把聖旨念了一遍,直直腰板想要起身。哪知尉遲恭說:“慢著,慢著,我耳朵不好,還沒聽清楚哩!”仙林和尚隻好跪下再念一遍,尉遲恭還是說沒有聽清楚。念了一遍又一遍,念了一遍又一遍,從清早念到夜快邊,念得仙林和尚差點斷了氣。尉遲恭看看差不多了,才讓他起來。仙林和尚觸了這回黴頭,知道自己拗不過尉遲恭,便乖乖地答應隻造五十丈方圓的“仙林寺”。
仙林寺造後,尉遲恭騎上烏騅馬回京去了。仙林和尚想想不甘心,便騎了一頭禿驢,“的嗒的嗒”一路追趕上來,一直追到海寧縣地界才追上尉遲恭。仙林和尚在後麵大喊:“大元帥慢點走呀!還有一樁事要商量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