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節 白蓮教的秘密(1 / 2)

青州府是個大郡,地處南北咽喉,四通八達,是個交通要塞,往來做生意的人極多,很是熱鬧,客棧、茶肆、酒坊林立。

快到衙門時,宣讚讓羅青他們先等等,自己打個拐去了“富通四海”糧莊,那天送糧的伴隨正在櫃台內盤點

宣讚上前打個稽首,說聲叨擾,伴隨抬頭看他一眼,估計被他相貌嚇了一跳,先是一哆嗦,轉瞬也就想起他來,就放下算盤,陪著小心問有何事?

宣讚說有要事求見梁少東家一麵,伴隨忙派店小二進去通報,一會功夫,梁文才親自出來迎接,上次因為是偶然碰麵,又沒有互通姓名,隻是泛泛交談了一句,並未來得及見禮。

這次兩人算正式相見,梁文才待以客禮,將他讓到會客廳,然後分賓主落座,同時吩咐下人看茶,那茶香氣四溢,沁人心脾,顯然是上等好茶

梁文才整個過程態度不卑不亢,毫無倨傲之態,卻又不失恭謹,一點都沒有富家子弟高高在上的架子,讓宣讚極是受用。

“富通四海”生意做得極大,涉及各個行業,分店也是天南海北,據說遼、西夏、金甚至遠在大漠的蒙古,都有他們的盤子,而且跟皇宮還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平時來往的大都是皇親國戚,高官顯貴,總之非富即貴,而他不過是一介平頭百姓,得如此厚待,表麵上泰然處之,內心也是暗暗佩服這梁少東家為人處世的通達老到。

宣讚實在無法把眼前的人物跟通匪聯係起來,隻好感歎人心的複雜。

得知“富通四海”可能通匪後,宣讚一直心存芥蒂,他這次來,原本不想多呆,一是償還上次的多出的糧款,二是留下票根,也算還個人情,之後轉身就走,如今看對方禮數如此周全,也不好卒然離去,也就閑坐攀談幾句。

梁文才談吐得體,舉止儒雅,一言一行拿極有分寸,一看就是大戶子弟出身,舉手投足間還透著股書生意氣,一點都沒有商賈身上特有的銅臭味,讓人心生親近

閑坐一會,宣讚找個借口起身告辭,然後抽出兩張銀票,夾著那票根放在桌角上

梁文才道:宣兄,你這是何意?

宣讚道:上次承蒙梁兄借糧,在下感激不盡,這次是還錢來了

梁文才推辭道:宣兄何必客氣,就當是在下區區一點敬意

宣讚道:欠債還錢,天經地義,萍水相逢,梁兄能借糧已是大恩,怎好平白無故受祿。

宣讚要走,梁文才拿起銀票還要推辭,忽然看到銀票間夾著的那張票根,臉色一變,心下明白過來,忙喊道:宣兄留步,我有話要說。

宣讚隻好停住,梁文才揮揮手,在旁邊伺立的下人紛紛退出。

梁文才問道:這票根宣兄何處得來?

宣讚道:昨夜我打破了二龍山,從山上得來

梁文才倒沒有太驚訝,道:昨夜二龍山火光衝天,原來是宣兄所為,不知那鄧龍何在?

宣讚道:昨夜已被我擒住,已經押到衙門口

梁文才道:既然如此,宣兄為何不把這票根一並交給府衙?

宣讚道:我本欲如此,但因為你往日對我有恩,大丈夫生於世間,怎可恩將仇報?我故意扣下送還給你,現在恩情已還,以後就井水不犯河水

梁文才淡淡一笑,說:宣兄,你是否認為我“富通四海”為了銀子,不顧朝廷法度,暗中通匪?

宣讚心想本來就是,但看他如此坦誠,似乎話裏有話,也不好直言反詰

梁文才徐徐說道:小弟雖是商賈,但自幼學習孔孟之書,“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理還略通一二,怎會自甘墮落與強盜為伍?這裏卻有不得已的苦衷

宣讚忍不住道:不管有何苦衷,朝廷法度森嚴,卻是不好違抗

梁文才道:可我這麼做的,恰恰是為了朝廷,而且、、、朝廷也是默許的

宣讚一驚:為了朝廷?朝廷又默許?這又做何講?

梁文才道:宣兄有所不知,如今西北連年用兵,糧草早已不濟,國庫雖有銀兩,卻是無處購置糧草,百姓賦稅已經很重,朝廷怕失了民心,又不敢明令加賦,隻好暗地著落我“富通四海”私下購糧,這可是千斤重擔,因為時有荒年,朝廷難以接濟,百姓也就養成豐年存糧的習慣,哪怕你出再高價錢,也無人肯拿出存糧賣,我們是守法度的,又不能明搶,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