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1 / 3)

章節1

百鳥朝鳳

很久很久以前,鳳凰隻是一隻很不起眼的小鳥,羽毛也很平常,絲毫不像傳說中的那般光彩奪目。但它有一個優點:它很勤勞,不像別的鳥那樣吃飽了就知道玩,而是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將別的鳥扔掉的果實都一顆一顆撿起來,收藏在洞裏。

這有什麼意思呀?這不是財迷精,大傻瓜嗎?可別小看了這種貯藏食物的行為,到了一定的時候,它可發揮大用處了!

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們覓不到食物,都餓的頭昏眼花,快支撐不下去了。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多年積存下來的幹果和草籽拿出來分給大家,和大家共渡難關。

旱災過後,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製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並一致推舉它為鳥王。

以後,每逢鳳凰生日之時,四麵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白犛牛的傳說

物以稀為貴,天下犛牛多為黑色和雜色,而生存於天祝這塊神奇高原的白犛牛,就自然成為世界犛牛珍稀畜種。“天下白犛牛,唯獨天祝有”。白犛牛這一廣告因而聞名於世。成為天祝高原奉獻給人類的一件稀世珍寶。

關於天祝(亦稱華銳)白犛牛,在民間曾有這樣一個傳說。

說是古時候,華銳人的祖先華秀居住在西方遙遠的巴顏喀拉大雪山下,牛羊眾多,草原就顯得不夠用了。華秀和哥哥阿秀商量,去尋找新的草場。於是華秀告別哥哥,祈禱山神給他和部落指出一條路。

這時,一個身穿戰袍,騎著白駿馬的神靈出現在天空中,他在半空中隨一朵五彩雲向東方飄動。華秀便告別故鄉,帶領部落的男女老少趕著大群牛羊向彩雲飄去的方向出發。當部落和牛羊快要走出一個石峽時,那些黑色的犛牛們,叫出了一陣陣非常痛苦悲切的聲音,人們都知道這些牲畜和人一樣,對故土難舍難分。當時,整個牛群叫成一片,誰也不願前行。牧民們見此情景,也禁不住淚流滿麵,放聲大哭。

正在這時,從身後那巍峨的雪山深處出現了一頭白犛牛,它像雪一樣潔白,十分漂亮、威武,就像一團潔白的雲。白犛牛大吼著,向石峽口奔去。說來也怪,看見了白犛牛,其它牛停止了哀叫,隨著白犛牛一齊向峽口奔去。整個部落便又開始前行。

當人們尾隨著牛群走出峽口時,眼前卻一片慘景。其他的犛牛全倒下了,那頭白犛牛正和一條黑色巨怪角鬥,鬥得大地沙石飛揚,天昏地暗。人們非常驚恐和緊張,都在為白犛牛擔心。突然,黑色巨怪慘叫一聲,不知去向。白犛牛用它的勇猛和尖利的犄角戰勝了巨怪。

一頭受傷的小牛不停地哀叫,白犛牛看見了,走過去用舌頭,一下又一下舔著那可憐的小牛,舔著舔著,黑色的小牛突然變得通身雪白。

這時,天空中傳來駿馬的嘶鳴,大家仰頭看時,那穿白袍的神靈重新出現在頭頂。痛苦絕望的華秀和部落的牧民們,便又繼續前行了。走啊走,不知經過多少艱難險阻,也不知走了多遠、走了多長時間。有一天,天空中的山神和白馬突然降下地麵,人們麵前便橫亙起一座雄偉壯麗的雪山,這就是馬牙雪山。華秀對大家說,這雪山下就是我們的家鄉!大家便不再前進,永遠在這兒定居下來。這兒草場廣袤,草盛林茂,溪水潺潺,山泉叮咚,確實是一塊駐牧的好地方。從此,華秀和他的部落便很幸福地生活在這裏,那喝了馬牙雪山泉水的犛牛更白了,一群又一群,像天上飄蕩的白色雲朵。

天祝便成了白犛牛的故鄉,白犛牛更是天祝(華銳)人的驕傲。白犛牛的美名揚天下,它被正式命名為“天祝白犛牛”,作為世界犛牛稀畜種,由畜牧科研部進行保種選育。

雞冠山下金雞叫

承德避暑山莊的正前門,有一座神奇的紅照壁。據說,人們在壁前跺跺腳,然後將耳朵貼在牆上,就能聽見牆壁裏有“嘰嘰嘰”的叫聲。早晚清靜的時候,這叫聲就更真切,相距十步也可聽清。紅照壁裏怎麼會有雞叫聲音呢?當地人說這是雞冠山的金雞在裏麵叫。

雞冠山,在避暑山莊東南20公裏處,遠望整個山嶺好像金雞的身體,山頂之上,五根粗大的紅色岩柱,一字排開,參差而立,構成了雞冠的雄姿。

說起雞冠山,它有一個神奇的傳說:200多年前,雞冠山下住著一個老漢,每天晚上他都聽見後山上有“嘰嘰嘰”的雞叫聲,可是一到白天卻怎麼也看不見有雞出現。老漢感到非常奇怪,一天晚上,明亮的月光下,他順著雞叫的聲音摸索著向前尋去,突然在一個小山洞前,發現了黃燦燦的老母雞,領著一群金黃的小雞在歡快地尋找食物。老漢看到這群可愛的雞,十分高興。他也不去驚動它們,每天把省下來的小米,撒在山洞前,供雞食用。天長日久,這群雞就和老漢成了朋友。一天,來了一個客人,住在老漢家裏。正在這時,朝廷下達命令,要老百姓到熱河給皇帝修建行宮,老漢臨走前,便把喂雞的事委托給客人,並囑咐客人不要驚動它們。誰知這個客人是個貪得無厭的小人。當他給雞送米的時候,發現這群雞不是普通的雞,而是一群金雞。他看到有利可圖時,貪心發作,把老漢的話忘得一幹二淨。一天晚上,他偷偷地躲在山洞旁邊,正當母雞領著小雞出洞尋找食物時,他猛地撲向老母雞。小雞一驚都趕快跑回洞內,隻有母雞來不及回洞,就一口氣跑到了熱河行宮的麗正門前的紅照壁,老漢正在砌壘照壁,忽然看見母雞驚惶飛來,知道它一定遇到了不幸的事,就立即把老母雞保護起來。從此,金雞就在紅照壁內“嘰嘰嘰”地叫著,與老漢砌牆、雕磚,打石的聲音相呼應。現在,許多國內外的遊客到避暑山莊遊覽時,總想聽聽紅壁照中的金雞叫聲。像北京天壇回音壁一樣,它給這座離宮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至於雞冠山的那個石洞,人們稱它為“金雞窩”。在雞冠山南側和東北側的山穀中,各有一根60多米高的淡紅色石柱,人們說那是雞腿。巨大的身軀,鮮紅的雞冠,兩條堅實筆直的雞腿,金雞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人們麵前。每當明月高照,雞冠山的影子便會清晰地映在山下20裏外的山莊田野之上,從而構成一幅“雞冠掛月三千丈”的雄偉壯麗的畫麵,給人以美妙的想象。

草原上為什麼有狼

從前,草原上的牧人擠出牛奶、羊奶後,就倒進銅碗裏,燒開以後,你一碗我一碗地舀著喝,誰也不懂把奶加工一下。後來,聖主成吉思汗的父親耶速亥巴特爾死後成了神仙,有一回成吉思汗去天上看望他,在那裏吃到了酥油、酪蛋等。成吉思汗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的東西,一打聽才知道是從奶裏提煉出來的。

做奶酪需要有奶酪種才成。成吉思汗想,草原上有的是牛奶、羊奶,如果把天上的奶酪帶些回去,那麼我們就可以做出與天上一樣精製的奶製品了。可是,天上的人們對奶酪控製的非常嚴格,無法帶出。怎麼辦呢?

成吉思汗眉頭一皺,便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自己的胡須洗得幹幹淨淨,吃飯的時候故意把酸乳汁沾在上麵。天上的神仙不知其中的奧妙,隻以為是成吉思汗貪吃,因為地上的人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的東西!就這樣,成吉思汗悄悄地把天上的酸奶種帶回到了草原上。

話說成吉思汗從雲頭上落下來,來到了一個老大娘的家裏,老大娘拿出一般的奶讓他喝。成吉思汗說:“請等一等,咱們馬上就可以吃到更香甜的東西了。”說著他拿出蒙古刀,把已經變成酸奶幹的乳汁從胡須上刮了下來,放進奶裏。

這乳汁是具有發酵作用的,奶幹一發酵,整桶的奶就變成酸的了。老大娘一嚐,那個甜酸勁真是沒比的了。於是,一傳十,十傳百,草原上的人們不僅學會了做酸奶,還學會了做酥油、奶皮、酪蛋等。日子過得比天上的神仙還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