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每日都要有新知(1 / 1)

●佚名

一個人每天都知道自己哪些知識沒有學會,每個月都不要忘記自己應該能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稱作喜歡學習了。

顧炎武(1613-1682),字寧人,江蘇昆山人。因為他的家鄉有個亭林湖,後世學者又稱他為“亭林先生”。他一生誓不與清朝政府合作,致力於著述,是我國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家”。

《日知錄》是顧炎武“考察古書有了心得體會,並把這些體會隨時記成讀書筆記,時間長了,將這些筆記進行分類整理而編成的書”。書名出自《論語·子張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意思是說一個人每天都知道自己哪些知識沒有學會,每個月都不要忘記自己應該能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稱作喜歡學習了。顧炎武取“日知”二字作書名,反映了他深愛學習的誌趣。

顧炎武沒有一天不讀書,沒有一天不抄書。有時朋友們來到他家做客,整天地喝酒玩樂來消磨時光,他對這種情形感到厭煩。客人走後,他總是歎口氣說:“可惜又是一天白白過了。”顧炎武自幼勤奮治學,他采取了“自督讀書”的讀書方法:首先,他給自己規定了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即使讀《資治通鑒》時也是如此。當他讀完一部書的時候,這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體會。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後來彙編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後,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一邊自己默誦,一邊請人朗讀,如果發現差異,就立刻查對原文。他規定每天這樣溫習功課200頁,溫習不完,絕不休息。

顧炎武從小讀書時,隻要有心得就把它記下來。如果發現書裏麵有錯誤,他都要反複考察,予以糾正。不僅如此,他還經常整理自己的筆記。有時,整理自己的心得筆記時,隻要發現古人已經有了同樣的認識,他就毫不猶豫地把這個認識刪掉。就這樣,他經過30年的日積月累,終於編成了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技、哲學、宗教、曆史、法律、經學、文學、藝術、語言、文字、典章製度、天文地理等廣闊領域的《日知錄》。這本書及顧炎武的治學精神,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梁啟超說:“論清學開山之祖,舍亭林沒有第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