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遜,四川江油人。1939年10月出生。中國發明協會第二、三屆副理事長,第四、五、六屆北京市科協副主席,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現任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所研究員,並任北京大學客座教授、博導。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係。曆任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第三屆常務理事。發明的d--碳化矽PN結寬溫區高線性度測溫技術,1985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研製成功多種溫度傳感器與測量控製儀表。研究成功的微型高靈敏溫度傳感器及其應用,1986年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和新技術展覽大獎--日內瓦州獎和金質獎章、比利時布魯塞爾第三十五屆尤裏卡世界發明博鑒覽會一級騎士勳章和兩枚金質獎章。曾研究成功時間分割多功能傳感技術。撰有《PN結正向特性測量》等論文。
張開遜說:“科學隻告訴人們什麼是可能的,從不告訴人們什麼是不可能的。”、“人類生活在兩個世界裏:一個是自然世界,一個是文明世界。文明世界本身就是發明的結果,我認為發明和文明是同義詞。”、“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才是企業取得成功的可靠保證。成功的企業不參與平庸的競爭,他們采用人所不及的新技術、新發明培養市場來取得商業成功。發明智慧已經成為現代企業成功的要素。”他引用一位科學家的比喻,“現在人類的處境就像飄在汪洋大海的一片葉子上的螞蟻,相互爭咬,而且還在吃腳下的葉子。完全不知道他們把葉子咬完後,就會葬身汪洋。”張教授解釋道,“多數科學家認為,地球是孤立無援的,當地球出現問題時,是無法指望地外生命給予幫助的。由此和諧、安寧對地球生命來說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地發掘科學的人文含義和價值。”
20多年前的一項發明,讓他聞名全國;
在發明這條荊棘路上,今天他仍在奮鬥;
他在玩嗎?其實他在工作!
在張開遜的家裏,珍藏著許許多多好玩的東西,有的是他自己發明的,有的是他從世界各地搜羅來的,人們在電視上看他不斷拿出稀奇古怪東西的時候,都奇怪他從哪裏搞來這些寶貝,其實都是從這個百寶箱裏變出來的。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家裏收藏智慧。”
舊貨市場淘換出第一個發明張開遜從小對很多事情都充滿了好奇,有著數不清的創意,可真正進行發明活動是從1975年開始的。“在1975年的時候,當時有一個朋友告訴我,在北京的西北方向,也就是懷來建了一個地熱的電站。我覺得是一個很新的東西,就去看了看。那個景觀確實很壯觀,用的是丙烷,一般叫液化石油氣,就是居民燒飯的罐子煤氣,和它換熱。看完以後我就產生一種憂慮,因為我知道,液化石油氣是很容易泄漏的,泄漏以後如果不注意檢測,沒有及時地把殘留的氣體排出去,任何一點火星都會引起它的爆炸。
“晚上我就問陪我參觀的那個站長過去出過事故沒有?他指著自己的臉,我一看,半邊臉都被燒黑了,我心裏非常難過。我想,如果我能夠做出一個東西幫助這裏的朋友們探測可能的氣體泄漏,能夠為他們的安全提供一些預警或者保護的話,是非常有價值的。
“所以回來以後,我自己就在一個舊貨市場買了一些零件,然後就按自己學的那些知識做了一個探測器。他們非常高興,當場做了一些實驗,後來就留下來用了。”此後,張開遜一發而不可收拾,“我想,這既是一種快樂,同時又有一種神秘感。為什麼快樂?因為是一個新的領域知識的挑戰,因為我沒有做過這個領域的事情,我覺得能夠接觸一個新的領域去探索它的規律,去認識新的規律和現象,爭取成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他還第一次產生了寫科普文章的念頭。所以就寫了一篇《可燃氣體的性質和探測的方法》,發表以後反響非常好。
三小時的萬元戶張開遜在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工作了40多年,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張開遜完成了許多重要的發明。1986年,他發明的微型高靈敏度傳感器獲得第十四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博覽會金獎。在以後短短的兩年中,他先後獲七枚國際大獎金牌。如今這些獎牌已經可以擺滿一桌子。但是張開遜並沒有像人們想的那樣成為一個腰纏萬貫的發明家。“我的財富非常少,我應該說是科技界的貧困戶。”比如他發明的溫度傳感器,投產後也沒有申請專利。“這個時候有人問我,你忙活半天,他們每年銷售額都上千萬了,一分錢也不給你,你自己是什麼感想?我開始就沒想到要為自己掙錢,因為我覺得他們幫我做了很重要的事情,他們讓我的理想變成現實了,我應該謝謝他們。“當你自己把這樣一份成就做出來之後就覺得很欣慰,而不在乎或者說看中它未來將產生的這種市場價值。當然我關注社會從它那裏得到了什麼,至於我自己從這裏得多少錢從來沒有想過,因為我覺得這確實是微不足道的。”1985年,他獲得我國國家發明二等獎時,得了一萬元獎金,在當時真的是萬元戶了。那段時間,張開遜家裏的存款卻隻有182元。可是,他把這筆“巨款”寄到了兩個地方:一個他在四川江油的初中母校,設立了一筆居裏夫人自然科學獎;另外一部分寄給他在四川的閬中高中,在那裏設立了一筆創新獎。所以如果可以加個期限的話,他大概當了三個小時的萬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