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新世說 絕殺狀元郎
一、苦孩子中狀元
明正德年間,許昌府郾城縣出了個大人物,他姓柳名長生,年僅三十七,就中了狀元。有人可能認為三十多歲才中狀元有點糗,但古代的科舉考試可比現代的高考殘酷多了,有的人窮極一生還在秀才群裏打轉,少數幸運兒才能中舉,中狀元的就更是鳳毛麟角。跟到了五十多歲才中了舉人的範進比起來,柳長生可就太厲害了。所以,郾城縣的百姓們非常振奮,敲鑼打鼓,大紅的鞭炮放了五六天,街上鋪了一層厚厚的紙屑,大家傳言,柳長生可能會回到家鄉做縣令,如果真是這樣,那可是好消息。
但大家不知道,這個消息對柳長生來說,可不是好消息!幾十年的寒窗苦讀,皓首窮經,坐冷板凳,難道僅僅為了做個七品縣令?但他也知道,自己之所以被外派縣令,是因為自己朝中無人的緣故,那些有些勢力的人,一般都會選入翰林,個別幸運的還能進入稅監司或鹽茶司等肥的流油的衙門,而自己卻隻能回到家鄉做個小官了。一旦離開北京這個權力中心,想爬上去,可就萬難了。
不過,雖然仕途模糊,但中狀元做縣太爺總歸是件好事,柳長生回到郾城縣時,心情還是高興的,在路上他無數地發誓,一定要好好做官,報答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對自己的恩情。
原來,柳長生家境貧寒,父親原是塾師,考了一輩子也就是個秀才,也許是八股文學久了,賺錢養家的技能就沒多少,他隻好幹起了塾師。那時候又不能靠雜七雜八的教輔發財,更沒有亂收費一說,收入寥寥無幾。柳父懷才不遇,自然經常長籲短歎,患上了現在常有但那個年代稀罕的病症——“憂鬱症”,在一個滴水成冰的夜晚,他在外麵喝悶酒,喝得醉醺醺的,倒在柴火堆裏睡著了,兩眼一閉,不睜,一輩子就這麼過去了。他生父是凍死了,撇下了妻子和六歲的兒子。柳母倒是個剛強的女人,她安葬了丈夫,在街上擺了個茶攤,每天掙幾個辛苦錢,僅夠母子倆喝棒子麵粥,但她跑去求縣城裏的大戶人家郭家,讓兒子給郭家的小孫子做陪讀,郭家心慈,就答應了,柳長生也就開始讀書識字,母親原想讓他將來做個賬房先生,可沒想到,他這一讀,竟然讀大發了。
柳長生十五歲那年,母親積勞成疾去世了。家裏窮得連副棺材板都沒有,大家湊錢買了副薄棺,幫著他安葬了母親。適逢鄉試,郭太爺拿了十兩銀子送給他,讓他去許昌府考試,一下子就中了秀才。但為了生計,他還是決定做賬房先生,大家說他前途遠大,做賬房先生可惜了,郭老太爺說,郾城縣不缺賬房先生,就缺個狀元郎!
為了讓他安心讀書,郭家幫他把家裏的二畝薄田租了出去,隔三岔五的給他送點生活費。左鄰右舍的做了好吃的,一定給他送一碗,衣服破了,嬸子見了就趕緊拿出針線……靠著大家的扶持,柳長生終於考上了狀元。因此,他回到郾城縣的第一天,就拜謝扶持他的恩人們,郭太爺早已作古,他的兒子代替父親接受了他的跪謝,柳長生的同學——郭家小主人郭太和拉著柳長生的手高興地說:“柳大哥,你回來就好了,上任縣令是個刮地皮王,把咱郾城縣的地皮刮了三尺厚,有你在,大家就不擔心被官家欺負了!”
看著這個富有卻沒有驕矜之氣的少爺,柳長生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太和,做我的師爺吧……”
郭太和很爽快地答應了。弟兄倆摩拳擦掌,準備在家鄉大幹一番!孰料第二年,一場災難居然襲來了。
二、蝗災
由於連日幹旱,中原發生了一場巨大的蝗災。蝗蟲遮天蓋地,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郾城縣也遭了大災,柳長生一方麵帶領百姓們撲滅蝗蟲,一邊寫信請求朝廷免稅賦,並且發糧賑災。就在這時,另一個消息傳來,韃靼小王子率領十萬鐵騎叩關,正德皇帝率領親信跑到宣府,奪了宣府都督的軍事大權,親自指揮與小王子的決戰。同時,他調集北方的數十支部隊支援宣府,大軍啟動,國庫空虛,連糧草都供給困難,調糧賑災的事恐怕是不可能了。
果然,在宣府指揮戰鬥的正德皇帝在乞糧的奏折上批複:大敵當前,糧草不及,爾等應該給朕分憂。朕告訴爾等,無糧可調,但朕顧及百姓,可免去災區百姓兩年的賦稅……
百姓們知道後,並不失望,指望朝廷賑災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大家也沒抱什麼希望,不過朝廷免兩年的稅賦可就太好了,大家勒緊褲腰帶度過這道難關就行了。可不知怎麼的,柳長生卻宣布賦稅繼續,並且比平時還多了一成!
大家不解,周圍的府縣都免了賦稅,我們怎麼不免?柳長生並不答話,而是滿城貼出告示宣布若不按期繳納賦稅,嚴懲不貸……
郭太和對柳長生的行為非常不解,這豈不是把百姓們往死路上逼?他找柳長生詢問,柳長生卻閉門不出,衙役們四處催討賦稅,百姓們把賴以為生的存糧都繳了,無奈之下,隻好到外麵討飯。柳長生把收繳來的糧食派人運往宣府,正為糧草發愁的正德皇帝非常高興,立即頒布詔書,表彰柳長生,為了刺激其他官員積極供應糧草,正德升了柳長生的官,柳長生從七品縣令,左遷至按州府的府台。這時候,郭太和終於明白了柳長生不惜犧牲全縣百姓性命的意圖了:為自己求官啊!
柳長生到按州上任前,郭太和求見。柳長生想了想,同意見他。經過檢查後,郭太和方被允許進府,柳長生充滿戒備地問他什麼事,郭太和“撲通”一聲跪在地上說:“大人,小人願意跟隨大人到按州,我還想做大人的師爺……”
柳長生非常意外,他以為郭太和一定恨透了他,他怎麼還願意跟自己走呢?說實話,柳長生是太想高升了,所以才采取了那個非常手段的。可他官倒是升了,卻造成餓殍滿地,百姓流離失所,他知道自己作孽太深了,郾城縣的百姓們恨不得把自己撕吃了,所以他不想帶一個家鄉的人走。
郭太和流著淚說:“大人,我今年已經三十六歲了,還是個秀才,中舉的希望不大,在這裏,如果新來的縣太爺不嫌棄,我最多繼續做師爺,而跟著大人,我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我們郭家指望我光宗耀祖呢,我……”
一番話說得入情入理,和柳長生苦心往上爬一樣,郭太和追逐名利之心昭然若揭。柳長生就答應了,但他留了個心眼,表麵上還讓郭太和做師爺,但他的貼身之人全部從新招募,自己的衣食住行全部安排可靠的人執行,他害怕郭太和會謀害他。
就這樣,二人來到按州,柳長生洗心革麵,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全部用於治理按州,他不貪不占,清正廉潔,辦事高效,按州百姓交口稱讚。正德皇帝就按下了彈劾他催逼賦稅造成百姓流離失所的奏折,柳長生這個名字被他牢牢記住了。
三、重整按州城
按州的繁榮,更激勵了柳長生大幹一番的決心。按州出產烏煤,煤層淺而且質量好,許多豪門富戶都涉足采煤業,各礦主間為了爭地盤,都馴養了一批打手,很多百姓為了生計,涉入到械鬥中,按州治安非常不好,富戶們掙了錢都到揚州買房置地,按州百姓卻隻能得個辛苦錢,在械鬥中戰戰兢兢,柳長生準備大刀闊斧地整治這些豪門富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