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間13(1 / 1)

美麗並疼痛著

——讀陳頡的詩《雨中故鄉》

■ 陳俊勉

故鄉,遊子心中難以割舍的情結,古今中外,曾勾起多少才子佳人“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別緒。湘西北,澧水源頭,那是一片美麗而神奇的土地,家鄉的母親河,喂養了陳頡的童年和他日漸豐腴的詩歌。走出大山,那片心中的淨土和精神家園,始終是詩人魂牽夢縈的牽掛,於是有了雨中回故鄉的那份特殊感受。“雨下了一天”,並“還在下著”。詩歌由“雨”起筆,給全詩定下冷色基調,讓詩歌籠罩在一道淒美而孤寂的陰影之中。

像打開一幅山水畫,“雨”在畫中淅淅瀝瀝,極盡渲染,漸次浸潤畫卷,“讓我變得敏感而脆弱”,由此抓住讀者,將其視線帶入詩歌現場:這是一個“乍暖還寒的日子”, “舊時的土路/屋前的梨樹,還有路上的兩個行人/和他們的夢,應該沒變”。濃鬱濕潤的泥土氣息,撲麵而來的梨花清香,土路上緩緩移動的雨傘,正吻合了“我”心目中的故鄉之“美”,而這種美已烙上了深深的傷痕。“隻是多了些寒冷,多了些荒涼/和走在路上的心情”。“我”的心情異常沉重。何以如此?詩人沒有直接說出,而是留給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和深沉思考。“一場病痛對於一個人,有時很快就會過去/可離開故鄉二十年,鄉村也病了一場”。麵對鄉村的病痛,“我很難用準確/和直入心懷的詞語,來描繪這抓不緊的滄桑”,隻能任由內心“裂出的傷/一縷縷,一絲絲,孤零零地被雨水淋濕”。此痛之深,震撼心靈!

現代文明的進程,帶來了城市的日益繁華。一夜之間,打工潮席卷沿海發達都市,於是有了“路上的兩個行人/和他們的夢”,於是誕生了“留守兒童”“留守老人”這樣的新詞,於是有了雨中故鄉的蕭條和荒涼。《雨中故鄉》正是這一民生問題的真實寫照。通讀全詩,不難看出,作者以平鋪直敘的筆觸,以粗中見細的手法,情由景生,情景交融,以小見大,意蘊深厚,將詩人的良知與民生緊緊地貼在了一起。

附原詩

雨中故鄉

雨下了一天,還在下著

乍暖還寒的日子,回到故鄉

讓我變得敏感而脆弱,舊時的土路

屋前的梨樹,還有路上的兩個行人

和他們的夢,應該沒變

隻是多了些寒冷,多了些荒涼

和走在路上的心情

一場病痛對於一個人,有時很快就會過去

可離開故鄉二十年,鄉村也病了一場

在奔跑和遺忘間,我很難用準確

和直入心懷的詞語,來描繪這抓不緊的滄桑

流失,脆弱和微暗,回憶離現實太遠

又回故鄉,被人奚落的疼,裂出的傷

一縷縷,一絲絲,孤零零地被雨水淋濕

原載2009年6月22日《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