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
推梨讓棗
“推梨讓棗”的典故教導少年兒童講究禮貌,在親友麵前友愛謙讓。
此典出自《後漢書·孔融傳》。
中國是古老的文明禮儀之邦,講究做人要懂得禮貌謙讓。一些從小顯示出有這種美德的人,千百年來,都受到人們的讚揚。
東漢末年有個人叫孔融,字文舉,他小小年紀便聰明過人。四歲時,一天長輩拿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弟兄幾個吃,因為孔融最小,就讓他先拿。孔融走上前去,在盤裏拿了一個最小的梨。長輩問他為何不拿一個大的,孔融回答:“我人小,按道理應該吃最小的嘛。”同族的長輩見他如此懂事知禮,都說孔融不平凡。果然,孔融謙恭有禮,虛心好學,長大後成為著名的文學家。
南朝時梁國有個人叫王泰,字仲通,從小聰明好學,舉止穩重。在他隻有幾歲的時候,一天祖母把孫兒侄子們召集在一起,享受熱鬧溫馨的家庭氣氛。為了使場麵更熱烈,祖母特意把一大堆棗子、栗子拋散在床上,讓孩子們去搶。孩子們一哄而上、爭先恐後地去搶,隻有王泰一個人在旁邊靜靜地看著。大人覺得奇怪,問他為什麼不去搶,王泰從容地說:“我不去拿,祖母也會分給我的。”人們見他如此冷靜,就說他將來一定有出息。後來,王泰果然不負眾望,長大後官至吏部尚書。
退思補過
“退思補過”表示事後省察自己的言行,有沒有錯誤必須補正的地方。
此典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
春秋時代,晉國有一個將軍名叫荀林父。有一次,他帶兵攻打楚國吃了敗仗,晉景公要處死他。有個大臣覺得這樣做不太合適,就對景公說:“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意思是:林父對待你景公,是每次一進朝廷就思考他是否竭盡了忠心,退朝回家,也要思考他對國君是否需要補正過錯。像他這麼忠心的人是保衛國家的棟梁,你為什麼要殺他呢?)晉景公聽了這個大臣的這番話後也就不殺荀林父了。
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原主。
此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聽說趙王得了一塊“和氏璧”,於是便打發使者帶了國書去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願拿出十五座城來換那塊玉璧,希望趙王能夠答應他的要求。趙惠文王就跟大臣們商量。想要答應秦國,又怕上當;要不答應,又怕秦國打進來。大夥商議了半天,也想不出好的計策。於是趙惠文王問誰能夠擔當使者上秦國去辦這件事。他瞧了瞧大將廉頗,廉頗卻低著頭不說話。
當時有個宦官名叫繆賢的,他對趙王說:“我有個門客叫藺相如,他是個很有見識的謀士。我覺得讓他出使秦國比較合適。”趙惠文王就把藺相如召上來,問他:“秦王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玉璧,先生認為是答應好呢還是不答應好?”藺相如說:“秦國強,咱們弱,不能不答應。”趙王接著又說:“如果把玉璧送了去,得不到城池,怎麼辦呢?”藺相如說:“秦國拿出十五座城來換一塊玉璧,這個價錢夠高的了。趙國如果不答應,那麼錯在趙國。如果大王把玉璧送去,秦國不交出城來,那麼錯在秦國了。所以我們寧可讓秦國擔這個錯兒,也不能不講道理。”趙惠文王說:“先生能到秦國去一趟嗎?”藺相如說:“大王如果沒有合適的人選,那我就去一趟。秦國交了城,我就把玉璧留在秦國;不然的話,我一定完璧歸趙。”趙惠文王當時就拜藺相如為大夫,派他到秦國去。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了鹹陽。秦昭襄王聽說趙國送玉璧來了,耀武揚威地坐在朝堂上。藺相如恭恭敬敬地把玉璧獻了上去。秦王看完了,喜不自勝。他把玉璧遞給左右,大夥兒傳著看,又交給後宮的美人們瞧了一回,大臣們都向秦王慶賀,一起歡呼萬歲。藺相如一個人孤孤單單地站在一邊等著。等了大半天,也不見秦王提起那十五座城的事。他想:“秦王果然不是真心實意地想交換。可是玉璧已經到了他手裏,怎麼能拿回來呢?”於是他靈機一動,上前對秦王說:“這塊玉璧,看著雖然很好,可是卻有點小毛病,別人不容易瞧出來,讓我指給大王瞧一瞧。”秦王一聽,便讓手下的人把玉璧遞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著玉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瞪著眼睛,怒氣衝衝地對秦昭襄王說:“大王當初派使者給趙王送國書的時候,說是情願拿出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玉璧。趙國的大臣們都說:‘這是秦國騙人的話,千萬不能答應。’我反對說:‘老百姓還講信義,何況大國的君王?我們怎麼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趙王這才齋戒了五天,然後派我把璧送過來,這是多麼鄭重的一回事啊。可是大王太不恭敬了。拿著這塊玉璧隨隨便便地叫左右傳看,還送到後宮去給美人們把玩,根本沒把它重視得像十五座城一樣。從這點看來,我知道大王並不是誠心想交換。所以,我把這塊玉璧拿了回來。大王如果威逼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跟這塊玉璧在這根柱子上一起撞碎!”說話之間,他便拿起玉璧來,朝著柱子就要撞過去。秦昭襄王連忙向他道歉,說:“大夫別誤會了我的意思。”他立刻就叫大臣拿上地圖來,指著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全給趙國。”藺相如一想:“可別再上了他的當!”他就對秦王說:“好吧,不過趙王齋戒了五天,又在朝堂上舉行了一個非常鄭重的送玉璧的儀式。大王也應當齋戒五天,然後再舉行一個接受玉璧的儀式。隻有這樣恭恭敬敬地盡了禮,我才敢把玉璧奉上。”秦王無奈地說:“就這麼辦吧。”他隻好叫人把藺相如送到客房去歇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玉璧回到了客房。他想:“如果過了五天,仍然得不到那十五座城,可怎麼辦呢?”於是他就打發一個手下的人扮做生意人的模樣,把那塊玉包著係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趙國去了。
過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們和幾個在秦國的別國使者來參加接受玉璧儀式,並想借著這個機會來炫耀自己。朝堂上坐滿了人,非常嚴肅。忽然傳令官喊道:“請趙國的使臣上殿!”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向秦王行了禮。秦王見他空著兩隻手,就對他說:“我已經齋戒了五天,正在舉行接受玉璧的儀式吧。”藺相如說:“秦國自從穆公以來,前後二十多位君主全都重用善於欺詐的人。孟明視欺騙了晉國,商鞅欺騙了魏國,張儀欺騙了楚國……過去的事一件一件地都在那兒擺著。我也害怕受到欺騙,對不起趙王,我怎麼會說話不算說呢?把那塊玉璧送回趙國去了,請大王治我的罪吧!”秦王大發雷霆,嚷嚷著說:“你說我不恭敬,我就依了你的話齋戒了五天。今天舉行儀式,你竟把玉璧送回趙國去了,是你欺騙了我還是我欺騙了你?”他怒氣衝衝地對底下人說:“把他綁上!”藺相如神態自若地對秦王說:“慢著!讓我把話說完了。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隻有強國欺負弱國,絕沒有弱國欺負強國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塊玉璧的話,請先把那十五座城交割給趙國,然後再打發使者跟我一塊兒到趙國去取那塊玉。趙國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後,絕對不會不講信義,得罪大王的。我的話說完了,請把我殺了吧。正好各國的使者都在這兒,他們都知道是我得罪了大王,而不是大王欺負了弱國的使者。”
秦國的大臣們聽了藺相如的這番話,麵麵相覷,都不作聲。各國的使者都替藺相如捏一把冷汗。兩邊武士正要去綁他,秦昭襄王喝住他們,說:“不許動手!”轉過頭對藺相如說:“我哪能欺負先生呢?一塊玉璧不過是塊玉璧,我們不應該為了這件小事,傷了兩國的和氣。”他很恭敬地招待了藺相如,讓他回去。
秦昭襄王本來也沒打算一定要得到“和氏璧”的,隻是想借著這件事去試探趙國的態度罷了。藺相如的“完璧歸趙”就表示了趙國不屈服的決心。可是秦昭襄王卻總忘不了趙國,如果連趙國都收服不了,怎麼還能夠吞並六國呢?
威武不屈
“威武不屈”表示在強暴的壓力之下,堅貞不屈。
此典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戰國時期,有個人名叫春景,喜歡縱橫之術。一次他去問孟子:“公孫衍和張儀是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回答說:“不是。”春景覺得詫異,就反問孟子道:“他們發起脾氣來,諸侯們都很害怕;他們一靜下來,天下則太平無事,這難道還不算真正的大丈夫嗎?”孟子看了看春景道:“我所理解的大丈夫嘛,應該是以仁義為本的人。當他得誌的時候,能帶領百姓沿著大道前進,不是讓別人害怕他;當他不得誌的時候,也能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不阿諛奉承。”說到這裏孟子鄭重地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春景聽了孟子的話,心中雖然不滿,但卻沒有形之於色,便辭別孟子而去。
聞過則喜
“聞過則喜”指虛心接受意見。
此典出自《孟子·公孫醜上》中:“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戰國時,孟子教育他的學生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勇於接受別人的批評。他以子路、禹和舜為榜樣對學生們說:孔子的弟子子路,當聽到別人給他指出缺點的時候,他非常高興。大禹王聽到別人對他好言相勸時,感激萬分。古代聖王大舜比禹更偉大了,他不把成績功勞歸於自己,而歸於群眾。他能改正自己的缺點,遵從別人的優點。舜曾耕過田,燒過窯,捕過魚,一直到他做天子,他都能注意汲取別人的長處以提高自己,從而更好地為百姓服務。
問鼎中原
“問鼎中原”用以指某人有非分之想,妄圖奪取天下。
此典出自《史記·楚世家》:“昔虞夏之盛,遠方皆至,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桀有亂德,鼎遷於殷,載祀六百。殿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必重;其奸回昏亂,雖大必輕。昔成王定鼎於郟辱,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春秋時代的五霸之一楚莊王,是楚成王的孫子、楚穆王的兒子。他父親死後,他就以世子的資格即位為君。他即位三年後納諫而一鳴驚人,他棄鄭姬、蔡女,修明政治,任用賢才,國家政治也因此而興盛起來。伐宋救鄭,與晉國爭雄。征陸渾之戎,過洛水,揚威於周天子疆土之上。周天子聽說楚軍前來攻打陸渾,連忙派了大夫王孫滿前去慰問楚莊王。這時莊王已不把天子放在眼裏,頗有與天下共主、萬國一尊的周天子一爭雄長的意思。所以當天子使臣到了楚莊王麵前時,楚莊王很傲慢地問道:“寡人聽說大禹鑄有九鼎,三代相傳,它是世間至寶。此鼎現在洛陽,但不知鼎的大小輕重如何?”
王孫滿說:“三代以德相傳,豈在鼎哉!昔大禹有天下,九牧貢金,取鑄必鼎夏桀無道,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又遷於周如有其德,鼎雖小亦重,如其無德,鼎雖大猶輕。成王定鼎於郟辱,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命有在,鼎未可問也。”
楚莊王這才感到慚愧,再不敢有凱俞周室之心了。
無能為役
“無能為役”意思是自己能力低下,不足以做他們的仆役。這句成語形容對某職務不能勝任,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
此典出自《左傳·成公二年》:子曰:“‘此城濮之賦也。有先君之明與先大夫之肅,故捷。克於先大夫,無能為役,請八百乘。’許之。”
春秋時期,齊國的齊頃公派兵攻打魯國,包圍了魯國北部邊境的小城龍地。齊頃公有一位寵愛的將領,名叫盧蒲就魁。他想爭奪戰功,就首先去攻擊龍地的城門,但龍地的守兵非常英勇,經過一番廝殺,就抓住了盧薄就魁。齊頃公非常著急,趕忙派人送信說:“你們別殺死盧蒲就魁,我答應不進入龍地,願意與你們講和。”可是龍地的將士不聽,竟將俘虜殺了,並且把屍首擺在城牆上,讓城外的齊軍觀看。齊頃公為此怒火中燒,他親自擊鼓督戰,齊軍拚死作戰,爬上城牆,隻用三天時間就攻下龍地,接著又占領了巢丘地方。
衛國同魯國比較友好,衛侯眼見魯國遭到侵犯,便派孫良夫、石稷領兵前去援救。衛軍在路上與齊軍相遇,石稷看到齊軍強大而陣勢,心裏害怕,打算撤兵回去。但孫良夫不答應,說:“還沒打一仗就回去,怎麼向國君交代呢?既然已經碰上敵人,就該攻擊他們!”衛軍與齊軍交戰不久,便敗退下來。石稷憂慮地說:“再打下去或許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如果損失了軍隊,無法向國君交代,不如請孫良夫回去,他是衛國的卿士,一旦失去了他,那是衛國的恥辱,讓孫良夫帶領衛軍撤退吧,我先抵抗一陣子。”
衛軍撤回國去,但孫良夫不肯罷休,就去向晉國求援。正巧魯國也派大夫來求救晉侯。當時晉國的中軍統帥是郤克,他掌握著晉國的朝政。郤克一直就與齊頃公有怨仇,他請求率兵去援救衛國和魯國。晉侯晉景公答應配給他七百輛戰車。可是郤克嫌戰車數量太少,他請求晉侯再給他多派一些戰車。他對晉景公說:“七百輛戰車,這是從前晉文公時候‘城濮之戰’的戰車數目。那是因為有晉文公那樣的英明國君,還有像先軫、狐偃那樣機智的大夫,所以才取得勝利。可我呢?我的能力遠遠比不上他們,就連做他們的仆役,可能還不夠條件呢,所以我要求派八百輛戰車!”
晉景公答應了郤克的要求,派了八百輛戰車給他,讓郤克率領中軍,士燮輔佐上軍,欒書指揮下軍,韓厥為司馬,浩浩蕩蕩地向齊國境內開去……
這次戰爭晉軍勝利了,齊國拿出許多玉器、寶貝給晉國,讓出了大塊土地還給魯國,並且向晉國請求講和,晉國同意了,後來他們在愛薑地方結了盟。魯國的國君魯成公會見了晉國軍隊,又將車服獎給晉軍將領,晉軍凱旋而歸。
無翼而飛
“無翼而飛”形容語言文字傳播迅速、廣泛。
此典出自《管子·戒》:“管仲複於桓公曰:‘無翼而飛者,聲也;無根而固者,情也;無方而富者,生也。公亦固情謹聲,以嚴尊生,此謂道之榮。’”
春秋時,齊桓公打算到東海邊的芝罘(即今山東煙台)地方去看海潮,再從海路到南方的郎邪(山名,在今山東諸城縣東南海濱)去遊玩。當時有人諷喻說:“桓公的這次出遊可以與從前賢君的出行相比了。”桓公聽到了,便問管仲:“我有什麼德能,可以和以前的賢君相比呢?”管鍾對桓公說,君王的出遊有幾種:“有的出去是省察農事,關心百姓生活;有的出去卻隻是樂不思蜀。從前的賢君出遊的性質是屬於前一種而不是後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