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1 / 3)

章節4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釋義】指事情的成功都決定於同一個人。

【出處】宋·洪邁《容齋隨筆》。

西漢名將韓信出身平民。秦末各地義軍揭竿而起,韓信先是投奔項梁,項梁死後,他在項羽手下當了一名小吏,後來他又投奔了劉邦。

劉邦也沒有看出韓信有什麼才能,隻讓他當個負責接待賓客的小官。蕭何清楚韓信是個能夠統領千軍萬馬的軍事奇才,多次向劉邦推薦,劉邦還是不重用韓信。韓信感到很失望,就逃走了。

蕭何得知消息,也來不及報告劉邦,就連夜去把韓信追了回來。劉邦很不以為然,說:“有那麼多將士逃走了你都不追,為什麼韓信跑了你要把他追回來?”蕭何說:“沒有特殊才能的將領多走幾個也沒有關係。但是像韓信這樣的人才,簡直是舉世無雙,大王要是隻想在漢中稱王,可以不用韓信,要是大王準備打天下,那就非用韓信不可。”

劉邦胸懷大誌,一心想統一天下,於是他同意升韓信為將軍。蕭何說:“隻讓他當將軍,肯定還是留不住他。”劉邦就說:“那就拜他為大將軍吧!”於是劉邦就聽從蕭何的建議,選擇吉日,舉行隆重的典禮,拜韓信做統領全軍的大將。

韓信被劉邦重用以後,為劉邦操練兵馬,出謀劃策,南征北戰,最後在垓下設下十麵埋伏,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大功。

後來,韓信因私自窩藏項羽的部將鍾離昧,劉邦取消了他的楚王封號,降為淮陰侯。韓信被降職以後,心裏不痛快,並想趁劉邦率兵出征消滅叛軍的時候謀反。

呂後得知韓信密謀造反的消息後,連忙召見丞相蕭何。蕭何出了一計,把韓信騙進皇宮害死了。

扣盤捫燭

【釋義】指盲人通過敲擊銅盤來體會太陽的形狀,觸摸蠟燭去想象太陽的光芒,比喻認識問題很片麵,沒有抓住事物的要害和本質。

【出處】宋·蘇軾《日喻說》。

古時候,有一個天生的瞎子,從來沒有看見過任何東西。他了解世界隻能靠耳朵聽,靠手去觸摸。

有一天,他忽然想知道太陽是什麼形狀的,就去問別人。別人告訴他說:“太陽像個圓圓的銅盤。”瞎子聽了,點了點頭,向別人道了謝,就趕緊回家了。他知道家裏有銅盤,就讓家裏人趕快給他拿來。家裏人也不知道他要幹什麼,就把銅盤拿給他。他接過銅盤,用手摸了摸,輕輕地敲打了兩下,銅盤就發出“當當”的響聲。瞎子高興地說:“現在我知道太陽是什麼樣子的了!”

過了幾天,遠處有人在敲鍾,瞎子聽到當當的鍾聲,高興地喊叫起來:“我聽到太陽了!”旁邊的人都笑起來,告訴他說:“太陽不會發聲音,你聽到的是敲鍾的聲音。”瞎子一聽,感到很疑惑,就問:“既然太陽沒有聲音,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樣的呢?”那人想了想,說:“太陽是會發亮的,跟蠟燭差不多。”

瞎子回到家裏,又讓家裏人找一支蠟燭給他。他拿著蠟燭反複摸了幾遍,又高興地說:“現在我真的知道太陽是什麼樣的了!”

又過了幾天,瞎子到鄰居家串門,在桌子上摸到一支像笛子一樣的樂器,他用手摸了幾遍,覺得這東西也是瘦長的,跟蠟燭差不多,以為又是太陽,就高興地說:“我拿到太陽了!”鄰居聽了,笑著告訴他說:“這是用來吹奏的樂器,不是太陽。”

瞎子越弄越糊塗,自言自語地說:“太陽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曲突徙薪

【釋義】比喻對可能發生的事故要早有防備。

【出處】漢·班固《漢書·霍光傳》。

霍光是西漢的大臣,漢宣帝時他擔任大司馬、大將軍等重要職務,權力一時。有個叫徐福的人,多次上書漢宣帝提醒削弱霍光的權力,以防不測,霍光死後,他的家人果然造反,漢宣帝立刻鎮壓平定了。漢宣帝大加獎賞了揭發霍光家人造反的人。

有位大臣覺得不公平,他上書漢宣帝希望獎賞徐福。這位大臣特意舉了個例子說明獎賞徐福的道理:

有個人到朋友家作客,見主人家的煙囪是直的,灶邊又堆了不少柴薪,覺得這樣很危險,就勸告主人說:

“你這煙囪要改砌成彎曲的,柴薪要搬到遠處去,不然容易發生火災啊!”

主人不以為然,沒有作聲。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虧得鄰居及時趕來把火撲滅,才沒有造成更大的損失。

事後,主人殺牛擺酒,酬謝前來救火的鄰居。他特地請那些被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坐在首座,其他的則按照出力大小安排座次,偏偏沒有請不久前建議他改砌煙囪、搬走柴薪的那位客人。

席間,有人對主人說:

“如果當時你聽從那客人的話,把煙囪改砌成彎曲的,並把柴薪搬到遠處,那麼就不會失火,也就不必殺牛擺酒了。今天你論功請客,卻把你那客人忘了。”

主人聽了這番話,頓時省悟過來,馬上把那客人請來,並奉他為上賓。

漢宣帝恍然大悟,立刻重賞了徐福。

機不可失

【釋義】表示時機難得,不可錯過。

【出處】後晉·劉昫等《舊唐書·李靖傳》:兵貴神速,機不可失。

唐朝初期的軍事家李靖,為李淵建立唐王朝出過力。李淵當皇帝後不久,李靖上書平定長江中遊地區稱帝的蕭銑。李淵采納了他的計策,任命他為引軍總管,並作為李淵的堂侄李孝慕的副手,率軍前去討伐蕭銑。

公元621年八月,唐軍隊伍開抵夔州。蕭銑以為正值秋汛期間,江水上漲,唐軍不敢進入危險的三峽地區,因此不作任何防備。

唐軍將領中,對是否要在此時渡三峽也看法不一。許多將領認為,在水漲時渡江太危險,希望水位下降後再進兵。但是李靖認為,兵貴神速,現在時機難得,不可錯過。

李孝慕采納他的意見,決定進兵。蕭銑得知後,趕緊派部將文士弘抵禦唐軍。李孝慕打算出擊。但李靖考慮到文士弘是蕭銑的一員猛將,一時很難打垮他,建議等敵軍士氣衰落時再出擊。李孝慕不聽,親自率軍出戰,結果大敗而歸。

李靖冷靜地觀察敵軍的追擊,見敵人邊追邊掠奪大量物資,很不方便,他想如果此時反擊的話一定會反敗為勝,果不其然,李靖獲勝,並逼蕭銑在江陵城被圍時自殺。

殺雞駭猴

【釋義】傳說猴子怕見血,馴猴的人就殺雞放血來馴服猴子。現用以比喻懲罰了一個人,驚嚇其他人。

【出處】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

清朝末年,外國侵略者用堅船利炮把腐敗無能的清朝統治者打怕了,有一位姓文的製台對洋人更是怕得要命。

有一天,有一個外國領事氣勢洶洶地闖進他的府邸要挾他。

洋領事為什麼要威脅文製台呢?原來,製台新近處死了一名親兵,誰知殺的地方不對,既不在校場,也不在轅門外,偏偏在這位領事的公館旁邊,所以領事前來問罪。

見了麵,領事憤憤地把上述情形講了一遍,責問製台,為什麼在他公館旁邊殺人?製台臨時編出一套理由,說:“這個親兵原是拳匪,正因為拳匪專同洋人為難,這對貴領事也有所不利,所以我特地想出一條計來,把這人殺在貴領事館旁邊,好教他的同黨懼怕,俗話說殺雞駭猴,把雞殺了,那猴子看到自然就怕。我這回雖說隻殺一個親兵,但是所有拳匪見了這個榜樣,以後就不敢再和貴領事為難了。”

洋領事認為文製台做得很對,還表揚了文製台一番。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

【釋義】指有先見之明的人在臨死前設置死後對敵的良策。借用死人嚇走活人。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裴鬆之注。

諸葛亮於公元231年在渭水東南岸與魏軍相峙。一路上兵馬勞頓,加上操勞過度引發疾病,於是命令所屬,召集薑維、馬岱安排後事。又吩咐楊儀:“我死後,不要發喪,可以做一個大龕,將我的屍體放在龕中,嘴裏放入米粒,腳下點一盞長明燈。軍中一切照常,讓後麵的營寨先撤退,然後一營一營緩緩而退,不要急躁。如果司馬懿來追,你可布成陣勢,搖旗擊鼓。等他來到,就將我的雕刻木像放在車上,推到隊伍前麵,命令將士們分列左右。司馬懿見了肯定會驚嚇而走。”一一布置妥當,當夜,諸葛亮去世了。

諸葛亮已死的消息被司馬懿獲知,大喜,想追擊又恐中孔明計謀,隻好令部將夏侯霸以測虛實。

夏侯霸探得確切消息,趕緊報告說:“蜀軍全部退走了。”司馬父子率軍直奔蜀寨,果然已空無一人,司馬懿引軍在前,追到山腳下,遠遠望見蜀兵,於是奮力追趕。忽然,背後喊聲大震,薑維命楊儀舉旗鳴鼓,樹影中飄出大旗,上麵寫著:“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司馬懿大驚失色,再定睛一看,隻見數十員大將,擁出一輛四輪馬車來,車上端坐著的竟是諸葛亮,司馬懿驚呼:“孔明還活著,我中計了!”回頭便逃。薑維從背後殺出來,魏兵魂飛魄散,丟盔棄甲,死傷無數。司馬懿一口氣跑了50餘裏,仍驚魂不定。蜀軍從容撤退。

後來人們嘲笑司馬懿:“死諸葛嚇走了生仲達。”

百不當一

【釋義】一百個也抵不上一個。形容人或物異常出眾。

【出處】漢·班固《漢書·文帝紀下》。

漢文帝統治時期,邊境常常受到匈奴的侵擾,由於匈奴簡裝輕騎,神出鬼沒,使漢軍不能行之有效的對付他們,為此,不但於國力上受損,而且還不能確保邊境安全,惹得朝廷非常苦惱。

大臣晁錯上書漢文帝,提出製服匈奴的見解和主張。

他說:“漢興以來,胡虜屢次入寇,小人則小利,大人則大利。……克敵製勝之道,首先在於選良將,將士要善於審度形勢。兵法說,闊丈五的溝渠,漫過車輛的河水,山陡林密,積石蔓藤,是步兵用武之地,騎兵兩名抵不上步兵一名;土山丘陵綿延不斷,平原曠野,這是騎兵用武之地,十名步兵抵不上一名騎兵;小丘間隔的原野,隔河相望的坡岸,居高臨下,這是弓弩兵用武之地,執短兵器的步兵和弩兵相較量,百不當一;兩軍相逼,平地短草,可前可後,這是長戟兵用武之地,執劍擁盾的步兵與之三較,百不當一。……另外,中國的馬匹比不上匈奴馬的健壯,中國騎兵的箭術比不上匈奴人,匈奴人更比中國士兵吃苦耐勞。但是戰車、強弩、堅甲、列陣、三軍聚射而萬箭齊發,匈奴人比不上我們。匈奴所長者三,中國所長者五,隻要將士用長避短,匈奴是可以被我們平定的。”

晁錯還提出以夷製夷、徙民屯邊等主張,都為皇帝所采納,使邊事緊張形勢得到緩解。

百步穿楊

【釋義】形容箭法或槍法非常高明。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西周策》

楚國有個叫養由基的人,年輕時勇力過人,善長射箭,與他同時的另外一個射箭手叫潘虎,很不服氣,相約在場地比箭。

靶子設在五十步外,那裏撐起一塊板,板上有一個紅心。潘虎拉開強弓,一連三箭都正中紅心,博得圍觀的人一片喝彩聲。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養由基拱拱手,表示請他指教。

養由基環視了一下四周,說:“射五十步外的紅心,目標太近、太大了,還是射百步外的柳葉吧!”說罷,他指著百步外的一棵楊柳樹,叫人在樹上選一片葉子,塗上紅色作為靶子。接著,他拉開弓,“嗖”的一聲射去,結果箭鏃正好貫穿這片楊柳葉的中心。

在場的人都驚呆了。潘虎自知沒有這樣高明的本領,但又不相信養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葉,便走到那棵楊柳樹下,選擇了三片楊柳葉,在上麵用顏色編上號,請養由基按編號次序再射。

養由基走前幾步,看清了編號,然後退到百步之外,拉開弓,“嗖、嗖、嗖”三箭,分別射中三片編上號的楊柳葉。這一來,喝彩聲雷動,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這一片喝彩聲中,有個人在養由基身旁冷冷地說:“嗯,有了百步穿楊的本領,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養由基聽此人口氣這麼大,不禁生氣地轉過身去問道:“你準備怎樣教我射箭?”

那人平靜地說:“我並不是來教你怎樣彎弓射箭,而是來提醒你該怎樣保持射箭名聲的。你是否想過,一旦你力氣用盡,隻要一箭不中,你那百發百中的名聲就會受到影響。一個真正善於射箭的人,應當注意保持名聲。”

養由基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致謝。

這個故事還引申出另一條成語“百發百中”。

百聞不如一見

【釋義】指聽到一百次不如親眼見一次。

【出處】漢·班固《漢書·趙充國傳》。

西漢宣帝在位的時候,西北邊疆經常受到羌人的侵擾,漢宣帝決定出兵打擊羌人,問百官誰願領兵出征。

七十六歲的老將趙充國,曾在邊界和羌人打過幾十年的交道。他自告奮勇,願意領兵出征。宣帝問他要派多少兵馬,他說:“聽別人講一百次,不如親眼一見。要想打勝仗,對敵軍的狀況要做到胸中有數。我願意親自到那裏去看看,然後確定攻守計劃,畫好作戰地圖,再向陛下上奏。”

經宣帝同意,趙充國帶領一隊人馬出發。隊伍渡過黃河,遇到羌人的小股軍隊。趙充國下令進攻,大敗羌人。兵士們準備乘勝追擊,趙充國阻攔說:“我軍長途跋涉到此,不可遠追。如果遭到敵兵伏擊,就要吃大虧!”

部下聽了,都很佩服他的見識。

趙充國到了西北邊疆,不辭勞苦,親自到前沿陣地察看敵情,沒過多久,他對敵情了如指掌,他不失時機調兵遣將,終於平定了西北邊疆。

老馬識途

【釋義】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麵起指引作用。

【出處】趙國·韓非《韓非子·說林》。

春秋時期,齊國是北方的大國。有一年,齊國應燕國之邀,出兵征伐入侵燕國的山戎人,後來,山戎人懼怕齊軍,逃到孤竹國去了,齊國國君齊桓公決定出征孤竹國,隨他出征的有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穀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裏走出山穀。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了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裏。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

“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麵領路,領引大軍走出山穀。”

齊桓公立刻派人放老馬在前麵引路,果然不出管仲所料,老馬認識原來的路徑,齊軍獲救。

自相矛盾

【釋義】比喻言語、行動前後不一致或互相抵觸。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難勢》。

古時候,有一個楚國人,以賣兵器為生,他經常拿矛和盾去賣。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

“我的盾,是世上最最堅固的,不管多麼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圍觀的人都湊上去看他的盾,想研究一下他的盾究竟是用什麼做的,居然什麼東西都刺不穿。

接著,那個楚國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

“我的矛,是世上最最尖利的,不管多麼堅硬牢固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隻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一邊不住地誇著口,一邊還不停地舞動著他的矛,發出“呼呼”的響聲,顯得十分威武的樣子。這一下,果然又吸引來好多好多的行人。

他一見,更加得意,吆喝得也更加賣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