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1 / 3)

章節4

斷章取義

【釋義】章:文章中的章節、段落。表示引用他人文章或講話時,隻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而不顧全篇文章或講話的基本內容。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春秋後期,齊國的大夫崔杼和慶封合夥殺死了齊莊公,立莊公的異母弟杼臼為國君,史稱齊景公。崔杼與慶封因功被封為右相和左相。

盧蒲癸和王何是莊公兩個忠誠的衛士,他們在莊公遇害後逃到國外去。盧蒲癸在出逃前懇切地囑托弟弟盧蒲癸:“你要千方百計取得崔杼和慶封的信任,在適當時候使我回國,為莊公報仇。”

盧蒲癸不忘哥哥的囑托,後來當了慶封的家臣。他很快發現,慶封雖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權全被右相崔杼攬住,慶封隻是名義上的相國而已。於是他幫慶封施出一條計謀,利用崔杼幾個兒子爭奪繼承權的矛盾,殺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殺身亡。此後,齊國的朝政大權全落入了慶封手裏。後來,慶封迷戀上了盧蒲癸的妻子,不再關心朝政大事,便讓兒子慶舍來掌管。

盧蒲癸在逼死崔杼的過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紅人。他根據哥哥盧蒲癸的囑托,設法讓哥哥回到齊國,當了慶舍的侍衛。盧蒲癸本來是衛士,勇力過人,慶舍很欣賞他,不久把自己的女兒慶薑嫁給了他。在受到慶舍寵信後,他又設法讓同時逃到國外去的衛士王何回到齊國,與自己一起當慶舍的侍衛。從此,兩人私下聯絡了一些不滿慶氏父子的人,準備殺滅慶氏,為莊公報仇。

盧蒲癸的妻子慶薑發現丈夫的行為很神秘,便問他究竟在幹什麼,能否與自己一起商量商量。盧蒲癸心想:我在計劃殺滅你們慶氏的事,怎麼能與你商量呢?盧蒲癸經不起她一再詢問,便對她說,如果告訴了她,可能不但自己難逃一死,還會壞了大事。但是慶薑說:“你的事也就是我的事。你告訴了我,我能出力就與你一起策劃,不能出力也決不泄露出去。”

盧蒲癸感到妻子是在真心幫助自己,就把想殺慶氏的事告訴了她。慶薑表示要大義滅親,幫助丈夫完成這一義舉,並嚴守秘密。預定舉事的日子,選在慶封外出打獵的那天,慶薑又說服父親慶舍隨同齊景公去太廟舉行祭禮。就在這時候,盧蒲癸突然將長戈刺進了慶舍的胸膛。慶舍死後,盧蒲癸率兵殺滅了慶氏餘黨。慶封在出獵途中得知這個消息後,帶著隨從的士兵回城,因城堅無法攻克,逃奔魯國,後被殺。

事後,有人問盧蒲癸道:“慶氏和你們盧氏都是薑姓的後裔,你怎麼會和同宗的慶氏聯姻,娶慶薑為妻的呢?”

盧蒲癸回答說:“慶舍不因為我與他是同宗而避開,主動把女兒嫁給我,我又為什麼要去避開呢?就像有人常常截取《詩經》中某篇詩的某一章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斷章取義。隻要我需要,管它是同宗不同宗!”

深穀為陵

【釋義】“深穀為陵”,比喻世事變遷。

【出處】此典出自《詩經·十月之交》:“百川沸騰,山塚萃崩,高岸為穀,深穀為陵。”

春秋時,魯昭公被魯國的上卿季平子趕走之後,一直住在晉國的乾侯。過了一段時間,魯昭公病重,他將自己逃出時帶出的珍寶全部拿出來賞給跟他來的各個大夫,大夫們都不敢接受。後來,子家子大夫接受了魯昭公賞給他的東西,大夫們才勉強接受了賞賜。

魯昭公死後,子家子又帶頭將珍寶還回來,他說:“我當初收下,是因為不敢違背君命。”緊接著大夫們也退還了賞賜。

晉國的大夫趙簡子聽說後,問史官墨道:“季平子趕走了魯昭公,然而人民都支持季平子,諸侯各國也讚成季平子這樣做,沒有人認為他犯罪,這是什麼原因呢?”史官墨說:“事物的存在,有的成雙,有的成三,有的成五,都有搭配。所以天上有日、月、星三辰,地上有金、木、土、火、水五行,身體有左右,百姓有王,王下有公,公下有卿,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呀!上天搭配季氏給魯國,已很久了,百姓信服他。而魯國的君主都很荒淫,季氏卻勤懇努力,人們早就把國君忘了。所以,魯昭公死在國外,也沒有人去同情他,社會本來是變化的,君臣的位子不是固定不變的,自古以來都是這樣。《詩經》上不是這樣說嗎:高高的堤岸可以變成丘陵(原詩曰:“高岸為穀,深穀為陵”)。虞、夏、商三代的子孫們,如今都成了平民,這都是天道啊!”

趙簡子聽了,思忖片刻說:“看來,天道是不可以違背的!”

漸入佳境

【釋義】漸:逐漸。逐漸進入佳美的境地。比喻興味逐漸濃厚或境況逐漸好轉。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顧愷之傳》。

顧愷之是東晉時著名的畫家,今江蘇無錫人,他多才多藝,字、詩、畫都很好,被人們稱為“三絕”。

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大司馬桓溫的參軍。那時,東晉地方割據十分嚴重。桓溫主張國家統一,常常率領部隊去討伐那些割據勢力,顧愷之也隨桓溫南征北戰了許多年。桓溫很看重他,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有一次,顧愷之隨桓溫乘船到江陵去觀察部隊。到江陵的第二天,江陵的官員前來拜見,並送來很多捆當地的特產甘蔗。桓溫見了十分高興,吩咐大家一起嚐嚐。於是大家都拿著吃了起來,紛紛稱讚甘蔗味道很甜。

這時,顧愷之正獨自欣賞江景,沒有去拿甘蔗。桓溫見了,故意挑了一根長長的甘蔗,走到顧愷之跟前,把甘蔗末梢的一段塞到他手裏。顧愷之看也不看,竟自啃了起來。

桓溫又故意問顧愷之甘蔗甜不甜,旁邊的人也一起嘻笑著問他。顧愷之回過神來,才看到自己正啃著甘蔗的末梢,便知道大家為什麼嘻笑。他靈機一動說:

“你們笑什麼?吃甘蔗,就應該從末梢吃起,這樣,越吃越甜,叫作‘漸入佳境’!”

大家聽了,一起哈哈大笑起來。

據史書記載,後來,顧愷之每次吃甘蔗時,便都從末梢吃起,當時還有不少人仿效他的吃法哩!

顧愷之因為欣賞江景而忘情,卻同吃甘蔗末梢越吃越甜聯係在一起,人們也都誤認為這樣,“漸入佳境”便由此而來。

瓠巴鼓瑟

【釋義】“瓠巴鼓瑟”形容音樂奇妙。

【出處】此典出自《淮南子·說山訓》:“瓠巴鼓瑟,而淫魚出聽;伯牙鼓琴,駟馬仰秣;介子歌龍蛇,而文君垂泣。”

楚人瓠巴擅長鼓瑟,他鼓瑟時樂聲美妙動聽,連遊魚都浮出水麵傾聽;春秋時的伯牙善於彈琴,他彈琴時琴聲悠揚,駟馬也會仰首吐沫而樂;春秋時晉人介之推曾跟隨晉文公一起出亡,他割股為晉文公療饑。晉文公回國後,封賞有功之臣,但是介之推卻沒有得到封賞,他逃入綿山之中。唱起《龍蛇》之歌,晉文公聽後淚流不止。

移花接木

【釋義】“移花接木”指把一種花木的枝條嫁接到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暗中使用手段以假換真,欺騙他人。

【出處】此典出自《戰國策·楚策四》。

戰國時,楚考烈王沒有兒子,春申君想找個辦法不讓他沒有後代。他給楚王獻上過好幾個女子,她們連一個也沒生養過。急得春申君無計可施,隻能歎氣出神。他這件心事被一個從趙國來的為此。李園想把他妹妹獻給楚王,又怕她不能生養,白費心機。名叫李園的門客看透了,他還得費點腦筋。

他向春申君告假,說是要回老家去一趟,到了日子一定回來。春申君答應了。李園到了趙國以後,故意誤了限期才回楚國去。春申君問他,為什麼在家裏住了這麼些日子。李園嘟著嘴,翻著白眼說:“都是受了我妹妹嫣嫣的累!因為嫣嫣長得有幾分姿色,連齊國人都知道了。沒想到齊國還真派人來求婚,我隻好招待他幾天。”春申君一想:“趙國的女子,連齊國也全知道,一定是個天下無雙的!”春申君禁不住問道:“你答應齊人了嗎?”李園說:“還沒呢。”“那麼,能不能叫我見見麵?”李園連連點頭,說:“我在您門下,我妹妹就是您的丫頭,這還用說嗎?”李園把妹妹送給了春申君。不到三個月,嫣嫣有了身孕。兄妹兩個一商量,就想“移花接木”,來奪取楚國的大權。

有一天晚上,圓圓的月亮照得屋子直發亮,春申君指著天上的月亮對嫣嫣說:“你瞧,月亮也像咱們一樣,又圓滿又快樂。”嫣嫣歎了口氣,說:“我也想咱們兩個人能夠天長地久,永遠團圓。可是咱們大王還沒有兒子,千秋百歲之後,王位就得傳給他的兄弟。您做了二十多年相國,一向得到大王的重用;將來的新王未必還能夠這麼重用您。”春申君沒有說話。嫣嫣接著說:“不能再做相國,倒也沒有什麼。我知道您在這幾十年當中,難免有得罪人的地方。萬一您得罪過的人當上了君王,您還想有好日子嗎?”春申君聽了媽媽的這番話一下子就坐了起來,著急地說:“這倒是真的!怎麼辦呢?”一陣微風吹過來,有些透著涼意。嫣嫣給春申君披上一件上衣說:“辦法倒是有,不僅能夠躲過禍患,還能福上加福。隻是我說不出口來。說出來怪難為情的。”春申君催促說:“你為我著想,有什麼不好說的呢?我一定聽你的。”嫣嫣抬起頭來,咬著他的耳朵,說:“我已經有喜了,連您還不知道呢。您如果把我獻給大王,大王一定會寵我。如果天從人願,養個兒子,他可就是楚國的太子,也就是您的親骨肉。將來您的親骨肉當了楚王,您還怕什麼呢?您覺得這個‘移花接木’的方法好不好?”春申君眉開眼笑地說:“天下竟有像你這麼聰穎的女子!”春申君就替楚考烈王做媒,把李園的妹妹嫣嫣送到後宮。到了生產的時候,嫣嫣不光替老年的楚王養了個兒子,而且還是個雙胞兒。楚王就立嫣嫣為王後,長子為太子,李園為國舅,跟春申君共同管理朝政。

李園雖然得了勢,可是對春申君卻特別恭敬。隻要能叫春申君高興的事,他都願意去做,心甘情願地去做。

遷都以後第三年秦王政九年、楚考烈王二五年(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了。春申君靜靜地等待著,他那“親骨肉”眼看就要即位了。到那時候他就是太上皇了。忽然有一天,他的門客朱英來見他,對他說:“天下有意想不到的福氣,有意想不到的災禍,還有意想不到的人。您知道嗎?”春申君說:“你別打啞謎了直接說吧。”朱英說:“您做了二十多年相國,富貴無雙。如今大王得了重病,沒見好轉。一旦小王即位,您就是伊尹、周公。這就是意想不到的福氣。可是那位國舅李園表麵上對您恭敬,背地裏卻養著武士。為了他妹妹的事,他怎麼能放過您呢?隻要大王一死,他一定會先來對付您。這就是意想不到的災禍。”春申君笑著說:“他哪敢?——還有意想不到的人呢?”朱英指著自己的鼻子,說:“我幫您去對付李園,免得您落在他手裏。我就是一個意想不到的人。”春申君說:“李園這麼殷勤地伺候著我,怎麼能陷害我呢?你別誣陷人!”朱英微微一笑,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原來您也是一位意想不到的人哪!”

朱英勸不了春申君,就跑到其他國家隱居起來了。

朱英走之後,十幾天,楚考烈王死了。李園叫人去報告春申君。春申君趕到宮裏,就被李園的武士們團團圍住,嚷嚷著說:“奉王後密令:黃歇謀反,理應處死!”春申君就這樣遭到了意想不到的災禍,滿門抄斬。

符艾相爭

【釋義】“符艾相爭”用以諷刺那些不學無術,隻知道整天鑽營謀利,鬧個人糾紛的庸人。

【出處】此典出自《東坡誌林》。

桃符仰起臉,大罵艾人:“你這個草人,算什麼東西,膽敢高踞在我的頭上!”艾人不甘示弱,回答道:“時已入夏,你已經半截入土,活不了幾天,還爭什麼高低呢?”

桃符怒不可遏,又反唇相譏。他們互不服氣,罵不絕口。

門神勸解說:“我們這些人因為沒有什麼能耐,才依附在別人的門下,哪裏有工夫鬥閑氣呢!”

繩趨尺步

【釋義】“繩趨尺步”指舉動都符合法則規矩。

【出處】此典出自《宋史·朱熹傳》:“方是時,士之繩趨尺步,稍以儒名者,無所容其身。從遊之士,特立不顧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師,過門不入,甚至變易衣冠,狎遊市肆,以自別其非黨。而熹日與諸生講學不休,或勸以謝遣生徒者,笑而不答。”

南宋寧宗(趙擴)慶元(公元1195~1200年)年間,朱熹(公元1130~1200年,南宋理學家)任煥章閣待製。當時,權臣韓佗胄與趙汝愚互相傾軋,將親近趙汝愚的朱熹等人所提倡的道學斥之為“偽學”。趙汝愚被斥逐以後,韓佗胄更加作威作福。右諫議大夫姚愈為了討好韓佗胄,居然謠傳道學權臣結為死黨,想篡位奪權呢。在韓佗胄等人的鼓吹下,皇帝居然詔告天下,要對“偽學”進行討伐。有人還上書皇上,建議把朱熹斬首示眾。當時,在這種高壓政策之下,士人們全都小心翼翼,一舉一動都循規蹈矩。稍以儒道之學聞名的人,在社會上沒有立足之地。跟著朱熹學習、有獨立見地不怕壓迫的人,都隱蔽在山野之中;那種胸無定見、曲意逢迎、卑怯懦弱的人,則換請他人為師,經過朱熹的門前也不進去,甚至改換衣帽,在街上遊蕩,以此證明自己不是朱熹的死黨。而朱熹每天依然不斷為學生們講學。有人勸告朱熹說:“把學生們辭退了吧,以免遭禍。”朱熹總是笑而不答。

銅琶鐵板

【釋義】“銅琶鐵板”形容豪爽激越的文詞。

【出處】此典出自宋代俞文豹《吹劍續錄》:“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

蘇東坡在翰林院時,有個幕士擅長謳歌。蘇東坡問他:“我的詞比柳永的詞如何?”幕士回答說:“柳郎中詞需要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您的詞需要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意思是:柳永的詞,隻能拿給十七八歲的女孩兒去演唱,唱唱“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樣婉約的作品。而您的詞,則須關西大漢手執鐵板來唱,唱則唱“大江東去”這樣豪放的佳作。

隋珠彈雀

【釋義】“隋珠彈雀”比喻用夜明珠去彈鳥雀,得不償失。

【出處】此典出自“《莊子·讓王》:“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春秋的時候,有一天,隋侯和他的侍從們出遊,途中見到一條大蛇,被人攔腰斬斷,在路上打滾,並且顯出非常疼痛的神情,隋侯於心不忍,生了惻隱之心,叫侍從去取專醫跌打的續骨藥膏,把它醫治好。蛇痊愈後,慢慢地向山中移去。後來,這蛇銜了一粒很大的珠子,獻給隋侯,以報答他的救命之恩。那粒珠子光滑圓潤,光芒四射,因此後來人們都把它稱作隋珠。

雪泥鴻爪

【釋義】“雪泥鴻爪”比喻往事遺留的痕跡。

【出處】此典出自宋代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

宋代時,著名文學家、詩人蘇軾和他的弟弟蘇轍曾到過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並在那裏的一所寺院裏住宿過。寺院裏的老和尚奉閑殷勤地接待了他們。他們也在寺廟裏的牆壁上題過詩,蘇轍(字子由)還寫過一首《澠池懷舊》詩記述這件事。

後來,奉閑老和尚去世了。蘇軾從蘇轍的詩中又想起了當年遊澠池的情景,禁不住感慨萬分,便寫了《和子由澠池懷舊》這首詩。全詩共八句:

人生到處如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首詩的大意是說:人生在世,四處漂流,一會在這裏,一會兒又到那裏。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說像什麼呢?我看像到處飛翔的鴻鵠,偶爾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下腳一樣。飛鴻在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是偶然的,因為它飛來飛去沒有固定的去處。老和尚奉閑已經去世了,他留下的隻是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已沒有機會再去澠池那座寺廟中去觀看當年題過字的破壁了。這和飛鴻在雪地上留下爪印差不多。當年去澠池的過程還記得嗎?路途遙遠,人又疲勞,連騎的驢子也累得疲憊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