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1 / 3)

章節4

羿射九日

【釋義】形容為民除害的英雄行為。

【出處】漢·劉安等《淮南子·本經訓》。

堯帝時代,天空同時出現十個太陽。一時間天下大旱,萬物枯死,河流幹涸,百姓無法再生存下去了。

帝堯向天帝禱告,請求援救。天帝就派了後羿來幫助帝堯。後羿帶著妻子嫦娥來到了人間,帝堯接見了他們,表示最熱烈的歡迎,並且要求他立即施展神力,懲治一下胡鬧的太陽神。

後羿當即取出天帝所賜的弓箭,走向廣場,對準天空十個太陽中的一個,嗖的一箭,射了出去。起初,不見動靜,稍隔一會,隻見那個太陽猛地爆裂開來,火光亂迸,紛紛散落下一些金色的羽毛來。隨即轟然一聲,掉下了一團紅亮的東西。人們跑過去一看,原來是一隻碩大無比的金黃色的三足烏鴉,身上還插著後羿的那枝神箭。這是成精的烏鴉變成了太陽來危害人類。

這時後羿又射出了第二支箭,又一個太陽掉了下來。一支一支地射上去,太陽就一個一個地掉下來,人們的歡呼連連不絕,空氣立刻轉冷,焦旱枯幹的災難,眼看就要解除了。

帝堯當然高興極了,但是,當他看見天空隻剩了一個太陽,而後羿射箭的興致似乎還沒有盡的時候,他急了,趕緊從後羿的箭袋裏,把剩餘的箭全部抽去,這樣,才提醒了後羿,留下了一個太陽。

背城一戰

【釋義】背向自己的城堡,抱必死決心與敵人戰鬥。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二年》。

春秋時戰亂不斷,齊國經常欺侮弱小的魯國和衛國,後來魯衛兩國就同晉國結盟。三國聯手與齊國交戰,齊軍大敗而退。晉軍主將郤克統率三國聯軍緊追不舍。齊在無奈之下,隻得派大臣賓媚人專向聯軍求和。

賓媚人來到晉營向郤克表示,願意獻上珍寶,同時歸還魯、衛兩國的土地,以此作為與三國講和的條件。

但是郤克卻提出兩個條件:一是把頃公的母親蕭同叔子送到晉國去當人質,二是齊國境內的農田壟畝和道路溝渠全部改為東西向。

郤克提出這兩個條件是有原因的。三年前他出使齊國時,蕭同叔子曾經譏笑他一隻腳有點跛,他要乘機報仇。至於將農田等改為東西向,那是為了今後可以方便地進攻齊國。

賓媚人不卑不亢地說:“蕭同叔子是我們國君的母親,也是你們國君的母親,怎麼能當人質呢?先王劃分疆界和田地,是根據土地的特點來分布所種植的東西,有的東西向,有的南北向。全部改成東西向,違背了先王的意向,違背先王就是不義,不義怎麼能當盟主?晉國如果能平等相待,與我國重續舊好,那是我們國君的榮幸,珍寶可以贈予,土地也可以歸還。如果晉國不答應,那麼我們齊國就要收拾餘部,背城一戰,借以求得生存,如果僥幸能取得勝利,仍然不敢違背貴國命令;如果不能取得勝利,其結果也不過是任君擺布。”

郤克與魯、衛兩國的主將商量對策,他們都認為,晉國與齊國實力相當,再打下去晉國也未必能再勝,不如適可而止,與齊國講和。郤克覺得他們說的道理對,就把賓媚人請來,同意按齊國的條件講和。

赴湯蹈火

【釋義】敢於麵對沸水和大火。指不避艱險,奮勇向前。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書·劉表傳》。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各派軍閥為擴大勢力範圍,互相混戰不休。擔任荊州刺史的皇族劉表,對當時的軍閥混戰采取觀望的態度。

公元199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東北)爭戰。袁紹派人要劉表支援。劉表口頭答應,實際上按兵不動;對曹操他也采取同樣的態度。

從事中郎韓嵩認為劉表采取這種態度不妥,對他說:“曹、袁兩公相持不下,將軍的行動舉足輕重,應慎重選擇一方。若是繼續猶豫曖昧,後果必然得罪兩方。”

韓嵩向劉表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認為勝利必在曹操一方,建議劉表歸附曹操,才是萬全之策,其他將領也讚同韓嵩的建議。

劉表還是猶豫不決,他考慮再三對韓嵩說:“目前,曹公已經迎天子到了許都,請先生到那裏為我去觀察一下實情如何?”

韓嵩嚴肅地說:“我是您的部屬,自然應該聽從將軍的命令,就是要我赴湯蹈火也會奮不顧身,死也不推辭。不過要請將軍鄭重考慮,如果此番能作出上順天子、下歸曹公的決策,那麼我去京都是正確的;如果將軍主意還未定下來,就派我進京,若天子封了我的官,我就成了天子之臣,不能再為將軍效力了。望將軍到時不要使我為難。”

劉表對此沒有明確表態,就讓韓嵩去京都了。果然不出韓嵩所料,他到京都見到受曹操控製的漢獻帝後,馬上被任命為零陵太守。韓嵩赴任前,去向劉表辭別。

劉表知道韓嵩已接受漢獻帝的任命一事後,勃然大怒,認為他是對自己的背叛,當場要將韓嵩處死。文武官員都非常震驚,紛紛為韓嵩求情。但是,韓嵩卻神色自若地對劉表說,他進許都前有言在先,因此劉表現在這樣處置他,是負了他,而不是他負了劉表。接著,他當眾把先前對劉表說的話重說了一遍。劉表隻好不殺韓嵩,而將他囚禁起來。

食不甘味

【釋義】比喻心裏憂慮不安,或因操勞忙碌,吃東西都不知味道。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楚策一》。

蘇秦是戰國時趙國一位著名的縱橫家。

蘇秦起初用離間六國、各個擊破的連橫策略,去遊說秦國的惠文王。他勸說惠文王的奏章先後上了十次,始終沒有被采納,隻得離秦回家。後來他又到趙國,有聲有色地說服趙王采納了他合縱的策略。趙王封他為武安君,授予相國印件,還給戰車百輛,錦緞千匹,玉壁百雙以及大量黃金,叫他帶著去遊說各國,建立合縱,共同對付強橫的秦國。

蘇秦先後說服了韓、魏、齊國,又來到楚國遊說威王。他首先向威王講了一番楚國在各方麵的有利條件:

“楚國是天下的強國,楚王是天下的賢王。楚國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方圓五千餘裏,帶甲的兵百萬之多,戰車千乘,糧食足夠吃上十年,這些都是當霸王的基礎。以楚國這麼大的疆域和大王這樣的賢明,天下沒有人能與之相比,如今楚國打算向西侍奉秦國,那末其他諸侯國也隻能跟著向西侍奉秦國了。”

蘇秦對秦、楚兩國的形勢進行了比較,以及分析了楚國應該怎樣采取策略:“秦國最害怕的就是楚國。楚國強了,秦國就弱;楚國弱了,秦國就強,雙方勢不兩立。所以為大王的個人利益考慮,還不如與各諸侯國聯合起來孤立秦國。如果大王能聽我的話,我可以請東西的各諸侯國一年四季向大王進獻禮物,各國的美人可以充滿大王的後宮,各國的好馬可以充實大王的馬廄。所以合縱成功能使楚國稱王,而連橫成功則使秦國稱霸。我以為,大王也不會寧願拋棄霸王的事業而去侍奉人家。”

最後,蘇秦從本質上分析秦國說:“秦是虎狼之國,有吞並天下的野心,是天下人的仇敵。主張連橫的都想割諸侯國的土地去孝敬秦國,所以連橫成功了,楚國得割地給秦國。這兩者的結果,相差有十萬八千裏。為此,趙王命我來向大王說明這些道理。”

蘇秦的一番話,說動了威王的心,他感慨萬千地說:

“是啊,我們楚國的西麵與秦國接境,秦國一直想侵吞我的土地,秦國是虎狼之國,不可與它親近。而韓國與魏國又受到秦的挾製,恐怕有人把消息透露給秦國知道,所以不能與它們共謀。我也估量到,如果隻是我們楚國來抵擋秦國,未必能取勝。與各大臣商議,他們中沒有智足謀多的人,依靠不了他們什麼。為此,我一直在床席上睡不安穩,吃東西也吃不出好的味道來,心像懸掛的旗子一樣搖晃不定,沒有平靜的時候。今天聽了先生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我決定參加合縱。”

食少事繁

【釋義】“食少事繁”比喻吃的飯很少,事務卻很繁多。這個成語多用來勸告別人要注意身體的健康。

【出處】此典出自《晉書·宣帝紀》。

三國時,魏、蜀、吳各據一方。劉備死後,諸葛亮輔助幼主繼承劉備遺誌,想要統一天下,便率了十萬大軍向魏進攻,在渡渭水之前,曾派使者去魏國。魏國大將司馬懿非常敬重諸葛亮,向使者詢問諸葛亮的日常生活情形。說:“諸葛孔明先生生活得好嗎?他的飲食如何?能吃多少飯?”使者說:“隻有三四升。”接著又問諸葛亮處理政事的情形,使者回答說:“凡是處二十(指挨打)罰以上的公文,諸葛丞相都要親自審察。”事後,司馬懿對他左右的人說:“諸葛孔明的食量這樣少,而工作量又這樣繁重,他能長命嗎?”後來真的被他說中了。

鬼有三技

【釋義】“鬼有三技”用以說明:不受迷惑,不被阻攔,不怕恐嚇,就會無往而不勝。

【出處】此典出自《子不語》。

有一個姓呂的人,是鬆江縣的秀才,性格很豪放,自己取了個外號叫“豁達先生”。

有次,路過泖湖西鄉。天漸漸黑了下來。忽然看到一個婦人,搽粉畫眉,急匆匆地拿著繩索向前走。她望見姓呂的,便跑到樹下躲起來,但所拿的繩索卻丟失在地上了。姓呂的拾起繩索一看,原來是條草繩,聞一下,有一股陰冷腐臭的氣味。他心裏明白了,這是一個吊死鬼。便將草繩藏到懷裏,一直朝前走。

接著,那個婦人從樹陰中走出來攔他的路。姓呂的向左走,她就攔住左邊;向右走,就攔住右邊,姓呂的心想,這便是大家常講的“鬼打牆”,於是他便無所顧忌地向前衝去。

鬼攔他不住,沒有辦法,便大叫一聲,變成披頭散發、七孔流血的凶惡樣子,舌頭從口中伸出一尺多長,向著姓呂的跳躍。姓呂的對它說:“你開頭搽粉畫眉,想迷惑我,接著擋住去路,想遮攔我;現在又裝出這副凶樣子,想嚇唬我。你的三套本領都用完了,我還是不怕,我覺得你也沒別的本領使出來了。你也該知道我向來就叫豁達先生吧?”鬼聽了這些話,隻得恢複原形,向他跪拜……然後急急忙忙走開了。

鬼怕惡人

【釋義】“鬼怕惡人”比喻鬼也和神一樣,都是人造的。若不信鬼,也就不怕鬼。

【出處】此典出自《艾子雜說》。

艾子路過一條小河,看見一座廟宇,建築矮小但裝飾得很威嚴壯麗。廟前有一條小水溝,有人走到水邊,不能涉過,回到廟中,就搬來大王的神像,放在水溝中間,踩踏著走了過去。

又有一個走來,看見了神像,一再歎息著說:“對待神像哪能這樣輕慢冒犯呀!”就親自扶起神像,用衣服把塵土擦幹淨,然後把神像捧到座位上,一拜再拜而去。

過了一會兒,艾子聽見廟裏的小鬼說:“大王住在此地為神仙,享受鄉裏人的祭祀,反被愚頑的百姓侮辱了,你為什麼不施加災禍責罰他們呢?”

大王說:“是,但應當把災禍降給那個後來的人。”

小鬼又說:“前麵那個人用腳踐踏大王,再沒有比這種侮辱更厲害的了,你反而不降災禍給他;後麵來的那個人,是尊敬大王的,反而要降禍於他,這是什麼原因呢?”

大王說:“前麵那個人早已不信奉鬼神了,我又怎麼能夠降禍於他呢?”

艾子說道:“這真叫做鬼怕惡人呀!”

乘風破浪

【釋義】船借著風勢,破浪前進。比喻不畏艱險,奮勇向前。

【出處】梁·沈約《宋史·宗愨傳》。

宗愨是南北朝時的一名剛強少年,出身武術世家,從小就隨父親和叔父練拳弄棒;年紀不大,武藝卻十分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