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1 / 3)

章節4

悔過自新

【釋義】過:錯誤。認識了並改正錯誤,重新做人。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淳於意,字倉公,戰國時齊國臨淄人,因曾做過太倉縣令,所以稱為倉公,是漢初的醫學家。

淳於意從小喜愛醫學,曾拜陽慶為師,學得了黃帝、扁鵲傳下來的醫術,治好了不少疑難雜症。後因得罪了權貴而被官府處以肉刑(包括在犯人臉上刺字,割鼻,斷足等),並要押解到長安去行刑。淳於意隻有五個女兒,沒有兒子,臨走時麵對著五個哭哭啼啼的女兒,感慨地說:“我隻有女兒,沒生兒子,到了緊要關頭,誰也派不了用場!”

他的小女兒緹縈聽了後很悲傷,決定跟隨父親西上長安,並給漢文帝寫了一封信,信上說:

“我父親做官時,齊地一帶的老百姓都稱讚他廉潔公平。如今犯了罪,當然應該受處罰。但我痛切地感到,人死了不能複生,受肉刑斷了手足也不能再長出來,雖然想改過自新,也不可能了。我情願給官府做奴婢,來替父親贖罪,以便讓他有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到緹縈寫的信後,深受感動,沒有想到這麼年輕的少女能有如此的智慧和文才,佩服之餘,就下令免了她父親的罪,並下令廢除了肉刑。

愛屋及烏

【釋義】由於愛某個人而連帶地愛護停留在他屋上的烏鴉。比喻非常喜愛某人,從而連帶喜愛和他有關的人或物。

【出處】漢·劉向《說範·貴德》。

商朝末年,紂王窮奢極欲,殘暴無道,搞得百姓困苦不堪,怨聲載道。西方諸侯國的首領姬昌決心推翻商朝統治,積極練兵備戰,準備東進,可惜他沒有實現願望就逝世了。姬昌死後,他兒子姬發繼位稱王,世稱周武王。周武王在軍師薑尚(太公)及弟弟姬日(周公)、姬爽(召公)的輔佐下,聯合諸侯,出兵討伐紂王。雙方在牧野交兵。這時紂王已經失盡人心,沒有人再願意為他出力,軍隊紛紛倒戈,終於慘敗。商朝都城朝歌很快被周軍攻克。紂王自焚,商朝滅亡。

紂王死後,武王心中仍覺得不踏實,他召見薑太公,問道:

“進了殷都,對舊王朝的士眾應該怎麼處置呢?”

“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同他屋上的烏鴉也喜愛;如果不喜歡那個人,就連帶厭惡他家的牆壁籬笆。這意思很明白:殺盡全部敵對分子,一個也不留下。大王你看怎麼樣?”太公說。

武王認為不能這樣。這時召公上前說:

“我聽說過:有罪的,要殺;無罪的,讓他們活。應當把有罪的人都殺死,不讓他們留下殘餘力量。大王你看怎麼樣?”

武王認為也不行。這時周公上前說道:

“我看應當讓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裏,各自耕種自己的田地。君王不應偏愛自己舊時朋友和親屬,應用仁政來感化普天下的人。”

武王認為周公的話有道理,就把紂王舊有的士眾放回家,安定了天下人心,從此,西周也逐漸強大了。

狼吞虎咽

【釋義】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的樣子。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回》。

蔡慶盤纏用盡無法歸還,就去找楊林。楊林說:“你來得正好,李應被濟州太守關入獄中,我們去營救吧。”於是他們到獄中設法讓李應越獄逃出。

在黎明十分,他們來到城邊,出城後到路旁酒店,叫酒保打了五斤酒,切上大盤牛肉。由於走了半日,肚中饑餓,他們狼吞虎咽地吃了一頓,忽見酒座上坐著一名軍官和四個家丁。他們虎背熊腰,凶神惡煞一般。當他們兩人聽說是來捉拿重犯李應的,便趕緊算了酒錢出門便走。

正在出門時又進來一個鋪兵,鋪兵一進門就大聲呼叫:“快拿酒來。”並且說:“昨夜李應越獄走了,還殺死了兩個更夫。”

聽了這話,那軍官驚跳起來說:“李應越獄了?我看方才算酒錢的就像李應!”

鋪兵說:“我看也像。”說著就追出去了。

他們三人與軍官、鋪兵、家丁展開了一場廝殺搏鬥,以死相拚殺死軍官、鋪兵,脫險後奪路而走。

班荊道故

【釋義】班:鋪開。荊:一種灌木,枝條柔韌。道:說。故:過去的事情。坐在鋪開的荊條上,講述往事。形容朋友重逢,共話舊情。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春秋時,楚國的伍參和蔡國的子朝是好朋友,由於他們經常往來,關係密切,所以他們的兒子伍舉和聲子也成了好朋友。

有一年,伍舉的嶽父犯了法,逃亡到國外去。伍舉受到牽連,隻身逃出楚國,打算經過鄭國,轉道到晉國去。這一天淩晨,伍舉走到鄭國都城附近時,忽然聽到背後有人叫他,回頭一看,原來是好朋友聲子,兩人在異國的土地上突然相逢,都十分高興。於是,他們就折下路邊的荊條鋪在地上,相對而坐,同時拿出幹糧來邊吃邊說(班荊道故)。聲子聽了伍舉的遭遇,非常同情,勸慰他說:“你暫時先住在晉國,我一定幫你想辦法,讓你重新回到楚國。”

聲子來到楚國後,尋找機會拜見了尹子木,準備見機行事,正好子木詢問他晉國大夫的情況,聲子就故意說:“晉國的人才很多,楚國根本無法與晉國相比。”

子木聽了,驚訝地問:“他們怎麼能物色到這麼多人才?”

聲子回答道:“這些人都是從楚國跑過去的。”

子木更加奇怪:“楚國人怎麼肯為晉國出力呢?”

“楚國用刑太濫,有才能的賢人經常無辜判罪,他們實在無法忍受所以都逃到晉國去了。”聲子接著說,“現在楚國的賢大夫伍舉又被逼走了,他的嶽父犯了法,實際上與他有什麼關係,有人卻硬要陷害他,伍舉無法申辯,隻有逃往晉國,如果他借晉國的力量來報私仇,恐怕楚國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子木聽了,十分恐慌,急忙去請求楚康王赦免伍舉,派人去接他回國。

笑容可掬

【釋義】滿麵的笑容似乎可用雙手捧起。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蜀國君主劉備死後,丞相諸葛亮扶持後主劉禪支撐蜀國半壁江山。公元228年,諸葛亮帶兵去祁山討伐魏國,由於街亭失守,陷入了非常被動的局麵,隻得退守西城。

不久,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懿帶領15萬兵馬,直奔西城而來。這時,西城隻有5000名士兵,而且其中一半已派去搬運糧草,情況十分危急。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諸葛亮眼見大兵壓城,既無力抵抗,更不能棄城而逃,他決定使用“空城計”,下令將城頭上的軍旗全部收起來,諸將各自守住自己的崗位,不得有絲毫驚慌,違令者斬。

接著,他又下令大開城門,找了幾十個老兵化裝成老百姓,在城門口的街道上灑掃,不得流露出慌亂的神色。然後來到城門樓上端坐,焚香撫琴,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當司馬懿率領大軍來到西城下,隻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焚著香,彈著琴,一副笑容可掬的樣子,兩個童子伺候在兩旁;城門內外,有十數個百姓正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又細聽琴聲,絲毫不亂,琴聲中充滿了自信,毫無驚慌之音,懷疑城中有重兵埋伏,便不敢貿然攻城,立即下令退兵。

諸葛亮見司馬懿退去,深深鬆了一口氣,立即帶著人馬從容撤離了西城。

莫逆之交

【釋義】莫逆:沒有抵觸。交:交情。彼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大宗師》。

戰國時代,有四個怪人,性情古怪,不同一般人接觸。但他們四人相投,主張一致,都認為事物要順其自然,“無”是最崇高的。

有一天,這四個怪人子祀、子輿、子犁和子來聚在一起,熱烈地討論著“無”的崇高和偉大,一致認為“無”就像人的頭一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分別時,四人互相望著笑著,認為他們心心相通,友誼將天長地久(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過了一些時候,子輿害病了,子祀去探望。子輿出門迎接時,彎著腰,勾著頭,高聳起兩肩,背上長著五個大膿瘡。他卻對子祀說:“上天真是偉大啊,使我成為這樣的奇人!”

子祀問道:“你對你的病一點也不憂慮嗎?”

子輿說:“幹嘛要憂慮呢?人的生與死,本來是上天安排好了的,我隻要順應自然就完全無憂無慮了。”

不久,子來也害了病,表情非常痛苦,眼看就要死去。子犁來看子來,見子來的妻子痛哭流涕。子犁坐在床邊和子來說道:“唉,你的妻子真不懂事!偉大的造物主正在變化你,怎麼能隨便驚疑啼哭呢?”

子來感激地說:“假如一個鐵匠正在打鐵時,火爐中的一塊鐵突然跳了起來,那鐵匠一定認為是不祥之兆。天地是一個大熔爐,陰陽是一個偉大的鐵匠。我現在正在被天地鑄造著,怎麼能表示出痛苦呢?”

子犁緊緊握著子來的手,說:“我們真是知心朋友!”

談虎色變

【釋義】色:臉色。一談起老虎來,立刻嚇得變了臉色。比喻一提害怕的事物就神經緊張。

【出處】宋·程顥、程頤《二程全書·遺書二上》。

北宋的大學者程頤曾向別人講述過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曆:有一次,他認識了一個農夫。大家在閑談時,有人提到最近鄰村有老虎出沒,不僅傷害牛、羊等牲畜,而且還叨走了一個老人和小孩。在座的眾人聽到這件事後雖然有點兒緊張,但過一會兒也就淡忘了。七言八語地又去談其它的事情,隻有那個農夫聽罷臉色鐵青,身體戰栗不已,一言不發。

程頤立刻覺察到這個農夫心情不對頭,等人群散後,留住了他問是怎麼回事。農夫經不住再三追問,隻得吐露實情,幾年前他曾被老虎傷過,幸虧鄉親相救,才從虎口裏撿回一條性命,在家調養了大半年傷口才痊愈,至今心有餘悸,所以聽了這件事,情緒當然要緊張了。

程頤十分感慨地問自己的學生:像老虎會吃人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雖然連三尺高的兒童都曉得,但一般人當真能體會到老虎害人的可怕程度嗎?程頤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一般人都沒有被老虎咬過的親身經曆。

程頤講這個故事,實際是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研究學問,要想獲得真知,就必須親身實踐。

談笑自若

【釋義】指在關健時刻不緊張,跟平時一樣鎮定、從容。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甘寧傳》。

三國時,東吳的名將甘寧,因有戰功,被任命為西陵太守、折衝將軍。

在赤壁之戰中,由於孫權和劉備的聯軍火燒戰船,致使曹操慘敗,退到南郡。孫權和劉備的聯軍乘勝追擊,駐守南郡的魏將曹仁以逸待勞,擊敗了吳軍的先頭部隊。吳軍大都督周瑜大怒,準備與曹仁一決雌雄。甘寧上前勸阻,認為南郡與夷陵互為犄角,應該先襲取夷陵,斷其後路然後再進攻南郡。周瑜接受了他的建議,命他領兵攻取夷陵。甘寧率軍直逼夷陵城下,與魏軍守將曹洪激戰。曹洪敗走,甘寧命令部下迅速奪取夷陵。當時他的兵力很少,隻有幾百人;入城後立即招兵,但也不過千人。當天黃昏,駐守南郡的魏將曹仁,派曹純和牛金引兵與曹洪彙合,共聚五千餘人,把夷陵城團團圍住。曹軍架設雲梯攻城,被甘寧守軍擊退。

第二天,曹軍堆土構築高樓,然後在高樓上向城中射箭。箭如雨發,吳兵一時死傷無數。將士們都恐懼起來,惟獨甘寧跟平時一樣,談話說笑非常自然。他命人收集曹軍射來的數萬枝箭,選派優秀射手,與魏軍對射。由於甘寧率軍沉著頑強地固守,曹軍一直無法攻破城池。

難兄難弟

【釋義】指兄弟二人一樣好,難分高下;也可反用,指兩者同樣壞。後來也用來指彼此同處困境或共患難過。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東漢時,有個叫陳寔的人,性格忠厚耿直。在擔任太丘縣令期間,廉潔奉公,深得百姓愛戴。

陳寔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元方,小兒子叫季方,兄弟倆秉承父親的品德學問,受到人們的好評,人們把陳寔和他的兩個兒子稱為“三君”。

當時,因為宦官專權,經常有冤案發生,陳寔有許多朋友也被捕入獄,陳寔對此深感不平,就自己跑去要求囚禁。他囑咐兩個兒子在他入獄後要抓緊時間讀書做學問。元方和季方聽從父親的話,從此就閉門謝客,不再與人來往,每天在家裏發奮讀書、寫作。他們兩人在這段時間寫出的《陳子》一書,在當時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不久,陳寔被赦獲釋,他拒絕繼續當官,在家休養,元方和季方也在家侍奉父親。

元方和季方的兒子也受到爺爺、父親的熏陶,很有才學。他們都為自己的父親感到驕傲,常在一起評論父親的才學和品德,有時還爭論得麵紅耳赤,互不相讓。

有一次,陳寔的兩個孫子又為了比較各自父親的道德學問而發生爭論,他們爭持不下,就跑去找爺爺評理。陳寔想了想,笑著對孫子說:“你們兩個的父親道德學問都很好,很難說是兄長要高點,還是弟弟要低點。”

做賊心虛

【釋義】“做賊心虛”指出了“為盜者”一個致命弱點,說明一個人隻要做了見不得人的事,總是不能夠理直氣壯。

【出處】此典出自《夢溪筆談·權智》。

樞密直學士陳述古任建州城知縣時,有人丟了東西,後來抓到了一些人,但卻弄不清哪個人是真正的盜賊。於是陳述古騙他們說:“某某廟裏有一口鍾,能辨認盜賊,特別靈驗。”他派人把那口鍾抬到官署後閣,祭祀起來,把這一群囚犯帶到鍾前,對他們說:“沒有偷東西的人,摸這口鍾,它不響,偷了東西的人一摸它,鍾就會發出聲響。”述古親自率領他的同僚,在鍾前很恭敬地祈禱。祭祀完畢後,用帳子把鍾圍起來,並暗地裏派人把墨汁塗在鍾上,過了很久,鍾塗好以後,帶領被捕的犯人一個個讓他們把手伸進帷帳裏去摸鍾,出來就查看他們的手,發現都有墨汁,隻有一個人的手上沒有墨汁。述古對這個人進行審訊,於是他才承認自己是盜賊。原來這個人是害怕鍾響,沒敢去摸鍾。

得過且過

【釋義】過一天算一天。形容胸無大誌,混日子。

【出處】明·陶行知《南村輟耕錄·寒號蟲》。

在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記載著一種名叫五靈脂的中藥。它的形狀像凝結的脂肪,顏色黑得像鐵,氣味甘溫而無毒,據說服用後能行血止血,治療多種婦女病和小兒驚風、癲癇等疾病。人被蛇、蠍、蜈蚣咬傷後,也可用它來解毒。這種藥既不是生長在地上的植物,也不是蘊藏在地下的礦物,而是北方一種稀有鳥類的糞。它的來曆還有一段略帶傳奇色彩的故事呢!

相傳在山西五台山上,有一種形狀像雞的小鳥,名叫寒號蟲。古書上又稱它為盍旦、曷旦或獨舂。它生著四隻腳,兩隻肉翅,不能飛得很遠。抖下來的糞像豆子一樣大,潮濕時氣味臊惡,幹結以後變得黑而光潤,就是醫家所說的五靈脂。

寒號蟲的外貌隨一年季節的變化而發生明顯的變化。在烈日當空、綠樹成蔭的盛夏,它的周身長滿了五彩的羽毛,顯得豐潤華麗,絢爛奪目。這時,寒號蟲就會從林子裏飛出來,在陽光下撲打著翅膀,得意地鳴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