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
捉刀代筆
【釋義】“捉刀代筆”指替人代寫文章。
【出處】此典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東漢末年,曹操挾持漢獻帝,把持朝政。有一次,曹操要接見匈奴的使者,但他覺得自己相貌醜陋,不能夠在匈奴使者麵前顯示威武,就讓崔季珪代替他去接見匈奴使者。這個崔季珪長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三國誌·魏誌》說他“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有四尺,甚有威重。”
到了接見這一天,崔季珪穿戴起曹操的衣帽,而曹操自己卻握刀站在崔季珪的旁邊。接見以後,曹操派人去問這個使者:“您覺得魏王(曹操)這個人怎麼樣啊?”匈奴使者回答說:“魏王的威望很高,不過在座位旁邊握刀的人,才是英雄啊!”曹操聽了以後,就派人殺掉了那個使者。
晉國苦奢
【釋義】比喻居於領導地位的人,一言一行都會對群眾產生影響,關係到世運人心,必須謹言慎行。
【出處】此典出自《尹文子·卷上》:“昔晉國苦奢,文公以儉矯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
無幾時,人綿大布之衣,脫粟之飯。”
這段話意思是說:從前,晉國流行講排場、擺闊氣的風氣,晉文公便決定以身作則,用儉樸節約的作風去糾正它,他不穿華麗高貴的絲織品,不吃美味佳肴。
果然沒過多久,人們都穿起了粗布衣服,吃起糙米飯來。
桑中生李
【釋義】“桑中生李”這個成語告訴我們:製造迷信也好,盲從附和也好,都是沒有知識的表現。
【出處】此典出自《搜神記》。
在南頓這個地方,有一個叫張助的農民。他在種莊稼的時候,發現了一棵李子的核,把它帶回家去。回頭一看,一株空心桑樹中有泥土,他便把李子的核種在空心桑樹裏,並把剩下的一點水澆在上麵。
後來有人發現空心桑樹中長出了李樹,就把這個消息傳開了。有一個患了眼病的人在樹蔭下休息,向李樹禱告說:“李先生如果能“治”好我的眼睛,我要用一隻小豬來謝你。”說完以後,他就感覺眼睛的痛楚稍微減輕了一點,後來便慢慢好了。這消息一傳出,就好像一隻狗偶然望空中叫了一聲,其他的狗便跟著叫了起來一樣,到處傳說著:“有一個瞎子因為得到李樹的保佑而重見光明。”這一來,遠遠近近的人都轟動起來,到那樹下祭神的人絡繹不絕,坐車騎馬的往往成千上百,擺在那裏的酒肉等祭品也堆積如山。
隔了一年多,張助出遠門回來了。看到大家祭樹的情況,非常詫異地說:“這樹有什麼神通?它隻不過是我種下的一棵李核而已。”於是就把李樹砍掉了。
殷鑒不遠
【釋義】“殷鑒不遠”意思是指前人失敗的教訓就在眼前。
【出處】此典出自《詩經·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在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叫夏。相傳是夏後氏部落領袖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奴隸製國家。夏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夏朝共傳了十三代、十六王,最後一個君王叫桀,又稱夏桀。夏桀是一個荒淫暴虐的君王,最後被湯滅掉了。
湯滅夏桀後,建立了商朝。這個朝代共傳了十七代、三十一個王,最後一個君王叫紂,又稱商紂。商紂王也是一個荒淫暴虐的君王,執政期間,政治腐敗,周族首領伯昌曾經規勸紂王,說:殷商的教訓不用向遠處去找,就在夏桀那一代。也就是告訴紂王:夏代的滅亡,應當作為殷商的鑒戒。但是,昏庸的紂王不僅沒有聽從勸告,還囚禁了伯昌。最後商朝終於毀在紂王的手裏。
愛莫能助
【釋義】“愛莫能助”表示雖對人同情,但卻無力相助。
【出處】此典出自《詩經·大雅·烝民》:“愛莫助之。”又見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子瞻左遷黃州,乃聖上主意,老夫愛莫能助。子瞻莫錯怪老夫否?”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在宰相王安石那裏學習時,自以為非常聰明,就不夠虛心謹慎,於是被降為湖州刺史。他在湖州任滿後回到京城,便去拜謁老師。恰逢王安石晝臥未醒,隻得在書房等候。
蘇東坡見宰相的書桌上有一素箋,上有詩二句:“西風昨夜入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他一時興起,不能自已,於是便提筆在素箋上續了兩句詩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蘇東坡題詩後,便離開了。
午休後,王安石來到書房,看到蘇東坡寫下的詩句,感到蘇東坡的輕狂的脾氣並沒有改,便密奏天子,於是降蘇東坡為黃州團練副使。蘇東坡明知因續詩觸犯了王安石而貶官,但又不得不前去謝恩。蘇東坡到大堂拜見宰相,王安石就以師生之禮待他。他對蘇東坡說:“子瞻左遷黃州,乃聖上主意,老夫愛莫能助。子瞻莫錯怪老夫否?”蘇東坡立即回答說:晚學生自知才力不及,哪裏敢怨老太師!”王安石笑道:“望你到了黃州,認真學習,從而增長知識。”蘇東坡點頭,拜辭而去。
蘇東坡到黃州後將近一年,時當重九之後,連日大風,他到後園賞菊,隻見滿地鋪金,枝上全無一朵,驚得目瞪口呆,半天還說不出話來。這時他才恍然大悟道:“以前隻說老師揭我短處,公報私仇,誰知他並沒有錯,倒是我錯了。我往後一定要牢記,千萬不可輕易笑人!”等到一年任期滿後,蘇東坡到京拜倒在地上,向老師賠罪。王安石因重其才,於是又奏過天子,恢複了蘇東坡翰林學士的官職。
班門弄斧
【釋義】在魯班門前舞弄斧頭,比喻在行家麵前賣弄本領。班:魯班,我國古代的巧匠。
【出處】明·梅之渙《題李白墓》。
魯班,又名魯般、公輸般,春秋時代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傳說是位能工巧匠,善於雕刻與建築,技藝舉世無雙。人們一直把他看作是木匠的祖師爺。
有一次,明代詩人梅之渙來采石磯憑吊李白。采石磯是民間傳說中著名唐代詩人李白晚年遊覽采石江時,見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墮江而歿的地方。由於李白在此留下過足跡,因此傳說紛起,並留下了不少名勝,如李白墓、謫仙樓、捉月亭等等。采石磯也因此成了旅遊勝地。
一天,梅之渙來到采石磯附近的李白墓邊,發現墓的周圍題滿了詩,而有的根本就不像詩,即不對稱,也不押韻,拙劣無比,梅之渙氣憤之餘,揮筆題了一首詩: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班門弄斧”最早出現的雛形是柳宗元的“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意即在魯班門前操弄斧子,是厚著臉皮。(郢,是另一位古代的操斧能手)諷刺那些不自量力,竟在行家麵前賣弄本領的人。
梅之渙諷刺那些自以為會作詩的遊人是“魯班門前弄大斧”,這句話被後人縮成“班門弄斧”。這樣,“班門弄斧”的成語就流傳下來了。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釋義】“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意指疾病是由於飲食不慎引起的,災禍是因為語言不妥招來的。
【出處】此典出自《太平禦覽·人事·口》:“福生有兆,禍來有端。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蟻孔潰河,溜沉傾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宋代太平興國二年,宋太宗(趙炅)命李昉等十四人編撰《太平禦覽》一書,曆時七年而成,共一千卷,分五十五門。這本書引用的材料非常豐富,保存了許多原始資料。其中有一處寫到:“福氣的到來是有征兆的,禍害的到來也有其原因的。不要放縱情感多做不適當之事,也不要放鬆自己的嘴巴而多說話。蟻穴的孔隙能使河堤崩潰,小股的水流能夠衝倒高山。疾病是由於飲食不慎引起的,災禍是因為語言不妥招來的。”
綆短汲深
【釋義】“綆短汲深”的意思是,用短繩索汲取深井裏的水。人們用它比喻學問淺薄的人不足以領悟深刻的道理。
【出處】此典出自《莊子·至樂》:“善哉汝問!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以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適也,夫不可損益。吾恐回與齊侯言堯、舜、黃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農之言。彼將內求於己而不得,不得則惑,人惑則死。”
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顏淵(即顏回)從西方的魯國出發,東去齊國,想用三皇五帝的治國之道說服齊國國君。孔子覺得時機不夠成熟,因此麵帶憂色。
另一個學生子貢離開自己的座位,畢恭畢敬地問孔子說:“學生我大膽問一句,顏回東去齊國,老師您麵帶憂色,這是為什麼呢?”
孔子說:“你問得太好了!從前,管子說過幾句話,我十分讚賞。管子說:‘小布囊不可以盛大東西,短繩索不可以汲取深井裏的水。’同樣的道理,人受命於天,愚智各有所成;受形於造化,各有各的特點,鶴足長卻不可截短,鳧足短也不宜續長。我擔心的是,顏回向齊侯談論堯、舜、黃帝的治國之道,再加上燧人氏、神農的言論。齊侯聽了這些言論,根本不能領悟,卻在內心提出這方麵的要求,結果又做不到。既然做不到,一定會心生疑惑,由於顏回超過自己而心生妒忌來。這樣一來,必定殺死顏回。”
載酒問字
【釋義】“載酒問字”比喻勤學好問。或用來比喻從師受業。
【出處】此典出自《漢書·揚雄傳》。
漢代,有一個人叫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雲,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是著名的學者和文學家。揚雄在青年時期學習很刻苦,博覽群書,知識豐富。他不善言談,善於思考問題,清靜寡欲,不追求富貴,不貪圖虛名。一生喜愛文學,尤其偏愛辭賦。他雖家境貧寒,但卻全心寫作,著述很多。晚年在新莽朝當了一個大中大夫。
揚雄曾經因病辭了官,後來又被任為大夫。由於他的家境貧窮,又喜歡喝酒,所以很少有人去拜訪他。因而每有愛好學問的人都是帶著酒菜向他討教,巨鹿的侯芭經常和揚雄住在一起,學習他著的《太玄經》、《法言》等哲學著作。
《法言》是模仿《論語》寫的,《太玄經》是模仿《易經》寫的,比較難懂。大學問家劉歆看過這兩部書後,對楊雄說:“何必白白辛苦一場呢!如今那些享有高官厚祿的學者,尚且弄不懂《易經》,何況你的《太玄經》是模仿《易經》寫的。能有什麼價值呢?可能後人要用它蓋醬缸了。”對劉歆這番冷嘲熱諷的話,揚雄笑而不答。公元18年(天鳳五年),揚雄病逝,享年71歲。巨鹿人侯芭為他修了墳,並且守喪三年。
郭生自滿
【釋義】“郭生自滿”用以告誡人們,做人要謙虛謹慎,切不可驕傲自滿。
【出處】此典出自《聊齋誌異·郭生》。
郭生是本縣東山人,從小酷愛讀書,但是由於在偏僻的山村得不到老師指教,所以到了二十多歲,連寫字都寫不好。
先前,郭生家中有狐狸精作祟,衣服食物家俱器皿,經常大量丟失,他深感憂慮,萬分苦惱。一天夜晚,他把讀過的書卷放在案頭邊,竟被狐狸精塗得一塌糊塗,最厲害的地方,勾畫得亂七八糟,已分辨不出字行。於是,他把那些稍微幹淨的收集到一起,僅得六七十篇,心中無比氣憤,卻又無可奈何。還有一回,他把平素的二十多篇習作,整理到一塊,準備請教名人。早晨起來,發現資料已被翻過,攤了一桌子,並且幾乎都被墨筆刪改了,他愈加惱恨。
這時,有個名叫王生的人,因有事來到東山,他平素與郭生友善,順便登門拜訪,見到汙損了的書本就問起原因,郭生就詳細告訴了他。王生仔細品味,發現狐狸精所作的修改,似乎很有《春秋》筆法,又看塗改過的書卷,那些被塗抹掉的詞句確實如同水中汙泥雜質一樣,應該刪掉。王生驚訝地說:“狐狸精似乎是有意指正,不但不必擔憂,反而可以讓他做個老師呢?”
過了幾個月,郭生回過頭來翻看自己的舊作,頓時覺得塗改十分正確。於是,又另作了兩個題目,放在桌上,以便察看它的奧秘,等到天亮,果然又被塗改了。
過了一年多,狐狸精不再塗改了,可是又用濃墨加以圈點,密密麻麻,滿紙都是。郭生感到奇怪,就拿著這些東西去告訴王生,王生看過後說:“狐狸精真是你的老師啊,你有這樣的佳作,完全可以考中了!”這一年郭生終於考入了縣學。
為此郭生非常感激狐狸精,經常放置雞、穀等食物,以備狐精食用,每逢購買書籍和名人文稿,自己不加選擇,完全由狐狸精決定。因此兩次鄉試,他都在前幾名,中了副榜貢生。當時,葉、繆等人的文章,風格高雅,詞藻華麗,家家流傳,戶戶誦讀。郭生也有抄本,非常愛惜。有一天,上麵突然被潑了一碗墨汁,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字跡。另外,郭生自己擬題構思的得意之作,也全部被隨意地塗掉,所以,郭生漸漸不怎麼信服狐狸精了。
沒過多久,葉公在整肅文體中犯禁,被逮捕下獄,郭生又開始佩服狐狸精的先見之明。然而由於每寫一篇文章,花費很多心血,卻往往被塗抹,加上他屢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心氣正高,因此更加懷疑狐狸精狂妄。於是,他把過去被加過圈點的文章再抄錄出來,進行考驗。結果,狐狸精又把它們全部塗改了。郭生便大笑著說:“這下說明狐狸精是真的狂妄,為什麼以前給以肯定的如今又加以否定呢?”從此便不再給狐狸精準備飯食,又把所讀的書鎖入箱子裏。第二天早上,箱子依然鎖得嚴嚴實實,但打開一看,發現封麵上被塗了比指頭還粗的四畫。第一章上塗了五畫,第二章也塗了五畫,後來就沒有塗了。從此以後狐狸精就銷聲匿跡了。後來,郭生參加歲試,一次考了四等,兩次考了五等。這時他才醒悟到狐狸精早已預言了自己的考試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