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
泰山北鬥
【釋義】泰山:是高山的代表。北鬥:指明方向的星星。稱頌學問淵博、品德高尚、可以作為榜樣。
【出處】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韓愈傳》。
唐朝時期國力富強,文藝也極其繁榮,出現了不少詩人、文學家,但有不少作家隻追求六朝以來的華麗、空洞無內容的文風形式,而曹魏以前優秀作家的傳統,如漢代文學家司馬遷、楊雄等高超的寫作技巧和雄渾清新的氣派,這時已衰退不振。被充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便提倡學習古文,並以主要精力從事散文創作。在他的倡導和推行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古文運動(亦即散文運動),給後世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曾稱讚韓愈“文起八代之衰”。《新唐書·韓愈傳》末後的讚語中也說:“自愈沒(死後),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鬥雲。”
泰山鴻毛
【釋義】指有的人死後重於泰山,有的人死後輕如鴻毛。
【出處】此典出自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這段文字出自司馬遷的一封信,這段話的意思是:人誰都免不了一死,但是有的死比泰山還重,有的死比鴻雁毛還輕。它這裏麵包含著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
司馬遷是西漢太史令司馬談的兒子,大約出生在公元前145年或135年,而何時去世,至今還沒有一個準確的記載。
公元前110年,司馬遷的父親臨終囑咐他,要他繼承太史令的事業,寫出一部完整的通史。
公元前108年,司馬遷做了太史令後,便開始在皇宮的皇家藏書樓檢索圖書。司馬遷這個人特別勤奮刻苦,每天早出晚歸,在一堆堆的木簡和絹書中查閱和整理曆史資料。經過四五年時間的整理和考證,他便開始構思,動手寫《太史公書》。《太史公書》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史記》。
就在司馬遷日夜埋頭寫《太史公書》的時候,朝廷出了一件事。
西漢名將李廣的孫子李陵率五千精兵出擊匈奴,結果寡不敵眾,李陵被俘後投降了。漢武帝為了這件事十分憤怒,他身邊的大臣們也都把責任推到了李陵身上。漢武帝征求司馬遷的意見時,司馬遷認為李陵作戰勇敢,以五千人打敗了匈奴幾萬騎兵,最後是在寡不敵眾、糧盡援絕的情況下才敗降的,所以,不應該治罪。漢武帝因司馬遷為李陵說情,非常生氣,就下令將司馬遷處以“腐刑”,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閹割”。
漢武帝為了利用司馬遷的才華,任命司馬遷為中書令,而這個職務原來一直是由太監擔任的。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的撰寫,忍受了侮辱和迫害,身心都受到了極大的摧殘。
司馬遷受刑後,老朋友任安曾寫信勸他,司馬遷一直沒有給他回信。後來,他聽說任安也因故被下了大獄,這才複信。這封信就是著名的《報任少卿書》。在信中,司馬遷回顧了自己的遭遇,表示自己所以蒙受恥辱後還頑強地活著,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
“泰山鴻毛”就出於這封信中。司馬遷在這句話的自勉下,經過了十三年的寒來暑往,最終完成了我國第一部完整的紀傳體通史——《史記》。
兩千多年過去了,盡管人們還不時地引用“泰山鴻毛”這個典故,但從沒有人能夠像毛澤東那樣推陳出新地把這個典故引申到一支軍隊的建軍宗旨上來。
1945年9月5日,中央警衛團下屬的副隊長張思德在燒窯時不幸犧牲。毛主席得到這個消息後,沉思良久,指示要給張思德同誌開一個隆重的追悼會。就是在這次追悼會上,毛主席作了影響深遠的著名演講《為人民服務》。在文中毛主席這樣寫道:“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誌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毛主席的這次演講,對進一步加強團結,增強每一個革命者的責任感,克服困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博通古今,喜歡引經據典,又常常推陳出新的毛澤東,對這個成語的引用,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流芳後世
【釋義】“流芳後世”的意思是,好的名聲永遠傳留於後世,也作“流芳百世”。
【出處】此典出自《晉書·桓溫傳》:“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複遺臭萬載邪!”
桓溫(公元312~373年),字元子,晉代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西)人,是宣城太守桓彝的兒子,晉明帝(司馬紹)的女婿。他曾任荊州刺史,掌握長江上遊的兵權,立下卓越的戰功,官至大司馬,專擅朝政。
桓溫天生儉樸,每次飲宴隻安排七個盤子裝茶果而已。然而,他卻以雄才和勇武為資本,在朝廷裏專橫霸道,獨攬大權,窺視皇帝的寶座,企圖篡奪帝位。他有時候躺在床上對他的心腹說:“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和司馬師在曹魏的朝廷中都獨攬大權。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後,尊司馬昭為文帝,尊司馬師為景帝。我是這樣無所作為,恐怕要被文帝、景帝笑話了。”眾人都不敢答話。接著,桓溫撫著枕頭起身說:“既然不能流芳後世,還不如遺臭萬年麼!”他曾經路過王敦的墳墓,因為王敦曾在晉元帝和晉明帝時期專擅朝政,後又起兵反叛朝廷,因而桓溫非常佩服王敦,望著王敦的墳墓說:“真是一個能幹的人,真是一個能幹的人!”他的心跡就是如此狂妄。當時,遠方有一個受過具足戒的女僧,以道術聞名。女僧在一間屋子裏洗浴,桓溫偷窺她,隻見女僧赤裸著身子,先用刀把自己的肚子豁開,然後砍掉兩隻腳。女僧洗浴完以後,走出屋門,桓溫向她請教吉凶之事,女僧說:“如果您做了天子,也會像我這樣,豁開肚子,砍掉雙腳。”
浮家泛宅
【釋義】“浮家泛宅”指以船為家,漂泊於江湖的人。
【出處】此典出自《新唐書·張誌和傳》:“顏真卿為湖州刺史,誌和來謁,真卿以舟敝漏,請更之,誌和曰:‘願為浮家泛宅,往來苕、月讚間。’”
唐代,有一個人叫張誌和,字子同,他年少有才華,十六歲時就被選拔為明經。他給唐肅宗寫了一篇策文,唐肅宗非常賞識他,任命他為待詔翰林,負責四方表疏批答,應和文章等事。後來,他因事犯罪,被貶到南浦任尉。正好碰到皇上大赦,他回到家鄉,從此遊居於江湖之上,垂釣水濱,做隱逸之士。
當時,著名書法家顏真卿任湖州刺史,張誌和前去拜訪他。顏真卿看到張誌和乘坐的船又破又漏,便要為他找一個住處。張誌和說:“我願以船為家,東飄西蕩,往來於江湖之中。”
愛老憐貧
【釋義】“愛老憐貧”表示敬重年老的人,同情貧苦的人。
【出處】此典出自《西遊記》第二十七回:“我丈夫更是個善人,一生好的是修橋補路,愛老憐貧。但聽見說這飯送與師父吃了,他與我夫妻情上比平常更是不同。”
唐僧師徒到西天取經。路上,看見前麵有座高山,那山峰岩石重疊,澗壑灣環,怪石嶙峋。滿山的大蟒噴吐愁霧,奇怪的長蛇吐出怪風,唐僧騎在馬上十分害怕。孫大聖見狀,舞動金箍棒,大吼一聲,嚇得那些狼蟲亂竄,虎豹奔逃。師徒們進到此山,正行到嵯峨之處,唐僧感到肚中饑餓難忍,要悟空為他化齋。悟空明明知道這沒處可化齋,本不想去,但又怕師父念那個緊箍咒,不得已隻好將身一縱,跳上雲端,手搭涼篷,四處尋覓。看了多時,才見正南方向有一座高山,向陽處有一片鮮紅的點子,悟空料定那是山桃,便奔南山摘桃子去了。
常言道:“山高必有怪,嶺峻卻生精。”這山之中果然有妖怪——白骨精。孫悟空去時,驚動了他。他在雲端踏著陰風,看見唐僧坐在地上,十分高興。因為他聽別人說:吃了唐僧的肉可長生不老。那妖精想去捉唐僧,但見唐僧身邊有兩員大將,就不敢靠近,便搖身一變,變成一個花容月貌的少女。那少女眉清目秀,齒白唇紅,左手提一個青瓷沙罐,右手提一個綠瓷瓶,從西向東,徑向唐僧走來。唐僧聽說少女是來齋僧的,連忙站起身來,合掌當胸道:“女菩薩,你府上在何處?是甚人家?有甚心願,來此齋僧?”那妖精見唐僧看不出他是妖怪所變,便哄騙說:“我丈夫在北山凹裏鋤田,我給他送飯去,不料在路上遇到三位遠來,我父母好善樂施,所以將這飯食送給你們吃。”唐僧道:“善哉!善哉!……我不敢吃;如果我吃了你的飯,你丈夫曉得,罵你,卻不罪坐貧僧也?”那女子見唐僧不肯吃,又裝模作樣地說:“師父啊!我父母齋僧還是小可,我丈夫更是個善人,一生愛的是修橋補路,愛老憐貧。要是聽說這飯送與師父吃了,他與我夫妻情上比平常更是不同。”唐僧還是不吃。站立一旁的豬八戒可氣壞了,他不容分說,一嘴把罐子拱倒,就要開始吃。
這時悟空正好從南山摘桃回來,睜起火眼金睛觀看,認得那女子是個妖精,舉棒就打。那妖精使了個“解屍法”,把個假屍留在路邊,偷偷溜掉了。
惟利是圖
【釋義】是:指示代詞,複指“利”。隻要是利就貪圖。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十三年》。
公元580年,秦桓公一方麵與晉厲公訂立友好同盟條約,而另一方麵則又派人遊說狄國和楚國,慫恿他們攻打晉國。晉厲公對秦桓公的做法不理解,就派特使呂相去秦國抗議。
呂相對秦桓公說:“你們秦國是一個大國,可是為什麼從來就不講信義?你一方麵與晉國簽訂了友好條約,另一方麵卻對楚國說,支持它侵犯晉國的行動。世人應該怎麼理解你們的政策?”
秦桓公傲慢無禮地回答道:“這很好理解,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隻要對秦國有好處,其它後果概不考慮。”
呂相吃驚地指出:“你們這樣做,不是惟利是圖嗎?”
秦桓公說:“你概括得很準確,我們所需要的正是惟利是圖的政策。”
呂相質問道:“你們就不怕別國跟你們斷交嗎?”
秦桓公說:“那就聽便吧。”
呂相知道此事已無可救藥,立即回去向晉厲公報告,晉厲公聽說此事後非常生氣,當即撕毀盟約,徹底與秦國斷交,戰爭再次爆發。
救死扶傷
【釋義】搶救快死的人,扶助受傷的人。形容醫務工作者的工作精神和職業道德。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司馬遷是我國漢朝時偉大的史學家,因上書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而被處以腐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