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卷: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16(1 / 1)

如何獲得諾貝爾獎

“中國怎樣才能獲得諾貝爾獎?”據考證,這個問題最早是在1979年,被中科院哲學研究所的一位年輕研究員提出來的。當時,這位年輕人對諾獎遲遲不肯垂青本國而苦惱不已。

於是,在次年,中國再次無緣諾獎的憤懣下,他在報紙上發出了自己的牢騷:放眼歐美,荷蘭、奧地利、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數十年前就已問鼎諾獎。再環顧鄰邦,印度、巴基斯坦也都得過。尤其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小日本也跑在了咱們的前麵。說實話,這樣的事實令我汗顏。我想,所有的國人對此都會自慚形穢的吧!

恰巧當時,中央一位領導人在吃早茶時,看到了這篇時評。言辭雖尖銳,但說得卻不無道理。“眼瞅著自己被遠遠地撂在後頭,不但顏麵上過不去,而且,這日益成為製約國家國際地位提升的瓶頸。”於是,他意識到了問題的嚴峻性。接著,他委命年輕人成立一個研究組,把“中國怎樣才能獲得諾貝爾獎”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來攻克。

接下來,年輕人為不辱使命,率領專家組夜以繼日地鑽研。但多年後,仍未得到一絲進展。為尋求突破,他們組織訪問團去了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這個被譽為諾貝爾獎搖籃的神聖學府。而在瑞士待了一年,在耗費了大量人力和財力後,依舊毫無頭緒。麵對這樣慘敗的結局,大家都心灰意懶了。但年輕人卻發誓“不破樓蘭終不還”,接著,他獨自一人留下了。一個月後的某天,他從學院圖書館浩如煙海的資料裏,翻到了兩則軼事:

一、2002年,韓國物理學會五十周年慶典在漢城舉行。晚會進行到一半時,突然轉向了“獲得諾貝爾獎將會帶來哪些好處”的討論。幾乎所有的與會者都在眉飛色舞地描繪著。而日本的幾位科學家卻始終閉口不提。他們一致認為這個話題“乏味透頂、無聊至極”。他們說:求真務實是攀登科學高峰的氧氣罐,而急功近利則是學術研究的大敵。話音剛落,現場一片寂靜,氣氛驟然變得十分尷尬。

二、2006年10月,瑞典卡羅琳醫學院把諾貝爾生理學獎頒給了美國的伊格納羅教授。被邀訪華期間,記者問了伊格納羅這麼一個問題:據您估計,中國何時可以實現諾獎的零突破?聽了這話,伊格納羅原本微笑的臉上,頓時閃過一絲詫異。他很快明白了過來,答道:這是一個不該問的問題!同時,我告訴你,它也是錯誤的。獲得諾獎不應成為科研的目的,因為這違背了當初該獎設立的初衷:探索真理、造福人類。

看完後,年輕人猛然間茅塞頓開。接著,他迅速擬好一份報告,並立即把它提交了上去:當所有人忘掉這個問題時,中國獲得諾貝爾獎就指日可待了。至此,曆經了二十餘年的研究終於告破。而此時的年輕人也已步入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