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1)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曆史的長河在不斷的衝刷、洗禮中留下一顆顆瑰麗無比的明珠。《菜根譚》就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其作者洪應明(明),約公元1596年前後在世,字自誠,號“還初道人”。大約生活在明萬曆年間,其生平事跡不詳,許多文章都說“究不知其為何許人也”。他早年熱衷於仕途功名,晚年皈依佛門,離鄉學道,洗心禮佛。研究佛、釋、道,著有《仙佛奇蹤》四卷(被收入《四庫全書》)、《寂光境》,晚年隱居茅山時寫下了《菜根譚》。萬曆三十年(1603)前後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

他的著述很多,如《聯瑾》、《樵談》、《筆疇》、《傳家寶》等書,都是當時的的警世教言,但後世無傳。而成書於萬曆年間的《菜根譚》,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修身、齊家,包涵了人世間的大道小理。將儒家的“中庸”哲學,道家的“無為”思想,佛家的“出世”法則熔冶於一爐,總結處世為人之策略,概括功業成敗之智慧,指示修身養性之要義,界分求學問道之真假,指點生死名利之玄妙;既主張積極入世、經營天下、為民謀福、恩澤後世的進取精神,又宣揚親近自然、悠遊山水、獨善其身、清靜無為的隱逸趣旨,同時也倡導悲夫憫人、普渡眾生、透徹禪機、空靈無際的超脫境界,是中華傳統文化處世智慧的絕佳總結。

洪氏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闡述出來,使人咀嚼玩味,體會其中困苦艱辛的經驗、清冷淡泊的趣味,寓意深邃,耐人尋味。他以大徹大悟的東方智慧,從修身處世、做人做事、名利為學、立業生存等一個人的一生,用優美的文辭,精煉明雋、雅俗共采的奇珍寶訓,告誡世人如何磨煉品行,端正節操,淡泊處世,達觀人生。一言一語含義深遠,字字句句警世感人。為世人提供了尋找修身養性的途徑和為人處事的準則。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在今天,現代生活的跳躍式發展和城市喧囂已經湮沒了古代風情並帶給我們與日俱增的焦慮、煩躁和不安。《菜根譚》如一溪清泉,滌去了我們焦燥的塵灰,解除了我們心中的煩惱,開啟了我們的福慧之門。真正是一本超凡脫俗、有益於世道人心的出入世智典。

古人雲:“譚者,談也。性定根香。”花香可以用鼻來品味,果香可以用口來品味,而根香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品味。精心沉玩,乃得其旨。毛主席他老人家曾說過:“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讀懂《菜根譚》,體味人生百味,就能做到“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花濃柳豔處,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可見這本書給人的教益,非同一般。

本書是以光緒丁亥年氧揚州藏經院木刻本為主參以二十三年佛學書局排印的《菜根譚》清刻版本,包括修身、應酬、評議、閑適、概論5部分,共計379條經典語錄。為了便於讀者更好地閱讀理解,本書采用了以說理、故事相結合的方式。博大、淡泊、寬容、善良、謀略和智慧,書中無處不在。咀嚼菜根,是與智者交談,與畏友交流,是人生路上沉甸甸的、暖暖的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