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雪58(2 / 2)

一千三百多年的曆史,這座廟可謂曆盡滄桑。如今的寺廟,已經不知經曆了多少次興廢。所幸因是名山古刹,燈傳不絕,所以依然有興旺之象。

“西風禪寺”幾個字,為趙樸初先生所題寫。樸初先生一生為我所敬重,樸初先生這幾個字的風格,在我看來,更是與這禪寺十分貼切。細細揣摩,讓人能品出人生自守、枯榮勿念的意味。

轉到禪寺後麵,此處是僧人們的臥室和香客們的客房,有些破舊,陽光從天窗上照進來,能看到懸浮在空氣中的塵埃在飄動,沿木樓梯上去,每一步都發出木頭的悶聲。所有房間的陳設都是木頭的,顏色很舊,掛著的僧衣也是灰灰的,敗了色一樣。這一切在朦朧的光線與飄浮的塵埃中,有一種綿長深遠、時空變幻的味道。

這樣的場景,我總感到異常熟悉。這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禪寺。隨意、自然、有一種自成的秩序,宛如平常人家在以平常的心態,過著正常的日子。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的我越來越希望自己也能有一顆平常心。

又上來幾個進香的人,大多是老人,虔誠,心平氣和,頗有禪意,宛如這座禪寺。

一座心平氣和的禪寺,一座讓人能夠“放下”的禪寺,讓人能在此平靜地度過餘生。它對你沒有任何要求,對它,你盡可以采取低頭、閑適、沉默的姿態,甚至你可以有意,也可無情。它不會強求你,也不會壓迫你。後來,我這樣想。

“來了,就不想走。這水、這山、這禪寺……”下山時,交流著對太湖花亭湖的感受,我和朋友們都這麼說。的確,平日裏的我們,總是在朝九晚五的滾滾車輪上奔波,總是陷入生活的各種煩亂和浮躁中。置身塵事,難免身心蒙塵,一步一煩惱,一步一雜念,我們的身不再靜,我們的心不再安,所謂的 “物我兩忘、明心見性”境界,離我們更是越來越遠。為什麼我們忙得沒有時間靜下來,聽一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為什麼我們要把最寶貴的留到生命消失以後?

世事變幻,禍福無常。是不是我們心態平和了,我們身邊的世界就平和了,就算風雲變幻,我們也能做到處變不驚,從容應對了呢?是不是心無雜念了,我們就能覺察事物的本質洞明一切了,就能如禪者般始終保持不被外界所牽動的禪定與平靜了?

也許是吧。然而,我們能做到嗎?對我們來說,放棄外界誘惑,超然物外,始終保持一顆安定的心,始終保持不被冒犯所激怒的平靜,太難太難!

正如,我們不願意離開這座山一樣。此時此刻,我們渴望留下來,這是真實的。但隻要我們一下山,我們立刻就會將自己拋入滾滾紅塵之中,這也是真實的。

所以,我們最終還是要走,要離開。一種平和的告別。那座山,似乎也不懂得離別,自然更釀造不出過多地牽腸掛肚。這種離別方式在很久以後,才讓我真正認清,我已經在失去,並且失去的傷痕漸漸清晰。

下山的時候,我想以後夏季、秋季、冬季都來這裏看看,我甚至想,看過這裏的四季,以後就來這裏定居安家。可是最終,這些想法都是隻是想法。我沒有再去過,即使我所居住的城市離那裏,僅有一個小時的車程。但我還是希望自己,能永遠保留關於那水、那山、那禪寺、那風景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