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8 超強火力(1 / 2)

388 超強火力

李洋單槍匹馬朝轟鳴陣陣的戰場奔去,身影如一陣風,二三十裏路程,沒多久就到了。

十多萬劍角羊,那是非常的多。它們圍成的圈子輻射方圓十多裏地,中間密集,外圍鬆散。就如同一隻巨大的磨盤,在不停地轉著,緩慢磨動,消耗包圍圈內反抗者的戰鬥力。

在戰甲輔助掃瞄裝置的幫助下,李洋站在十三四裏外,朝圈內看去。包圍圈並不是靜止的,外層的羊也在慢跑,越往裏羊跑的越快,它們冒著槍林彈雨衝擊著核心部位處的陣地防線,前赴後繼,英勇非常。

他把注意力往裏放,見被圍者裝備奢豪到了極致。

被巨量的劍角羊包圍,若沒有堅實的防線,怎麼抵擋羊群的衝鋒?被圍者的車隊有各類型車輛近三十,其中體格最大的十六架擋在最外層,幸好李洋惡補了不少這個時代武器的知識,認出了它們的來曆,‘陸行者’。

說起‘陸行者’,它的曆史非常之久遠。在機甲這種終極單兵大殺器出現之前,它已然列裝各國陸軍部隊——當時世界還沒被機器人勢力搞出核彈危機,各國政府依然存在。

也可以把‘陸行者’當成機甲的前身,或者是初代產品。沒有‘陸行者’的製造經驗,機甲也不可能出現的那麼早。

從現代兵器史來講,陸戰利器的演變,從坦克到機甲,夾在中間的就是‘陸行者’。雖然它隻是曇花一現,從製作完工,投入生產,列裝部隊,到退役陸軍序列,全套過程在短短五六年內完成。但是它也有其存在的價值,並在機甲出現,漸漸繁盛的若幹年後,再次出現在陸軍裝備的舞台上。

作為坦克過渡到機甲的代替品,陸行者同時具備兩者的一些特征。它由坦克演變而來,最初以履帶傳動,除了更大口徑的坦克炮,它的副武器還有重機槍,以及反坦克導彈。從它身上,也能看到機甲的演變,初代‘陸行者’有四隻手臂,或者稱其為‘足’。

四隻‘足’把‘陸行者’支撐起來,像爬行類動物一般行走。趕路時用履帶,作戰時為了追求動作的靈活,改成‘足’變向移位。

‘陸行者’體積遠超坦克,火力遠超坦克,靈活作戰能力也遠超坦克。除去製作費用昂貴的因素,各方麵性能它都把坦克甩在後麵。再加上用它對付機器人更合適,坦克這才無可避免地被替代,退下曆史的舞台。

全球核危機後,機器人強勢崛起,與人類搶地盤,搶資源,搶雙方共同需要的一切。盡管資源向軍工方麵傾倒的厲害,卻依然支撐不起機甲的全麵普及。機甲好是好,就是成本太高,消耗資源太多,就連駕駛員的培養都得花大上大把時間。

於是,人們偶然間把目光投向早被淘汰的‘陸行者’,發現相對於機甲,它製作成本低廉,且材料要求也遠低於機甲,原材料來源廣使得它能大量生產。再加上不斷地改裝,在成本小幅度上漲的情況下,‘陸行者’已然越發的先進,威力也更大。

比如眼前的這十六架,體格大,火力猛,若沒有它們擋在最外層,陣線早被劍角羊突破。

‘陸行者’發展至今,有許多型號,眼前車隊中使用的為‘六足陸行者’。顧名思義,它有六隻足,遠看像一隻伏在地上的鋼鐵蜘蛛。

這六隻足,十分粗大有力,不但要支撐起整個機體的重量,更得提供足夠的移動力,要知道‘陸行者’也講求靈敏度。

六隻足上麵,頂著一隻巨大且厚實的等邊六角形‘鋼盤’。那‘鋼盤’是‘陸行者’的主體,駕駛室,各種火力布置,諸多係統的軟硬件均在那上麵。

跟坦克比,它真的很大。頂上的六麵鋼鐵結構體,造的十分規整,每麵邊長十五米,高有七米。裝甲厚重,火力威猛,一看便知它是大殺器。

最讓人稱道的,是它的火力。六角盤的最上麵,頂著一門口徑三百毫米的自行火炮,射程六十公裏,實施中遠程打擊,坦克配不起這炮,也打不了這麼遠。

接著第二層的六個角,每個角的頂點上,均有一門小型炮塔,活動角度一百八十,炮口直徑八十五,屬於速射火炮。

第二層的六個邊,活動裝甲板移開之後,就露出內藏的六聯三十六發的火箭彈,它屬於小型殺傷武器,實施火力覆蓋用的,射程四十公裏。

再下一層是半內嵌式的機關炮,在六個邊的上,每邊兩挺。三十五毫米的機關炮,移動角度一百二十,最高射速可達到每分鍾六百發。

有了這三層火力布置,‘六足陸行者’就真正的成為一架移動敏捷的小型堡壘。它還有一件大殺器,藏在底部,擋板打開後,可見到兩枚中程地對空導彈,專打空中的飛行物。不過,要施放這兩枚導彈,六隻足得立的足夠高,這才能滿足發射的角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