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甲的發展已有五六十年的曆史,在很久以前便分成異能戰甲和特種戰甲兩大類。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在生存環境的壓迫下,人類的整體科技水平突飛猛進,戰甲的性能也越發的優異。
能夠生產戰甲的家族或企業,不再隻有那麼少數幾家,低端戰甲的生產商在這幾十年間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戰甲生產商的多樣化,致使戰甲的係列、型號也千差萬別,幾乎每隔幾個月就有新的戰甲問世。
趙氏,依然是中國境內實力最為雄厚的機甲生產商,幾十年來依然如故。它是古老的世家,傳世百多年,實力自不一般。其生產的戰甲被業內稱作精品,在同等等級下,無論品質還是作工,都比其它生產商的高出一截。
李洋身上穿著的戰甲,來自趙氏。‘鬥士’三型b級異能戰甲,趙氏十二年前的主打品牌,曾經以優異的性能,以及強大的兼容性,在戰甲領域大放光彩。
盡管時間過去十多年,這種型號依然沒有停產。並不是所有人都買得起最新型的戰甲,像‘鬥士’三型這樣的經典戰甲,十多年之後依然是很多能力者的最愛。
最初的異能戰甲,注重的是對能力者速度和力量的提升,三至五倍的提升效果是它最大的功用。經過幾十年發展,戰甲在保持原有優點的基礎上,在其它方麵不斷完善。
比如舒適性,它有先進的保潔係統,不用**掉戰甲,生理排泄物能被機甲自動排出。保持身體清潔的同時,還有按摩、甚至醫療功能,前提是戰甲上掛裝有醫療用的注射劑。
比如適應性,它能從水中攝取氧氣,保障使用者在水中持續運動。它自帶反重力裝置,異能戰甲本就不重,在裝置的幫助下,使用者將身輕如燕,甚至能在空中懸浮一段時間。在山地、叢林、沼澤等地形,此功能均有優異表現。
比如各種輔助設備,夜視儀,遠視儀,小範圍偵察儀,以及單兵通訊儀……種種輔助配件沒有直接加成戰甲的戰鬥力,卻大大加強了使用者的生存能力,一甲多用,是這個時代異能戰甲的功能體現。
當然,作為戰爭利器,在戰鬥力方麵,異能戰甲的表現更突出。
在異能戰甲問世之初,界內便有定論,輕便的異能戰甲對使用者身體的提升極限是五倍力量、速度。三到五倍,是最合理的中間值。
不是不能提升的更多,而是人的反應神經達不到更高的要求。即便有這樣的怪胎,超五倍提升的異能戰甲,耗能更多,部件磨損更快。除非用更高一級的供能核心,更先進的原材料,比如b級戰甲用*級核供能裝置,用*級戰甲的製作材料。
如此以來,提供超出五倍以上加成的異能戰甲,它的製作成本太高。零敲碎打地算下來,一件這樣的b級戰甲甚至比*級戰甲的成本還高出一截。
在速度、力量加成三至五倍的業內潛規則不變的情況下,增強異能戰甲的作戰能力,隻能從武器入手。最初的異能戰甲是沒有武器掛裝的,使用者多精通空手作戰技巧。
這個時代的異能戰甲,盡管體形輕薄,掛裝的武器,冷兵器,熱兵器,一樣不少。就像李洋身上的這件‘鬥士’三型b級異能戰甲,它同時裝備有冷熱兵器。
冷兵器是一對鋸刀,分長短兩把。它們的外形與舊時代的軍刀很像,都是直刀,隻在刀頭上略有彎曲。雙開刃,正麵刀刃除去刀尖一小段是鋒利的刃,其它部位均為鋸齒的波浪形,像鯊魚的牙。
刀背麵是平滑的刃,刀麵上有雙開的血槽,刀柄刀顎的設計保持簡約風格,非常樸實。短刀刀刃三十公分,長刀刀刃八十公分,刀柄的設計長刀是短刀的一倍,雙手握著也很舒服。
熱兵器自帶兩件,一把手槍,掛在左**上,一把重機槍組裝在右臂上。
手槍作為近身武器,這把很**。有效射程一百二十米,比一般手槍強那麼一點,最誇和的是它的口徑,20毫米,這可不是手槍該有的啊。
架在裝甲車和吉普車上的機炮,也才20毫米口徑,這把手槍的威力可想而知。口徑大,意味著威力大,裝彈量十二發,槍長二十二厘米,彈夾采用雙排彈倉設計,使得這把‘手炮’外表不那麼臃腫。
重機槍本不應該裝配到異能戰甲上,但是,為了達到火力需求,不得不配。
一般的重機槍,體積大,重量沉,再加上子彈箱,拿著非常不方便。輕質的異能戰甲配上大塊頭重機槍,怎麼看怎麼別扭。為了找到適合異能戰甲的重機槍,精巧的折疊式槍械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