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
——莎士比亞
生存即苦難的觀點有些過於悲觀了,其實意在告訴人們麵對艱辛的生活,隻有正視它們,敢於與其抗爭,才能得到想要的生活,超越苦難,迎來生命的輝煌。
人生苦短,風雲難測,常人難以想象海倫·凱勒在漆黑的世界度日如年的感受,難以窺探貝多芬失去聽力時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縛了霍金的身體,卻不能束縛他睿智的思緒;智障阻礙了舟舟的發育,而音樂王國裏卻飄灑著靈動的音符。生存有時是痛苦的,苦難卻有其非凡的意義,生命在抗爭中贏得尊嚴,超越苦難,輝煌盡顯!
汶川可怕的地震讓人們久久難以忘懷,而那個叫做康潔的女孩更是讓人看到希望。據康潔自述,地震時她正在學校六樓上課。劇烈晃動時,她想:不能死在這裏,要搏一下。於是她從樓上縱身躍下。她清楚地聽到,身後有同學驚呼:“康潔跳出去了。”她向樓下的農田跳去。落地時,康潔被彈了起來。不可思議的是,她竟然沒怎麼受傷。這時樓已塌成了 3 層,師生們在呼救。更令人感動的是,康潔站起來之後,竟毅然重返教學樓,去幫助老師和同學們。此時,餘震又起,危急關頭,她又從“三樓”縱身躍下。結果,除了在救人時腿上劃了一條大口子,基本沒大礙。
另外,還有一個幸存的孩子,就是我們熟知的“可樂男孩”。在被埋了 80 個小時後,孩子被救援人員找到並準備送往醫院,這時男孩的一句話感動了全中國:“叔叔,我想喝可樂。”大家紛紛說:“好,給你拿可樂。”誰知男孩又說:“要冰凍的。”大家馬上又應道:“好,拿冰凍的。”現場的人們被逗樂了,心中卻充滿了感動。
兩個孩子麵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他們的勇敢與樂觀感動了世人。麵對困難,他們沒有逃避,而是選擇樂觀麵對。
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苦難也是人生變奏曲中不可跳過的一章。巴爾紮克說過“苦難是人生的老師,是人生的新起點。”沒有苦難的生活是幸運的,也更是蒼白單調的,空虛脆弱的。隻有曆經苦難,才能懂得生活的艱辛,才能珍惜擁有的一切,感受生活的幸福。
苦難是人生最好的大學,它讓我們懂得如何珍惜擁有的一切,享受當下的生活。苦難激勵我們為改變現狀而努力,等到戰勝苦難的那天,你會發現生活原來如此的美好!
巴勒斯坦詩人 Ehab Bsiso 寫過:“作為巴勒斯坦人,苦難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在苦難中生存,但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原本是為了苦難而生存。對於生命,有比苦難更多的東西。”
人類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生命季節裏的徘徊,開始了新長征路上的生存。隨著年齡的增長,生存的壓力也隨之增加。麵對殘酷的競爭,隻有選擇堅強麵對,你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退縮、放棄都意味著淘汰、滅亡,一個不敢麵對苦難的人,注定在殘酷的社會競爭中倒下,成為懦弱的失敗者。
人的生存受環境製約,我們卻要做環境的主人。生活中少不了坎坷,但我們絕不能因此迷失。戰勝苦難,學會生存,勇敢超越:水中的魚兒不超越,怎能進化為較為進步的兩棲動物呢?陸地上的脊椎動物不超越,也不能變成鳥類。上天永遠不會偏愛那些雙手合十、虔誠祈禱的人,而樂於把機遇留給勇於超越的人。
生存即苦難,隻有選擇麵對。如果在苦難麵前懦弱,表現得悲觀消極,終將成為生活的失敗者。有些人麵對苦難怨聲載道,有些人麵對苦難堅持不懈。前者倒在整日喋喋不休的抱怨中,後者成為生活的強者。
為了生存,為了更好的生活,讓我們擺脫苦難的束縛,堅強地麵對世事,努力拚搏,為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奮力打拚。人生就是在不斷拚搏中彰顯榮耀,人性正是在不斷超越中盡顯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