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

孫中山(1866~1925),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名文,字德明,號日新,改號逸(yì)仙,後化名中山樵(qiáo)。廣東香山(今中山)人。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於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在澳門、廣州行醫。1894年提出革新政治主張,被拒絕,遂(suì)赴檀(tán)香山組織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和“驅除韃虜韃虜:古時漢族對北方各少數民族的統稱。,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政綱。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選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創辦《民報》,宣傳革命,同改良派激烈論戰。此後在國內外發展革命組織,聯絡(luò)華僑、會黨和新軍,多次發動武裝起義。1911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shì)就職,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棄醫從政

孫中山的陵墓在南京的中山陵,那裏風景優美,氣候怡(yí)人。每年都有許多遊客絡繹不絕絡繹不絕:前後相接,連續不斷。地到南京去懷念這位民主革命的先驅(qū)者。

孫中山出生於廣東香山縣翠亨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6歲就參加農業勞動。10歲開始讀書。1878年(光緒四年),孫中山12歲就隨母親到檀(tán)香山投靠親友。出國遠行使孫中山眼界大開。

第二年,他進入英、美教會辦的學校讀書,學習近代科學文化知識,受到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逐漸認識到了清政府的腐敗落後,萌(ménɡ)生了改良祖國、拯救國民的思想。他注意學習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曆史,研讀華盛頓、林肯等人的傳記。1883年夏,他由檀香山返回祖國,對清朝官吏的勒(lè)索進行痛斥。他對同船的旅客說:“中國在這些腐敗腐敗:混亂,黑暗。的官吏掌握中,你們還坐視不救麼?”表達了他一片愛國之心。

1892年7月,孫中山以最優異的成績,獲得醫科碩(shuò)士學位。他從中法戰爭中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賣國媚外。深重的民族危機使他對醫術濟世產生了懷疑,他深深地感到:醫生的醫道再好,也隻能救治一些人的生命和傷痛,並不能使災難深重的中國富強。而要醫治整個國家的疾患(huàn),必須徹底改變中國的現狀。為了“救人救國”,他決定棄醫從政。從此,他踏上了改革中國政治的新裏程。

1894年秋,孫中山又多次由上海赴檀香山,積極向華僑宣傳革命,得到20多個進步華僑的支持。當年11月,成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孫中山認為機不可失,率領會員數人,從檀香山趕回香港,於1895年2月成立香港興中會總會。

興中會成立以後,孫中山立即策劃在廣州發動起義。經過半年多策劃,在振興中華的旗幟下,團結了數千人,於1895年10月26日(農曆重陽節),利用秋祭(jì)掃墓的時機,聚集聚集:集合,湊在一起省城,炸毀兩廣總督(dū)府,奪取廣州城。因叛徒出賣及香港殖民當局告密,起義計劃敗露,起義失敗。孫中山被迫經香港流亡日本。

在孫中山的領導下,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爆發了。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布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朝政府,結束了長達2000餘年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建立起了東方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還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開辟(pì)了前進的道路。不屈不撓(náo)的民主革命家

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億萬民眾為中華民國的勝利誕生而盡情狂歡,高呼“共和萬歲”。4月1日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強大壓力下,孫中山被迫辭去了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中國大地又出現了一片令人難熬(áo)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