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中國古代最偉大的醫藥學家。他出身在一個行醫世家,父親李言聞是位名醫。李時珍受家庭的影響,從小立誌也當一名醫生,為百姓看病,解除病人的疾苦。在尋藥行醫的過程中,他傾注無數心血,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中藥巨著《本草綱目》。
在1951年世界和平理事會維也納會議上,中國明代的李時珍,作為惟一的醫藥學家,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的首批名單之中。20世紀最有權威的科學史家和著名漢學家英國的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明代的偉大科學成就是李時珍那部攀登到本草著作頂峰的《本草綱目》。李時珍達到了伽利略——維薩裏的科學活動所隔絕的任何科學家所不能達到的最高水平。
從科場失意到卸職太醫
李時珍,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生於湖北省蘄(qí)春縣蘄州鎮(明代叫做蘄州,是當時的州治所在,管轄(xiá)五個縣),出生的地點是東門外的瓦屑壩(bà)。他的父親叫做李言聞,字子鬱,號月池,是個名醫。
李時珍的父親李月池,以博學多才聞名遐邇聞名遐彌:形容名聲大。。他著有《醫學八脈注》、《四診發明》、《痘疹(zhěn)證治》、《人參傳》、《艾葉傳》(也叫做《蘄艾傳》)等醫書和藥書。他不僅醫術高明,而且為人忠誠厚道,以孝道聞名鄉裏。他生有兩男一女,李時珍是他的第二個男孩,也是他最聰明的一個孩子。
像李月池這樣的家庭,收藏的典藉、醫書、藥典、藥材是十分豐富的,李時珍從小就生活在環境優美的蘄州這個學術氣氛(fēn)濃厚的家庭之中。
李時珍小時候身子十分羸(léi)弱,經常生病,長時期都和藥罐(ɡuàn)子為伴。幸得父親是醫生,終於逐漸把他醫好,到10歲左右的時候,他的身子就比較健康了。
李時珍長得聰明伶利,雖然瘦削一些,雙目卻炯炯有神炯炯有神:(jiǒnɡ)形容明亮(多用於目光)。,他從小就對飛禽走獸、草木蟲魚一類的東西,有著特別的興趣。他對什麼都想看一看,對什麼都想問一問。李月池研究藥草的方法,就是經常把新鮮的藥草拿到家裏,和書上所說的互相印證。因此在他家的庭院裏,經常可以聞到藥草的芳香。李月池到山野采藥的時候,也常把兒子帶著去,這樣,李時珍從小就認識了大量藥物的名字。
李月池見到兒子對生物這樣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買了一本《爾雅》,教他學習。《爾雅》是從漢代初年流傳下來的一本辭書,裏麵介紹了許多動物植物。宋代又有人注明字音並加上了插圖。這是傳統的給少年兒童解釋自然事物的入門書。李時珍很快地就把其中的內容,大段大段地背誦下來了。
但是,李時珍的父親卻不願意兒子再從事自己的職業。因為在封建社會裏,統治者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把醫生的職業看成是卑賤的行業,根本不放在眼裏。所以李言聞希望兒子讀四書、五經,將來弄個一官半職,也好光宗耀祖。
李時珍沒有辦法,隻好硬著頭皮去試試。李時珍14歲的時候(嘉靖十年),被蘄州知州選中,由父親帶他到黃州府去應試。他初試告捷(jié),考中了一名秀才,全家都很高興。
1540年(嘉靖十九年)初秋,武昌鄉試放榜的時候,圍在貢(ɡònɡ)院門口照壁前觀看名單的真是人山人海。這名單上麵寫有名字的,就是“鄉試中式”,成為“舉人”,有資格到京城去考進士,謀求官職利祿(lù)了。
圍著看榜的李月池和李時珍父子,他們全神貫注地搜索上麵有沒有“李時珍”三個字,一遍、兩遍、三遍地掃視著,始終沒有發現。“啊,又落選了”,兩個人都神色黯(àn)然。李月池更顯得非常懊(ào)喪。
這時的李時珍是23歲,連同這一次,他已經3次參加“鄉試”失敗。前兩次分別是在17歲和20歲的時候。17歲那一次,他初次參加,年紀很輕,失敗了也不覺得怎麼樣,20歲那一次,他是帶病去武昌的。那次失敗,可以歸於因久病新愈,體力應付不來。但這一遭,已經是第三次的失敗了,簡直可以說是最沉重的一次打擊。在離開貢院門前的照壁的時候,父子兩人,都默默無言,各自想著自己的心事。
李時珍經過這次打擊,逐漸地冷靜下來。他再三尋思:“不行,這條路不能再走了!”在他閱讀醫書,或看“格物致知”的時候,就感到興致勃勃,情趣盎(ànɡ)然;在他誦讀八股文的時候,卻感到沉悶乏味,昏昏欲睡。他3次上武昌應考,完全是為了順從父親的意願。“為什麼我不可以走父親的路,以醫術濟世呢?他不是受到許多黎民百姓的尊敬嗎?盡管有些達官貴人輕視他。”李時珍這樣想著。
但是重要的是得說服父親,在此之前,李月池為了勸告兒子走科舉的道路,曾舉了若幹古代傳說給他聽。例如三國時代的神醫華佗晚年曾經對自己行醫表示悔恨,晉代的殷浩怕人知道自己精於醫術,悄悄燒掉了藥方之類的事情。他末了總是這樣說:“孩子,應試做官,才是一條康莊大道。做醫生,是給高門大戶瞧不起的。”李時珍根據自己的讀書心得,經常和父親辯論,古代的許多著名學者文士,鄭虔(qián)、文彥博、蘇軾、陸遊,不是都兼懂醫術嗎?陸遊經常給人看病,贏得了許多莊稼人的尊敬,許多人家的孩子,都來請他命名呢!盡管李時珍侃(kǎn)侃而談,但有很長一段日子,他卻始終未能說服父親。
在決心下定之後,當他們乘船返回蘄州的時候,李時珍就一再在船上懇切地向父親表達了自己的意念。他說能夠救活千千萬萬人的醫道是崇(chónɡ )高的,他相信自己必定能夠繼承父業,做一個出色的醫生,不辱家門。
李月池看到兒子果斷的、凜(lǐn)然的神色,不覺愴(chuànɡ)然,沉默了好一會,終於點了點頭:“哎,好吧!時珍,就按照你自己的主意辦吧!”
李時珍回到家鄉不久,蘄州發生了一場大火,災民很多,李時珍跟著父親,為群眾診病,救死扶傷,忙碌了好些日子,得到同鄉們的稱讚。
但是,李時珍自知學識還很不夠,他下決心苦讀十年八年,積累書本上的知識,然後親自實踐。況且,他家的經濟狀況始終保持小康的水平,父親李月池並不急幹等待他賺錢回來幫補家計,也樂於由他埋頭典籍和醫書。
從武昌鄉試失敗,回到蘄州之後的10年,即從23歲到33歲這個階段,是李時珍埋頭苦學的時期。他讀的書以醫書、藥書為中心,同時也對經傳子史、聲律農圃(pǔ)、醫卜星相、樂府諸家,都廣泛涉(shè)獵。就是曆朝的詩歌,特別是唐詩,他同樣讀得入迷。他有時還把精彩的唐代律詩一一抄錄起來,輯(jí)成一本呢!自然,他讀的主要是醫藥學方麵的書,例如曆朝的各式各樣的“本草”著作,以至曆代研究博物的專書。
李時珍到了30歲左右,為了學有所用,他為了印證書上的道理,給人看病漸漸多了起來,由於經常妙手回春妙手回春:稱讚醫生醫道高明,一下子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對於貧窮的人又常常不收他們的醫藥費,受到群眾交口讚譽。聲名越來越大了。
他救活了許許多多的人:
有人二便不通,終日呻吟,給他醫好了。有人患上了奇難雜症,給他醫好了……這些事情越傳越遠,遠遠近近來求診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說蘄州瓦屑壩出了個神醫。聲名漸漸傳到蘄州以外的許多州縣去了。
“李大夫”的聲名傳遍了蘄州一帶,患上各種嚴重疾病,以至各種奇難雜症,而被他一一醫好的人,一傳十,十傳百,竟使得遠在千百裏外的人也有不辭舟車勞頓,趕到蘄州城來請他看病。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皇室的長治久安,先後分封子孫25人為王者出駐北方重鎮和內地各省,作為屏藩。這些王者的嫡(dí)子又繼續襲位為王,加上後來皇帝新封的王,數量非常可觀,幾乎每兩三個州就有一座王府。這些宗室貴族高高在上,盤剝百姓,成為各地的一股特殊勢力。
李時珍醫術高明,聲名遠播,許多王府也都知道了。附近的一些王,荊穆王、富順王、都昌王和府縣衙門的大小官員,都經常請他去為家人或者自己治病。李時珍並不阿諛阿諛(yú):迎合別人的意思,說好聽的話(含貶義)。權貴,也不受分外之財,隻是重視醫德,治病救人罷了。對任何人的病他都盡心盡力去診治。因此,他也得到這些王府人物的器重。
那時,荊府富順王朱厚焜(kǔn)特別溺(nì)愛他的偏房所生的一個兒子,準備廢掉正妃所生的嫡(dí)子,另立自己喜歡的庶(shù)子做世子(被立為“世子”的兒子將來才能夠繼承王位),這事外界都有不少人知道了。剛好嫡子生病,富順王把李時珍請去,言談之間也流露出對嫡子的憎惡,表示聊盡人事,醫得好,醫不好也隻好聽天由命。李時珍知道他的意思,依然極其細心地診脈,看完後開了一個處方,因為其中有“附子”一味藥,特意取名“附子和氣湯”。這是藉“附子”與“父子”諧(xié)音,規勸富順王以父子大義為重,不可憑一己好惡,任意行事。這種藉藥方的用字諧音,諷喻權貴人物的事情,在封建時代是常有的。富順王看了藥方,果然受到感動,“廢嫡立庶”的事後就中止了。而且,嫡子的病也漸漸痊愈。
封藩在武昌的楚恭王朱英烇,聽到李時珍的這樁義舉,對他的品德和醫術十分讚賞,就派專人到蘄州來,聘請李時珍到王府去擔任“奉祠(cí)正”(這個職務是主持王府的祭祀儀一類事情的。同時,又讓他掌管“良醫所”,負責王府宗親的醫療保健)。王府裏的體製並非十分嚴格,所以可以身兼兩職。這些職位,都是正八品小官,比七品的知縣略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