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為心聲的真切寫照
卡夫同學想出書的事早就告我,但要我為他將要出版的書作序是未曾所料。我很猶豫,勸他另請名人為好。但他很認真地說就是我,盛意難卻,隻好從命。
我和卡夫是南京大學中文係同窗好友。我們從相識、相知到相處,至今整整38年。真可謂“38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以往的很多事情曆曆在目一直不能忘懷,經常在腦海中浮現:卡夫同學人很聰明,多才多藝,反應快,涉獵範圍廣,接受能力強,愛好十分廣泛,文筆運用自如,朗誦激情滿懷,待人真誠,性格直爽,在藝術方麵又頗具特長,吹拉彈唱樣樣都行。在我的印象中,他對任何事情都樂此不疲,永遠充滿著活力,精力尤為充沛。幾十年下來他的這些特性基本上一直保持,沒有根本性的變化。這也在他傳給我的文集初稿中多有得以驗證。
收到文集我即放下手頭事情集中時間讀完全部內容。掩書沉思,深深地被卡夫同學的經曆所觸動,也被書中的情節所感動。卡夫同學大學畢業後回到軍營,隨後又轉業到地方。曆經數十年,轉換多崗位。足跡所至,使命所係,在文集中都有展示和體現。全書內容雖跨度很大,但文章的整體風格和體例同他的性情十分相似,那就是率真、執著、激情、奮發和責任。文集中的全部文章絕大部分正是他本人這種性情和經曆的的寫照。正如他的秉性一樣真實直爽,一點也沒有矯揉造作,直說直道,不拐彎兒。這是他心中的聲音,也是肺腑的感言。所以我想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古往今來,人們信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道理,並因此根據文章和字跡來推想和判斷作者的天資稟賦、人格個性、氣質才情甚至是道德人品等等。毫無疑問,這種認識和做法是有著相當多的合理性的。正所謂:“言,心聲也”。也就是說人的人格和情性可以從文章裏及作品中得到體現,理由是文章和作品是其“心”中思想感情的真實流露,所以一看文章和作品便能分辨出作者的大致性情,這恐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讀卡夫同學的文章明白曉暢,議論風生,鉛華不染。浸潤於其中的樂生、樸素、擔當,與深厚的人文情懷、與時俱進的人生體悟自然渾成。認真體味其細微描述,推究其深入淺出,感歎其雅趣與樸野共生,進而又發現其語言、句式乃至文體,看似隨意實則精心,共同指向一種正能量的傳達。如果說卡夫同學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不會去關注到這些問題,也不會寫出這樣的文章。
立足軍營,充滿著清新質樸的戰士芳香,洋溢著深厚篤誠的軍人情感。這是文集的第一個特色。卡夫同學在部隊服役整整27年,幾乎占據了他職業生涯三分之二的時間。他對部隊的情感之深、感悟之切不言而喻。作為長期從事部隊新聞宣傳工作者在“軍旅篇”中集中反映了這一時期他采訪報道方麵的一個縮影,內容絕大部分是對所在部隊基層一線人員在平凡崗位上豐采業績的描述和讚美。這些文章絕大部分在軍報刊出過,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可以看出他深入生活,善於觀察,從細處入手,向深處挖掘,捕捉陽光下那些美好的健康的充滿生機活力的元素,並經過精心加工提煉,其深厚功底可見一斑。如“流水清清”、“願做新燕銜春泥”、“拓荒者的足跡”等等,這些都是他努力弘揚根植於軍營而生長出的正直、正義等精彩人生、美好品德和榜樣力量的寫照。也是他盡心於一種時代精神的弘揚,以及一種軍人履職的堅守。
轉換崗位,不辱使命,在新的職場上充滿著激情,經受住職業生涯的重大轉折和挑戰。這是文集的又一個特色。轉業到地方工作無疑是新戰場的轉移,也是一種挑戰的應對和機遇的選擇。在“浦東篇”集中記述了他在很短的時間裏適應地方工作的需要,承擔起新的使命。他深入基層了解真情及時提交調研報告,思考著新區工作麵臨的新形勢、遇到的新問題和出現的新機遇,積極建言獻策,有些甚至是可直達領導層的決策參考和建議,努力地做好“招商育財”這篇大文章。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世博”工作的日日夜夜,其中的描述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美好難忘的印象,這也是他人生經曆中的一大亮點。能夠被選拔借調到世博園區並分配在中國館部工作7個月,是許多人為之向往的事情,也是人生發展道路中的一筆巨大財富。期間所見所聞,其經曆其感受在此都有真實記載,非常難得。卡夫同學長期從事宣傳理論工作,他注意到了在這麼大且政治色彩極濃、要求極高、影響極大的活動中自己的身份,並且首先表達的是其作為體製內官員和宣傳理論黨務幹部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在現場他善於從全局出發調處疑難問題,統籌協調各項參展工作,其言行有力地照應和履行了他的崗位職責,使上級領導部門總體要求的傳達更為鮮明、有效。因此,我們在文集中看不到任何虛飾或者偽裝,而隻有熱愛工作、踏實履職、樂觀豁達、積極向上,一種發自肺腑、源自內心的美好情懷。